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國招貼學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德國的招貼設計又有新的發展。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原西德出現了一種詩意的視覺表現方式,它的視覺處理是通過對攝影圖片的拼貼組合實現的。與包豪斯時期注重視覺功能的理性設計不同,“詩意風格”不再僅僅關注版面的布局、安排和構成,而更加強調設計師個人的思想和意識形態,把招貼設計提到同詩歌創作一樣的高度,追求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成為新的德國招貼學派的代表。追求“詩意風格”的設計師被稱為“視覺詩人”,岡特•蘭堡和金特•凱澤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岡特•蘭堡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創作了大量攝影招貼,通過對攝影圖片的拼貼、分解、重組、噴筆加工等處理,制造一種跨越和混合式的空間效果,表現夢幻與現實的關系,從而賦予平凡的內容以詩意的色彩。金特•凱澤是具有高度想象力的設計天才,作品具有如詩歌創作一樣的自由氣氛,如他設計的法蘭克福爵士音樂會招貼,將古老的樹干彎曲成小號的形狀,以此表達爵士樂的特點和常青的寓意。這些詩意盎然的招貼使他成為享譽世界的招貼設計大師。
二、瑞士招貼學派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瑞士的設計師們著手探索一種新的設計風格,由于這種風格簡單明確,具有很好的視覺傳達功能,因而很快傳遍世界,成為二戰后影響最大的平面設計風格,被稱為“國際主義風格”。瑞士的招貼設計也深受“國際主義風格”的影響,最突出的表現在于注重字體在招貼中的傳達信息作用。瑞士設計師喜歡把字體變形、重組,作為招貼的主要圖形來使用,達到非常強烈的平面效果,如羅絲瑪麗•蒂斯為個人作品展設計的招貼,將自己與合作者名字的首寫字母“O”、“T”并置排列,兩個字母緊靠而又獨立,形象地展示出兩個人的工作方式,其直接、清晰、飽滿的風格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曾獲華沙招貼雙年展金獎。除了重視字體設計,瑞士招貼的另一個特點是高度的次序化、理性化和功能化。
馬克斯•比爾的作品是這方面的典范,他在設計時首先以縱橫的線條為中心,把平面空間劃分為幾個簡單的功能區域;然后以方格組成網狀框架,將每個方格作為基本模數單位;運用數學比例進行版面編排,設計上強調次序化,將平衡、對稱、比例、對比互補關系等視覺內容清晰明朗地表現出來。20世紀70年代,瑞士巴塞爾的一些設計師發起了“新浪潮”平面設計運動,他們感到瑞士發展起來的國際主義風格有單調、刻板、缺少人情味的弊病,必須進行改革才能適應新時代的審美需求。在沃夫根•魏納特的影響下,一批年輕的瑞士設計師組成了后現代平面設計集團,在招貼設計中探索新的可能性。如今瑞士的招貼藝術已非常多樣化,每一位設計師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如米修•英博頓帶有傳統瑞士風格的文字招貼,斯切拉瓦格看似迷亂卻又迥然有序的蒙太奇招貼,尼古拉斯•特羅斯勒充滿活力的爵士樂招貼,他們又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高度重視招貼的信息傳達功能,這是與瑞士招貼學派的功能主義思想一脈相承的。
三、波蘭招貼學派
較之其它學派,波蘭招貼設計起步較晚,但藝術水準極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蘭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政府建立了新的藝術和設計教育機構,把招貼作為一種重要的宣傳手段,賦予它獨立的藝術地位,使這一形式得到迅速的發展。除了政治宣傳,招貼還大量介入文化領域。在波蘭,馬戲和電影都得到國家的扶持,對它們來說,招貼是最實用的宣傳工具,因而對招貼設計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招貼藝術逐漸成為波蘭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招貼設計師也享有特別高的聲譽,不遜于其它國家的純粹藝術家。1964年,波蘭舉辦了第一屆華沙招貼雙年展,現已成為全球平面設計界的頂級展覽,在華沙附近的維拉諾夫還成立了世界上唯一的招貼博物館,這些都顯示了招貼在波蘭文化生活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波蘭招貼設計師大量運用20世紀現代藝術的各種手法,包括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和野獸派等,使他們的作品具有獨特的手繪風格和突出的藝術水準,成為現代藝術和設計結合的典范。
