1“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旨在通過5年醫學院校教育和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分段式培養,以8年為一個完整周期,建立院校教育與畢業后教育的無縫銜接,實現以學生職業勝任能力提升為主線的遞進式、序貫式的整體化人才培養模式。5年的院校教育以醫學基礎理論、預防醫學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為基礎,以職業素質、臨床技能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為核心,形成知識與能力并長的素質化人才,為畢業后教育的進一步專業化、技能化培訓打好基礎。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臨床能力培養為核心,重點是培養發現、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逐步積累臨床經驗,掌握各種臨床操作技能和醫患溝通技巧,達到較高水平的臨床醫生標準。在整個“5+3”培養過程中,始終強調“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觀,逐步形成以質量提高為核心的醫學教育內涵式發展模式,最終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供具有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豐富的人文素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及較強的創新精神的醫學人才。兩階段培養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不能割裂,前期為基礎,后者為發展,所以前期的基礎培養尤為重要。
2“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對五年制醫學本科生教學的挑戰
“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以職業素質培養、臨床技能培養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為核心,然而目前五年制臨床醫學本科生的培養現狀卻不盡如人意。首先,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不夠。在醫學院校的課程安排中,基礎和臨床醫學課程占了絕對的地位,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極少,涉及職業素養培養的課程如醫學倫理學、醫學信息學、醫事法學等開設不全,學時不足,學生對其重要性及意義認識不夠,導致學生只重視基礎理論及專業知識的學習,忽視了人文素質、職業素養的培養。其次,臨床實踐能力不強。在實踐教學環節,一方面由于目前醫患關系緊張,各種臨床實習的資源有限,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直接制約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目前五年制的臨床醫學通常是“4+1”教學模式(4年在校學習+1年臨床實習),將臨床實習主要安排在畢業前一年,學生此時面臨考研、就業等壓力,無法專心投入臨床實踐中,導致學生的臨床技能訓練不足,水平不高。再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臨床醫學教學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主,往往使學生習慣被動接受知識,而忽視對其應用知識和自我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自學能力逐漸退化,缺乏學習興趣,最終無法實現預期的學習效果。上述問題明顯制約了“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推廣與落實,也無法滿足和適應五年制醫學人才的培養。
3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改革思路
3.1以道德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為切入點,強化醫學生職業素養
道德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是強化醫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切入點。具體做法為:①加強道德實踐教育,合理安排義工、社會實踐等不同形式的道德實踐教育,開展向先進榜樣學習的道德示范教育。②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于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的全過程,以人文講座、院士論壇、角色互換、親友健康檔案等第二課堂的形式,豐富醫學生的人文知識,陶冶人文情操。③開設業界課程,邀請醫學界、法學界、哲學界、心理學界的知名專家就當前醫學生欠缺的素養開設相關課程。開設醫學與人文整合課程,例如,醫學史、醫學人文概論、醫學倫理與社會、醫學與法律等。通過以上途徑,在能力層面,培養學生的文化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心理撫慰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在修養層面,培養醫學生尊重健康、熱愛生命、關懷病人的情感,并逐漸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達到知行合一,建立對醫療衛生事業的使命感、責任感及學習醫學的自豪感,為畢業后繼續學習補充精神上的正能量。
3.2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
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和訓練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醫學院校作為教育資源平臺,其責任是盡可能提供師資、網絡、場所、氛圍等豐富的教育資源,在幫助學生獲得有用信息、技能、價值、思維方式及表達方法的過程中,教會他們如何自主學習,如何有效思考,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信息及環境。教師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甄別信息的優劣,學會循證的思維,建立嚴謹的治學態度。因此,只有當教師成為真正的引導者、監督者,而學生成為知識獲取、信息分析的執行人,主動思考問題,自主解決問題時,教學方法才是科學合理、真正有利于學生發展的。
啟發式教學方法正是將傳統以“授業”為主的課堂變成以學生“求知”為主的學堂,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包括基于問題的學習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案例的學習CBL(Case-basedlearning)、基于網絡的學習E-Learning、sandwich教學等。用項目課題研究教學法,在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中模擬科學研究的思路與思維,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教學和研究相結合,實現對醫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開展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讓學生自主選題,勇于實踐,養成善于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并通過探索實踐,學習掌握獨立解決未知問題的技巧。這樣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才能逐步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模式。
3.3多途徑拓展臨床技能訓練,為畢業后臨床實踐培訓打好基礎
①根據國家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和專科醫師培養的要求,將臨床技能明確劃分為基本技能和專科技能。五年制醫學生的臨床實踐教學,以基本技能為核心,適當啟蒙專科技能,合理拓展學生的思路與視野。
②建立臨床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技能訓練基地。通過臨床教學道具、模擬醫院場景和標準化病人的有機結合,有效地彌補教學資源不足,解決學生動手機會少的問題,極大提高醫學生的臨床綜合技能,為后續高強度、專業化、規范化的臨床訓練打好基礎。
③實行臨床技能訓練的全方位開放及信息化管理,臨床醫學生通過開放機制,到技能中心進行自主學習和反復訓練,進一步提高了醫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④建立遞進式、多層次臨床能力培養體系。第1、2學期即開設醫學導論課程,利用暑期安排學生作為志愿者、護工、導醫等角色開展2周的社會實踐活動,提前接觸醫學知識,了解醫院,實現對醫學專業與醫生職業的初步了解。第3、4、5學期為每位學生配備1名臨床一線醫生作為醫學啟蒙導師,每學期每名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不少于12次的臨床見習,3個學期內分別完成非手術科室(內科+兒科)和手術科室(外科+婦產科)的見習任務。第6、7學期按照器官系統進行床邊教學,上午在病房見習,下午進行臨床理論課的學習。第3學年暑假安排2周預防戰略實習,完成實習報告。第8、9、10學期完成見習與實習及選科實習12周,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實踐教學過程。并在實習期間,將2周社區醫院綜合實習納入教學計劃,保證實習時間,加強對社區醫院教學的監督和指導,讓學生掌握全科醫學知識,了解基層醫院狀況。
⑤實行學生融入病房醫療團隊,在實踐中學習,切實加強學生的臨床能力培養與訓練。通過病房醫療查房及教學巡診,專題小講課,見習醫師午間巡診,學生臨床病理、放射、藥理和倫理學討論會等形式加強對臨床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如上所述,臨床實踐技能教學方法主要采用四階段模擬訓練和床邊實訓,確保臨床操作的規范化。每項臨床實踐技能項目均通過認知階段(看一個,老師進行示范和講解),發展階段(練一個,學生自己操作,邊做邊講,老師適時進行指導)、提升階段(教一個,學生獨立完成操作,并指導低年級學生)和實戰階段(做一個,在病區選擇合適的病例,在老師現場指導下,完成床邊操作)進行規范化教學。前3個階段在醫學教育模型上進行模擬訓練,最后一個階段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床邊實戰訓練,從而使學生的臨床操作手法規范、有模有樣、有板有眼。
作者:亓來華 王 成 楊光耀 季湘年 舒曉剛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教學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