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語論文
一、本土文化意識的調整
在高職英語教育中強化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教學,首先要求師生在提高自身審美、知識層次等要素上具備全新的教學理念。其一是教師平等文化意識的確立。教師要明確本土文化教學在整個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影響和英語教學最深層的意義,正確理解“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含義,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元素的滲透,促進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和雙向文化交流的態度。其二是學生文化意識的調整。高職階段的學生不應限于只注重語言形式學習的層面,明確本土文化的學習從語言本身和就業角度而言,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正確的觀念是持靈活的態度,尊重英美文化,同時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精髓,擔負起本土文化傳播的重任。
二、利用現有的教材進行文化對比教學
對比式教學是語言學習中最常用、最基礎的一種策略。完整、科學的跨文化標準就是要尊重多元化,既要承認相似,也要接受差異。高職實用英語教材選材廣泛,有關多種領域并適合于對比文化教學的內容比比皆是,下面以大部分高職院校目前使用的《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3》(以下簡稱《實用英語3》,高等教育出版社)為例來進行分類討論。1.利用詞匯進行對比由于使用背景差異,部分詞匯逐漸被人們賦予特定的文化內涵,增加了一些聯想的意義。針對不同的專業,可從以下具體幾個方面進行歸納。(1)地名《實用英語3》中反復出現了涉及世界各地、為人們熟知的地名如Chicago,Huston,Manchester,Tokyo等等,對此不必進行過多說明。但其中的中國地名則需在較大程度上補充強調,比如ThreeGorges(三峽),theAsianVillage(亞運村),即便是外賓相對熟悉的Pudong(浦東),可加上EastShanghai進行補充,借助于TheSilkRoad(絲綢之路)進一步談論中國歷史文化旅游,盡量使用更為貼切的語言,使表達清晰明了。(2)食物名稱Generalwriting(Unit9)P71中ChangesinPeople’sDietsinOneCityofChina對中國飲食結構進行了簡要介紹。在此以早餐為例,可增加更具中國特色食品如油條、稀飯、饅頭、包子、豆漿———friedbreadstick,porridge,steamedbread,meatbun,soybeanmilk等等。從Unit2的短文DriedBeef擴展到外國人津津樂道的美味佳肴———Chi-neseSnacks(中國特色小吃):gluepudding(湯圓),shao-mai(燒麥),springroll(春卷),wonton(餛飩),糖葫蘆(sugarcoatedhawsonastick),Chowmein(炒面)等。對于酒店管理、烹飪及飲食文化等專業學生,應該借助該話題增加課時進行進一步深化中華飲食文化的探討。(3)歷史人名外賓對于涉及中國文化要素的詞匯通常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喜歡追根究底,對人名也如此。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而廣泛影響的“孔子”-Confucius,“伯樂”(agoodjudgeoftalent———anameofalegendarypersonwhoexcelledinevaluatinghorsesinthestateofQinduringtheSpringandAutumnPeriod)、“孔明”、“孫悟空”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內涵,介紹時中西、古今結合,利于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傳播的功能。2.利用語篇進行對比作為教材構成的基本成分和綜合技能訓練模式,語篇材料為教師提供最具創造性的課堂實踐途徑之一。語篇閱讀是學習和比較文化的好機會。比如第三單元第四部分的短文關于紐約的“春天”(SPRING)男式休閑服裝(casualsportswearformales)設計、面料的獨特品質及在全球的銷售等情況。在此可引入中國知名男裝服飾品牌如“勁霸”(K-Boxing)“七匹狼”(Sept-wolves)、“美爾雅”(Mailyard)、“雅戈爾”(Younger)等,繼而轉向傳統女裝———旗袍,其英文名字為“mandaringown”或“cheongsam”,以及在中國召開的APEC會議上各國領導人身穿的唐裝(TangSuit,traditionalChinesegarment)等,在中國傳統服裝設計中,大量設計師們往往將自己的設計靈感與TwelveZodiacs(十二生肖)融合在一起。第七單元中由美國奶制品ElsietheCow到中國乳業的龍頭品牌“伊利”、“蒙牛”及“蒙牛”中的“特侖蘇”(MilkDeluxe–蒙語“金牌牛奶”之意),接著由ExperientialBran-ding中的MaryKay、P&G、Philip、到中國的Gree(格力電器)、HaierGroup(海爾集團)、MAXAM(美加凈)、Maotai(茅臺酒)等。
三、對現有教材內容的適當補充
從狹義的角度講,教材即“課本”,課本的使用僅是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僅靠一本“教材”提供目的語輸入局限性極強。要盡量充分地達到本土文化教學,更不能緊扣一套教材,有必要另外補充相應的語言材料,將補充材料與現有教材科學結合,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多方位、多渠道接觸補充語言材料提高學習效果。根據文化的三個層面(表層,中層和深層)及各中華文化板塊,可將補充內容分為不同章節,注重代表性的同時,選擇具有民族性、趣味性的主題及學生有義務掌握,有能力介紹和傳播的文化精華。補充教材以表層文化為主,兼顧其它兩個層面,將語言知識訓練和技能培養有機結合,鞏固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教學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相關知識的難易程度應根據學生的專業差異和實際水平而調整,并妥善處理好測試與教學之間的關系。
四、結語
高職生只有在深刻理解母語文化的基礎上才能提高目的語文化的鑒賞力,從而學到真正自然標準、運用嫻熟的實用英語。本土文化教學過程有利于對祖國文化資源進行新的開發和評估,用宏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補救目的語文化學習的負面影響,在“中國學”(Chinastudies)的研究在海外日益受到重視和努力建設現代中國文化為主體的大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中增強文化交融,培養具有民族自豪感、能傳遞本土文化內涵、高度責任感的優秀畢業生,對社會所需求的高職人才培養方向起著必然的良性循環作用。
作者:徐小容 關長青 單位:湖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