第一代設計師以特列波夫斯基為代表,他擅用簡單形象直接表現主題,如他在1953年設計的反戰招貼,讓一顆正在投落的炸彈占據畫面主體,炸彈輪廓里顯現出被摧毀的城市,視覺效果強烈,是當時世界上最杰出的反戰招貼之一。第二代設計師首推亨利克•托瑪澤維斯基,他是波蘭招貼學派公認的領袖,一生獲獎無數,在幾乎所有重要的招貼展上都獲得過金獎。他的招貼設計色彩明快,圖形生動活躍,裝飾性強。第三代設計師在藝術手法上更加成熟,風格上也有所變化,出現了超現實主義的隱喻方法和超自然的形而上的設計趨向。他們反對設計的程式化,認為波蘭招貼應該朝著更加藝術化、個性化的方向前進。這一代設計師中名家輩出,以莫羅多讓尼克影響最大,其作品植根于波蘭傳統文化,筆觸豪放粗獷,色彩純凈明亮,構圖和筆下的人物充滿歡快的情調,清新而富有詩意。他在1993年為全球青年論壇設計的招貼,用飛奔的駿馬象征青年,寥寥數筆,一氣呵成,配合歡快活潑的手寫字體,展現出青年人特有的活力。
四、美國招貼藝術
美國的招貼設計受到歐洲,特別是瑞士國際主義風格的極大影響。二戰后美國經濟高速增長,很多大型企業開始全球性擴張,需要一種能夠促進國際交流的平面設計風格,來幫助他們在海外市場樹立企業形象,促進銷售。瑞士國際主義風格恰好符合了這種需求,被美國設計師廣泛采用,成為壟斷美國設計二十多年的主流風格。由于美國人性格開朗、幽默,所以美國的國際主義風格也較歐洲有所變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貌,以紐約的“平面設計派”為代表。保羅•蘭德是紐約平面設計派的開創者,他對歐洲的現代主義設計有自己的看法,認為設計雖然應該遵循功能主義的高度次序性,但同時也應該是有趣的、生動的、引人注目的、使人喜歡的。1984年蘭德為IBM公司設計了形象招貼,用眼睛、蜜蜂和文字“M”代替公司的標志,表現IBM多年來一直在關愛消費者、辛勤工作和銳意創新,圖形簡潔、生動、詼諧,傳達信息準確,是美國招貼學派的經典之作。
在保羅•蘭德設計方法的啟發下,紐約設計師開始在招貼設計中將歐洲的理性與美國的活潑結合起來,如布蘭布利•湯普遜在版面編排上注重縱橫的編排結構,注意視覺傳達的清晰,在圖形和字體的處理上則非常自由,妙趣橫生。紐約“平面設計派”的設計實驗后來影響到整個美國平面設計界,成為美國招貼學派的中堅力量。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期間,美國的一批設計師組成了“圖釘”集團,用攝影和插圖混合的手法來設計招貼,表現自己的觀念。他們高度重視各種設計元素的協調統一,風格活潑、自由,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的流傳和模仿,主要設計師有西摩•切瓦斯特、米爾頓•格拉塞等人。60年代到80年代期間,“怪誕招貼”運動席卷美國,是當時激進的反主流文化在平面設計領域的反映,招貼中的圖形和字體被處理成彎曲的線條,色彩狂放、艷麗,帶有“新藝術運動”的特征。“圖釘”派和“怪誕招貼”運動使美國的招貼設計風格趨于多樣化。
五、結語
如果把四大學派的特點加以比較,會發現德國招貼兼具理性與激情,瑞士招貼重視視覺傳達功能,波蘭招貼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和濃郁的民族特色,美國招貼直接、生動、幽默。另外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設計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以及一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濟、文化上的崛起,原來的設計流派與風格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傳統四大學派的優勢已經減小,新的歐美招貼格局正在孕育和形成中。
作者:閆承恂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