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環境污染論文
一、污染場地環境具體勘察程序
在對污染場地進行水文勘察的過程中應采取以現成的勘察、采樣、檢測分析手段為主,結合相關的場地調查狀況,進行推測或者模擬分析的方法,從而制定出合理的評價方案以及有效地技術線路,降低在實施過程中的風險。對勘察點的設置要求分兩步,在確認勘察階段,主要是對現場監測點的布置以及對相關深度和密度進行判斷,這就需要在勘察的過程中對于潛在污染范圍進行預估,并設置足夠的勘察點數量,以確認場地是否被污染,另外在場地的污染區附近還需設置多個地下水監測井,具體數量根據勘察點變動。而對于詳細勘察階段,主要采用的是網格均勻布點或者是勘察點加密布置方式,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將場地的污染分布情況進行分散處理,從而判斷場地污染程度。
此外,同一污染場地上的不同勘察點,對所處含水層是非承壓水或層間水時點的布置規律并不相同,需要對設置的地下水監測井及周邊淺井的深度狀況進行具體分析。采樣時要注意以下幾點對垂直變異比較大的土層進行采樣的時候應該保證每一個層位都能夠采取一份土壤,其控制點主要是:第一含水層為承壓水或者是層間水時的采樣點、表層與上層的隔水層之間的采樣點、隔水層的采樣點、地下水水位有變化時的采樣點。土樣采集需選擇適合的采樣器,并采用錘擊法或靜壓法針對不同的土質進行取樣。采集好的樣品需進行合理妥善的保存,以便分析結果能更好的反應污染情況。
二、勘察的過程中需注意的技術要點
3.1勘察點布置:在不確定污染區進行布點選擇時,需對勘察點附近的地質環境進行詳查,對該場地做出較為準確的污染預判,基本上對于可能發生污染的區域采用三個以上的勘察點,同時對地下水的水位變化區域一般設置三個以上的監測點,其中主要的是在地下水的上下游地區,需覆蓋可能的污染段。
3.2對勘察點進行設置之后需進行加密點的布置,其中布點使用的是局部污染場地的勘察結論,而網絡布點使用的是大面積污染場地的勘察結論,對于網絡布點的主要判斷依據就是可疑污染場地的面積。
3.3對第一含水層是非承壓的類型,要注意的是地下水與土壤鉆孔之間的深度需保持在含水層底板的上方;如果第一含水層是承壓水或層間水,則就應該在確定好建井深度或者是在對土壤進行鉆孔深度的時再對地下水的監測井進行設置,非建井上,鉆孔一般采用的深度是小于第一隔水層。而在建井上的土壤深度一般要超過第一含水層并達到其頂部,且建井的深度要在地下水水位5m以下。
三、對污染物、地下水的采樣檢查及其保存
根據對污染場地的水文地質的調查,對所采樣品的抽樣分析來確定該場地在生產使用的過程中是否產生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組份和類型,以便了解其水文地質的變化狀況。在對污染場地樣品進行分析后了解影響土壤的與地下水變化的條件,使抽樣檢查具體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對土壤樣品進行采集時,要注意當樣品從土層中鉆取之后,需盡量剔除雜質,并裝入適合的容器之中,在對土質進行分裝的時候要注意的是盡可能的不要翻動,避免受到二次污染。
而在地下水進行采集時,要注意地下水監測井井管主要是由沉淀管、過濾管以及井壁管組成的,井壁管位于過濾罐的上方,而沉淀管位于過濾管的下方,過濾管是在檢測含水層的過程中設置的,因此主要位于地下水的水位跟沉淀管的頂部,使其水位必須處在地下水水位的監控范圍之內,根據含水層的厚度,沉淀管的底部要位于隔水層的內部,并按照這樣的步驟進行對地下水采樣,可以采用一次性的貝勒管進行抽樣采集,同時保證一井一管。對樣品的保存,主要的是根據分析其物理性質后進行分類,對其進行封裝以避免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并注意保存的溫度,一般需要放入保溫箱中冷藏。
四、結語
通過對污染場地進行具體的采樣分析之后,根據勘察的結果可以看出污染場地的污染程度以及其水文地質特征,在對其進行風險評估的同時要制定可行的設計修復方案,對于一些污染的場地要及時的進行勘察,為場地治理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以便于更加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在不減少其經濟價值的同時能夠更加合理的實現土地的集約化使用,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龍杰靈 單位: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