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文學語言藝術
點悟方法廣泛應用于中國古代文學欣賞中,欣賞時沒有說具體怎么操作,一般不做一個詳細的分析,很少使用清晰的科學概念,將自己的直覺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感知到讀者的審美經驗、審美聯想的觸發,并不是基于概念分析的判斷,進行合理猜測。這個點又使人們意識到實踐的重要性,特別是在詩歌鑒賞中最為突出。像鐘嶸評曹植時說:“其源出于《國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嗟乎!”這段評述,前段講曹植作品的承傳和骨氣詞采感情兼優,后段則評價其卓爾不群、古今獨步。
二、后世文學對古文語言藝術的繼承
(一)形象刻畫的語言藝術繼承語言藝術的運用能夠傳達藝術的形象、審美情感。你必須在了解語言語義的基礎上形成藝術形象,通過想象力來突出情感,因此,語言藝術形象是間接的。間接的形象在語言藝術中是一個重要的特征,無論是實際過程的實用藝術如繪畫、雕塑,還是其他藝術如舞蹈藝術和戲劇表現力,都充分突出了形象貫通的語言藝術,給人以震撼,作者似乎總能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和陽光,將貧瘠化為豐腴。這是一種古典詩歌,因為這種詩歌、散文能夠長時間動人心弦。
(二)語言題材與內容的繼承因為語言的藝術形象是間接的,語言藝術作品往往通過暗示性的語言來激發讀者的想象力,有意識地留給讀者更多的藝術空白,促使讀者以想象力來填補,由此更深刻地掌握語言藝術。語言的使用能夠展現真實的生活,具有最大的自由,真的可以說是“古代在當下,所有在一個時刻”。無論是廣闊的海洋還是廣闊的空間,無論歷史還是遙遠的未來,人類所有的思想可以到達時間或空間,是全世界廣大作家所描繪的。廣泛的文獻不僅可以描述外部世界,同時也能夠表達國人的內心世界,揭示了各種人物復雜、豐富的精神世界。
(三)語言審美情感的共鳴性所有的藝術作品從來都不能沒有情感,但是,由于語言的藝術特點在于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語言的情感共鳴的藝術作品是特別突出的。《毛詩序》中講:“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抒情詩、抒情散文、抒情的語言藝術自然不能沒有情感,小說、報告文學、敘事詩歌也不能沒有情感。作為敘事文學,小說和報告文學也有作家感情的活力,這種類型的工作一般不會由作者直接表達,但作者的主觀情感經常深深地藏在文學形象中,通過形象描繪表達情感。例如,報告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應該有足夠的現實,內容應妥善處理,基于真實的故事,但同時,一個好的報告文學也應該表達作者的情感,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給讀者形成一個廣泛的吸引力,如夏衍的《包身工》等。因此,可以肯定地說,任何一種語言的藝術作品必須包含作者的感情。相比之下,語言的藝術比其他任何藝術可以更多地顯示豐富、復雜、微妙的情感。
(四)重視整體把握有機結合語言音節或單詞,構成了“語言”,文學語言不同于其他學科的語言,磁場強度和魅力是贏得讀者青睞的重要砝碼。所以這個語言的味道應該讓讀者感覺到整個“場”。“場”照亮每一個細節,每一個作品;單詞和短語通過“場”來定義、定性,它們離開這個“場”恢復到字典里去,只有一個平面的語言材料意義。如《故都的秋》核心語句:“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悲涼”是每個人都能說、能寫的,它至少有三層含義:
1.詞典意義:悲傷。(《現代漢語詞典》)
2.通用的文學意義:過去的或現實的深情,現場感動悲傷;復雜的生活經歷。
3.獨特意義:作者漫步在人生的旅途中,身體和精神疲勞,感到悲傷,看到秋天而萌生了良好的感覺,表達一種美感,苦味的生活,美好情懷,是一種混合的美麗和痛苦的感覺。這三層意義一層一層地擴大,從單一到一詞多義,因為讀者的個人情況不同,郁達夫的筆下之“悲涼”感何止萬千。為什么我們可以品味如此多的內容呢?多虧了《故都的秋》的“意境”和對“語言游戲”的把握,反映了一種從宏觀到微觀,從“面”到“點”的認知確定性。記住,這是傳統語言的味道。
(五)微觀分析微觀分析不是簡單地從一個制高點俯瞰山腳,而是應該吸收語言的細微浪流和波底,具體觀察每個語言“美”的重要微妙細節。需要玩味單個詞語、句子和閱讀技巧,需要體會到敏感詞的“外圍”細節。例如,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標題中承載了許多深意:“忘卻”和“記念”這是一個矛盾,我們如何將它們放在一起,作為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匯集了各種語言情境處理方式:對國家健忘的大腦進行提醒,有作者把精神負擔拋在腦后,沒有任何負擔,有對反動者的“欺騙”行徑感到極度憤怒。一個簡短的語句可以使一篇文章渾然天成。讀這樣的文章需要微觀分析,聚焦“細”,從“細”上下功夫,從“好”上進行要求。一個詞語,讀者百種解讀,作者可能不是感慨萬千,而讀者則是五味雜陳。
(六)目標點的深厚內涵,審美效應
1.深層意蘊:是指原始意義的深刻意義、語境意義,而不是字面意義、膚淺的意義。意蘊深刻的語言需要讀者根據自己的理解想象來挖掘。
2.審美效應:指文學接受活動時主體所產生的審美作用和影響,由語言藝術形象的間接性和虛化傾向所引起的接受主體想象力,自由馳騁和再創造的喜悅,是文學審美效應的特點。
三、結語
文學作品的語言需要創造產品的作家和詩人做出艱苦的努力,以在此過程中體現人類語言的本質,創造更多的審美效應,文學作品具有靈活、多變、深味的特點,讀者要想掌握這些語言藝術,探索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對文學作品產生共鳴,得到領悟和凈化,從中感受到美。因此,我們需要回到傳統,反思傳統文學,重建傳統的語言習慣。本質上,挖掘文學語言的博大精深,我們需要了解中國傳統的文學語言,需要認識到,通過這種學習文化的方式,我們可以找到丟失的民族感情,找到丟失的信心和自豪感。只有找到根,我們才能夠找到真正的文學,繼承優良的傳統文學語言,有助于進一步發展當代的文學和藝術。
作者:劉釗 單位:臨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