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發展論文
作者:何素梅 單位: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
圖書館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圖書館建筑的歷史悠長久遠,它們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圖書館服務與管理模式的變化,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單一到復雜多元,由封閉到開放,逐步變遷的過程。
一、圖書館建筑文化理念
圖書館建筑文化涉及圖書館文化理念及建筑理念。圖書館是收藏文獻、服務讀者的空間載體,其建筑思路是依圖書館的使用需求而設定的,從這一點來說,圖書館建筑文化與圖書館文化本身有著很大的聯系。隨著人們對圖書館職能、服務對象等方面的理解與要求的變化,圖書館建設也相應地做出調整。圖書館建筑文化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每座圖書館建筑各有其個體特征,折射著某一時代、地域的特性,彰顯著某種設計理念,反映著某類服務管理模式。也正因如此,導致了中、西圖書館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下,具有不同的建筑館舍文化底蘊。
二、教化韻味下功能單一的中西古代圖書館建筑文化
一般而言,圖書館的建筑模式、內部布局依圖書館服務功能、服務方式、發揮的社會功效而定??v觀中國圖書館建筑發展史,在19世紀西方圖書館建筑思潮西學東漸之前,皇家藏書樓式的建筑主體,對歷代各類藏書樓的建筑風格起著示范作用。中國古代藏書樓“以書為本,以藏為主”的藏書理念決定了圖書館建筑面積較小、結構簡單、功能單一。作為一種文化,在其建筑實體等物質表現形式下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品德,體現了中國廣大文人學者崇尚知識、富民強國的文化精神,這也是古代中國藏書文化的實質所在。在中國古代,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在精神上鉗制民眾,造就了具有教化韻味的藏書文化。正是這種教化類型的藏書文化,對圖書館建筑型制、館址的選擇、館內空間細節處理以及其形態、比例、色彩等各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藏書文化的教化時代,藏書樓往往被看成是上層貴族、文人墨客尋找精神家園的場所,是求學治學的清靜之地,容不得充滿“-銅臭味”的錢莊、飯莊等商業場所靠近它。因此,秦、漢以后古代中國的藏書樓建筑設計,都比較注重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強調藏書樓與自然的有機結合。所以,中國古代的圖書館建筑往往與宮殿、園林、寺院、書院、私宅等建筑融為一體,園館相依,山水相映,環境優美,幽靜宜人。其結構小巧玲瓏、雕飾古香古色、庭院峰回路轉,成為中國建筑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些藏館至今讓人流連忘返。而在西方,書報審查的歷史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一樣長久,特別是中世紀,統治者以宗教裁判為手段鎮壓異端思想,扼殺信仰自由、科學研究的例子數不勝數。于是,文藝復興前西方的圖書館建筑形式,從希臘化時期最典型的圖書館建筑模式——拍加馬圖書館建筑,到古羅馬同神廟毗連的宏偉的公共圖書館建筑,再到黑暗的中世紀以收藏基督教書籍為主、規模極小、沒有閱覽室等設備的修道院圖書館或大教堂藏書,及中世紀后期的大學圖書館,其建筑型制基本與中國古代藏書樓相仿,主要功能也是收藏和保存文獻資料,并且只供上層貴族階級等少數人閱覽,呈現出封閉性和保守性。
由于圖書館功能單一,所以其建筑結構也相對簡單。中世紀后期,西方大學圖書館建筑出現了“鏈子圖書館”建筑(將珍貴圖書用鎖鏈牽在書桌上,因此而得名)和“讀經臺式”的閱覽環境(當時的閱讀書桌頗像修道院的讀經臺,因此而得名),這是當時盛行的閱覽和保管圖書的辦法。西方古代圖書館,有的似乎是皇帝出資建造的,有的可能是富人贈獻的,盡管它的藏書并不全是宗教書籍,但用于藏書的圖書館緊靠著神殿或附設在神廟內部,這也是西方古代圖書館的重要特征之一。神廟當然是壯麗豪華的建筑物,因此,圖書館作為它的連接或內設部分,自然也是一所宏偉的建筑。有的圖書館館外有壯麗的圓柱,門上裝飾著各種雕刻。館內則設有閱覽廳,也有柱廊。柱廊是供讀者讀書、討論問題的地方。大部分圖書館的正廳安置著神的雕像,周圍一般還放著著名學者和作家的雕像或碑文等,正廳館內還有許多繪畫和其他豪華裝飾品。另外,館內還有劇場、會堂和講演廳,在講演廳里可以朗讀一些作家的作品。有的還設有大浴池。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圖書館更近似富豪們的俱樂部。
三、由教化韻味向消費韻味過渡的藏閱分隔的
中西圖書館建筑文化隨著近代圖書館建筑文化的西學東漸,中國古代藏書樓建筑文化模式被打破了,它具體體現為:將圖書館“藏、借、閱”功能明確分開布置,大部分采取閱覽室在前、書庫在后或居于中心部位,外借出納居于其間或其后的布局。這一布局,在當時較好地滿足了閉架閱覽及管理的使用要求。該時期圖書館的建筑形狀相對簡單,多缺少變化,基本呈現為“T”、“工”、“一”、“王”、“山”、“日”、“出”、“田”等字型,造型較為呆板,相互雷同,缺乏個性。另外,由于各部分功能固定,閱覽室與書庫往來聯系不便,難以靈活調整使用。而在西方,隨著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啟蒙運動的興起,圖書館在設計建造上開始重視人與活動空間的關系,注重館內裝飾,強調設備與學術研究場所的氣氛相互吻合,文藝復興的時代氣息在圖書館建筑上充分表現出來。其時,許多人文主義者主張“開放”圖書館,一些私人圖書館也逐漸向公眾開放。雖然當時的圖書館使用者還局限于知識分子上層,是知識分子交流思想、尋求美的享受的場所。
但比較起來,這一現象同藏書樓式的修道院圖書館有了很大的區別,已由單純地“保存書籍”向有效地“利用書籍”邁進了一步。隨著印刷圖書的大量出現,以及當時君主、諸侯們對巴羅克藝術的狂熱追求,十六世紀下半葉的西方圖書館建筑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鎖藏圖書”閱覽室被空間寬敞、可供閱覽者隨意走動,酷似宮殿的“大廳圖書館”所替代,“讀經臺式”的書籍放置辦法逐漸被“墻壁式”放置方式所取代,即在圖書館內大廳周圍的墻壁上排列書架,出現了書庫,這在圖書的收藏、借閱、館舍結構等方面都是一大進步。但這時的圖書館仍帶有濃厚的陳列館色彩,還不是一所純粹的科學研究機構。直到1853年,帕尼齊打破了以往圖書館結構,將不列顛博物館的閱覽室和書庫隔開,書庫首次使用鐵制書架,兩排書架背靠背并排擺放,書庫各層的高度被降低了,最高一層的圖書用小梯子就可以取放。由此,圖書館建筑向現代化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不列顛博物館圓頂閱覽室也因此成為了學術研究的絕佳場所,一百多年來無以計數的國內外學者在這里成就了他們的研究事業。圖書館建筑按閉架管理要求設計布局,將閱覽室和書庫分開,適應了圖書館由收藏保管文獻功能向社會服務功能轉變的需求,逐步形成了集藏書、教育功能于一體,藏、閱分隔的近代圖書館建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