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農業經濟論文
發展現代農業,就是用現代設施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發表展理念引領農業,并通過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最終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1]。楓坑村地處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潭江鎮韓江東岸,與本縣留隍鎮石九村交界,資源短缺、環境惡劣、生活水平低下,是革命老區。該村目前的農業發展模式難以適應現今的形勢,迫切需要現代農業理念指導楓坑村的農業生產。
1運用現代農業發展楓坑村經濟的必要性
1.1提高楓坑村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長時間以來“三農”工作的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戰略任務。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主要包括土地產出能力、資源利用能力、災害防控能力、科技支撐能力、社會化服務能力等[2]。楓坑村全村共有181戶1012人,現有水田29.53hm2,旱坡地14.20hm2,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于水稻、茶葉、生姜、佛手、林業等作物的收入;基礎設施落后,水利設施基本處于自然狀態,無基本水利保障。因此,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不斷提高楓坑村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對提升楓坑村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促進楓坑村農民持續增收
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增加收入。目前,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經營收入和非農業性收入。從長遠看,增加農民收入主要依靠農業勞動生產力來實現,即通過提高農產品產量、改善農產品質量、節約生產成本、降低農資消耗、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等來增加農民收入[2]。所有這些,必須通過建設現代農業、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實現。調查顯示,2009年楓坑村有70%的農民在家務農,以農業經營收入為主,29%的農民在珠三角地區打工,以非農性收入為主,人均收入1344元/年。由此可知,楓坑村農民收入水平偏低,迫切需要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發展現代農業是促進楓坑村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
2楓坑村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2.1村民受教育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
楓坑村村民的綜合素質不高不僅體現在文化教育水平上,更體現在對經濟信息的把握、對市場的判斷等綜合能力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楓坑村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水平不高。科技、文化素質指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及具備的科技知識水平[3]。調查顯示,楓坑村村民的受教育水平偏低,其中10%的村民是文盲,48%的村名為小學畢業,40%的村名為初中畢業,高中畢業的村民很少,僅占2%。村民掌握的科技知識很少,大部分村民主要靠經驗來進行農業生產,運用科技知識進行農業生產的村民很少。二是楓坑村村民的市場經濟素質仍需提高。村民根據市場需求變化來合理組織、控制農業生產的能力偏低。大多數村民對市場觀念的理解比較狹隘,進入市場的意識淡薄,不懂得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普遍存在思想保守、缺乏知識、害怕風險等現象,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楓坑村農業發展的步伐。
2.2自然地理條件差,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楓坑村地處偏遠山區,距離縣城遠,自然地理條件差。首先,楓坑村水陸等交通不便、信息不靈,這種地緣經濟格局至今未得到根本改變,無法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相比;其次,楓坑村農業基礎設施差,存在生產條件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結構單一、商品經濟發展緩慢等問題;第三,楓坑村地處山區,地多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200m2,加上土壤貧瘠、自然災害頻發、抗災能力差等因素,導致全村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目前,楓坑村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如此小的經營規模難以形成較高的生產效率,導致楓坑村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非常不健全,更談不上企業與農戶、基地之間的密切聯系以及強化產業組織的凝聚力等。這使得一些特色產品無法通過深加工來提升其價值,不能實現產品的多次增值,并且楓坑村利用外資和對外交流合作的水平非常低,招商引資難度大,直接制約了楓坑村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2.3農業科技服務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村信息化程度低
楓坑村農業科技服務推廣體系不健全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楓坑村對農業開發的投入不足。農業投入一直是影響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楓坑村無論是政府投入,還是信貸投入、企業投入和農民個人投入都尚顯不足。二是楓坑村的基層農技服務推廣力量薄弱。楓坑村基層的農技單位,由于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未能充分發揮自身作用,提供農業知識和技術,服務楓坑村農民。三是楓坑村科技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科技人員服務手段落后,基本上實行鑒定靠目測、推廣靠經驗、服務靠嘴巴,知識和技術更新滯后,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楓坑村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楓坑村信息化基礎設施薄弱。主要表現在通信網絡、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信息網絡建設嚴重滯后。二是楓坑村組織、服務機構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信息服務產業欠發達,缺少一定規模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中介機構、農民基層經濟合作組織、農業生產資料公司和農村信息咨詢服務機構等,農民獲取有效信息和幫助缺乏便利性。
3近年來楓坑村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取得的進展
3.1農業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通過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和養殖大戶,楓坑村建立了“科研機構+村委會+龍頭企業/養殖大戶+農戶”和“科研機構+村委會+種養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重點發展了楓坑村的特色產業,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注重實效、長期與短期效益相結合,并通過樹立典型和以點帶面相結合的方式加快了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楓坑村通過科技扶貧開發與統籌城鄉基層黨建相結合,發展種植了茶葉、生姜、水稻、粉蕉、佛手、番薯、花生、橄欖等糧食與經濟作物,并以養殖庭院模式發展了優質嶺南黃雞和瘦肉型良種豬的養殖,基本實現了特色化種植、標準化養殖、產業化經營。使村民的收入大幅度升高,為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