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高等教育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也呈現了加速發展的趨勢。然而,在高校數量不斷增加的背景下,高校專業建設卻出現了一個令人尷尬的局面:各高校開設的很多專業,不僅專業名稱相同,專業方向無明顯差異,而且專業主干課程也幾乎沒有區別,各高校專業缺乏特色,專業建設呈現了明顯同質化現象。高校專業建設的同質化現狀,既導致了我國有限教育資源的低效與浪費,又使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之間產生了背離,同時還加劇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難度,其后果十分嚴重。高校專業建設的同質化導致了高校建設的同質化。針對高校建設的同質化現象,國家教育部在教發[2011]9號文《教育部關于“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全面加強高等學校內涵建設,改革高等學校辦學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克服同質化傾向。”筆者認為,高校專業建設要避免同質化,就必須要求高校打造本校專業特色,實施特色專業建設工程,為此,理順特色專業建設工程的思路尤為關鍵。筆者認為,科學的、合理的、可行的建設路徑首先是進行專業定位,然后依據專業定位進行專業課程群設計。本文以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為例,對工商企業管理特色專業建設過程進行論述。
一、實施專業準確定位
專業定位包括的內容較多,但是如果從特色專業建設的角度看,筆者認為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二是專業服務面向的定位。從專業培養目標看,很多高校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明顯偏高,缺乏針對性。以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為例,各高校專業培養目標一般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備工商企業管理基本理論與專業知識,掌握工商企業管理實際能力和專門技能的應用型高級管理人才”,這一定位顯然與現實有較大程度的背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高校畢業生就業更多地面向企業生產一線,無論從生源素質,還是從用人單位需求以及現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來看,“高級工商管理專門人才”的定位明顯偏高。高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專業培養目標進行合理定位。比如,廣西某高校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培育目標定位是:培養企業基層管理者。那么很明顯,這種定位比起籠統的培養“高級工商管理專門人才”的定位要具體、清晰得多。專業定位的第二個內容是專業服務面向定位。專業服務面向實際上是指專業服務區域,我國絕大多數高校是地方高校,屬于區域性高校,高校建設必須服務于、服從于區域經濟發展,其專業建設必須與區域內的產業結構與產業類型相適應。
二、專業課程群設計
專業課程群由專業核心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崗位技術或技能課程組成。在完成了專業定位后,接著就要進行專業課程群設計。具體思路是:依據專業定位,結合專業崗位技能要求,確定專業核心課程,然后圍繞核心課程設計專業課程群。在進行專業課程群設計前,有必要區分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兩個概念,很多高校將兩者等同看待(從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就可以看出)。其實,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專業核心課程是專業的核心,是一個專業與其他專業特別是相近專業區別的根本標志,只有少數幾門課程能列為核心課程(大多數專業的核心課程可能只有一兩門)。而專業主干課程是指專業的主要課程,是從核心課程延伸出來的,服務、服從于核心課程的專業課程,可以有多門課程(一般為6~12門)。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培養目標密切相關。以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為例,專業培養目標如果定位為培養企業基層管理者的話,那么專業核心課程就可以確定為企業班組管理(培養目標如果為培養中小企業基層管理者,那就可以考慮將企業班組管理和中小企業管理兩門課程定位核心課程),其專業主干課程就必須要從企業班組管理延伸出來,具體可以設企業生產管理、企業財務管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等課程為專業主干課程。
專業課程群中的崗位技術或技能課程,要依據專業崗位能力要求和專業服務面向進行設計。在企業中,基層管理者所需要的崗位能力與高、中層管理者明顯不同,見下表1。企業基層管理者所要求的崗位能力主要是技術和技能。因此,崗位技術和技能類課程的設計必須要滿足學生獲取崗位技術與技能的需要,為此就要結合專業服務面向定位進行設計。廣西高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服務面向是廣西區域經濟,假定廣西區域經濟產業結構中以制糖、水泥和金屬鋁加工為三大支柱,那么,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群中就應該設有制糖技術與工藝、水泥技術與工藝、鋁加工技術與工藝這三門課程(或將其融合為一門課程)。
在進行專業課程群開發與設計時,會出現一些同多學科相互滲透或交叉的新課程,這些課程一般沒有現存的教材可供使用,解決辦法是:高校選擇區域內支柱行業中較大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實施校企合編教材,并且由企業技術骨干利用學生在企業進行實習的時機,在企業為學生講授。校企深度合作能為高校提供固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場所,高校亦可利用其技術、師資優勢對企業員工進行在崗培訓,企業中、高層管理者或技術骨干也可為高校學生授課,進而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真正實現校企融合。高校按照以上辦法設計專業課程群,據此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教育教學及人才培養,在打造特色專業、避免專業建設同質化的同時,又真正地實現了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辦學目的,另外,還使得學生較好地掌握了適用的管理知識、專業技術與崗位技能,成為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為其畢業后進入企業生產一線工作,直至以后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可謂一舉多得。
三、結語
特色專業,主要由專業獨特的定位和專業獨特的課程群以及專業有效地實踐實訓體系決定的。即:特色專業=專業準確定位+專業課程群+實踐實訓體系。高校只有實施特色專業建設工程,才能避免專業建設的同質化。教育部在高教[2007]2號文《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筆者認為,這是高校(包括高職院校)實施特色專業建設工程重要的政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