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美術教育論文
高師美術教育以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標準,美術教育理論、美術教學研究與實踐、美術欣賞與審美、人文和科學等方面的課程比例偏低。學生過多地受到教師傳授技法的影響,把將來能當一個藝術家作為最高目標。畢業生不甘心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定位,使師范美術教育偏離了原來的目標,導致了高師美術院校與專業美術院校產生不必要的競爭,重復投資,浪費國家資源。藝術家過剩,而中小學美術教師師資不足、水平低下,落后于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需要,而質量低下、不適應社會要求的專業和學科又將面臨淘汰的危險。
其實,師范美術教育中學生有機會學習多種藝術門類,因此也存在融合的優勢。強調學科融合方法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會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更遠大的前景。很多學生卻誤認為師范院校學得很雜,好像門門通,卻樣樣不精,不像美術學院學得那么專業,技法上不能鉆研得很深。一個合格的中小學美術教師,其任務首先應當是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美術、世界美術的歷史和現狀、中華民族優秀的美術遺產等內容,以培養他們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其知識結構中美術史論和相關藝術學科應占較大比例。
1994年,美國制定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其中藝術學科有舞蹈、音樂、戲劇和視覺藝術(包括傳統美術、傳播和設計藝術、建筑和環境藝術、民間藝術及其他藝術制品)。標準強調了在各門藝術之間以及在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尋求合理的聯系。“各門藝術之間、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有兩種類型……其一,是‘相關’。相關指學科之間具體的異同……其二是‘綜合’……綜合在使用兩種或更多學科的資源時,其方法是學科之間的相互強化,并往往表現為多種學科之間的統一。”
2000年,新西蘭公布的《國家藝術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藝術課程同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一樣,包括舞蹈、戲劇、音樂和視覺藝術4個學科,并對藝術學科和語文、數學、科學、技術、社會科學以及健康和體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闡述,指出:“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會產生適當的、有意義的聯系,學生通過跨學科的活動可促進其他學科學習的提高。尤其在小學和中學的課程中,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更為密切和頻繁。”
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特別設置了“綜合•探索”這一新的學習領域,強調了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性。“綜合•探索”領域分為三個層次:“(一)融美術各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欣賞•評述’)為一體;(二)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三)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在不同階段的教學活動建議中都有結合語文、音樂、傳統節日等內容進行美術創作,根據兒歌、童話制作美術作品,并表演舞蹈、童話劇和皮影戲等內容。在附錄中也有美術與語文、自然、社會、生活勞動和傳統文化結合的案例。《美術課程標準》還明確規定:“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美術或跨越美術學科的課題進行綜合與探索性的學習,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認識美術的基本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發展規律與趨勢。”這都為高師美術教育進行學科融合指明了方向。
現代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有高度專業化的傾向,但是邊緣學科的相互滲透,中、西文化的對撞與啟迪,一刻也沒有停止過運動。美術內部各專業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專業分化不應肢解學科間聯系和專業間的整合性。高師美術教育對學科融合教學方法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學科門類上的融合,關注不同畫種之間的交叉借鑒;二是文化上的融合,探究美術與音樂、文學、民俗等相關人文學科之間的內在規律,以促進其深度融合。
一、美術學科各門類之間的融合
高師美術教育要注重綜合知識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注重主修專業的同時,還應利用課余時間多學一些相關美術學科的課程。在傳統藝術方面,可以選修書法篆刻、彩陶研究、蠟染扎染、漆畫等選修課。對現代藝術進行研究,可以選修美術創作與批評、城市形象、服裝、壁畫、纖維藝術等課程。要充分考慮學生知識建構的全面性,并促使學生從專業理論技能到相關的政策法規、信息資源利用和學科研究諸方面都達到較高水準。此外,與美術有著密切關系的美術鑒定學、美術考古學、美術館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也應該在課余時間有所了解,以拓寬知識面,提高其自身修養。雖然這些課程不可能都和主修課一樣學得深入,但通過選修自學等途徑去涉獵是完全可以的。
二、美術與音樂、文學、民俗等其他人文學科之間的融合
美術和音樂同屬藝術范疇,都是客觀世界在人的意識領域內的審美反映。音樂的感人之處在于優美的旋律和節奏,美術也同樣強調節奏和韻律的美感。兩者之間有著很深的淵源關系,有許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樂與美術的相融性不僅為欣賞者打開了想象的閘門,而且還能為其提供更為廣闊的思維活動空間。高師美術教育要涉獵相關人文學科的知識,應加強學生文史哲的理論修養,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引導學生讀古今中外的哲學著作,一方面益于學生了解繪畫作品產生時期的哲學思潮,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增強學生的哲學思辨能力。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讀文學作品,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想象力及其他思維能力。新西蘭《國家藝術課程標準》中認為:“藝術學科與語言和語文的學習關系非常密切。尤其在演戲、演講、錄音,利用各種靜態的圖像或動態的電影和電視圖像過程中,以及利用視覺、口述,或用英語寫各種文本時都有明顯的聯系。”這也足以成為我國高師美術教育改革的重要參照。
另外,宗教、民俗等領域的知識也應在課程設置之列。美術的發展總會受到同時期的宗教、文化的影響,正如丹納所說:“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只要翻一下藝術史上各個重要的時代,就可以看到某種藝術是和某些時代精神與風俗同時出現,同時消滅的。”這自然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我國古代許多畫家具有很高的佛學造詣,如王維山水畫的凈空澄澈就頗受般若學的影響。民俗學知識在正確鑒賞民間藝術樣式的過程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論意義。如皮影、年畫、剪紙、泥塑、蠟染、社火等民間藝術樣式的產生和差異化發展,就與各地區不同的民風民俗差異有密切關系。
總之,高師美術教育應打破專業美術院校的培養模式,加強美術專業課程之間的融會貫通,重視相關人文課程的開設,強化學科間的融合,拓寬專業口徑,促進師范生多方面素養的發展,培養跨領域、跨專業、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使之更加勝任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工作。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大勢所趨。
本文作者:唐睿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