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微電影論文
隨著微電影的影響日益擴大,2010年底以來,各大主流媒體和視頻網站,都加入了微電影市場的爭奪戰,以借此劃分地盤,搶奪資源。網易在2010年底推出了《明星微電影》專欄,是專門為明星大腕打造的微電影節目,它以強烈的原創性、趣味性、制作期短、易于傳播的優勢,吸引著眾多明星、導演紛紛試水,使微電影的電影意味大大加強。而2011年舉辦的“2011網易微電影節”和“2011中國(北京)微電影節”更對微電影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今,借助微電影之名各行其道的市場行為也越來越多,花樣繁多的微電影大賽或微電影節,如南方微電影大賽、九分鐘電影錦標賽、中國達人秀微電影大賽、中國國際微電影節、兩岸原創微電影大賽、中國襄陽大學生電影節與微電影等層出不窮。應該說,經過兩年的運營實驗,微電影早已登堂入室,成為網絡視頻的重頭戲。
一、微電影的表現特點與傳播機制
微電影是網絡時代的典型產品。作為以網絡為平臺的藝術表現形式,微電影又牽引出一類以媒介載體作為界定標志的所謂“新媒體電影”。盡管“新媒體電影”是剛剛出現的新事物,對其下定義還為時過早,但微電影作為牽出“新媒體電影”范疇的引線,無疑是“新媒體電影”的主打產品,電影藝術與網絡媒體的跨界聯姻使得微電影呈現出自身獨特的表現特點和傳播機制,也是微電影可以在短時間內占領市場的制勝法寶。
1.體現“三微”特征
“微”是最近兩年內新流行起來的網絡語,如“微博”、“微小說”等。“微”是微小、超小的意思,它是微電影的最大特點。所謂“三微”是指“微時間”:一般一部微電影的時長限定在30秒至45分鐘,超過45分鐘,就會進入大電影的范疇;“微制作周期”:相比于大電影的動輒數月甚至數年的制作周期,一部微電影的制作周期只有幾天至幾周;“微投資規模”:因為時長的限制,微電影的投資規模普遍較小,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即可制作完成(《一觸即發》的高投資規模是個例)。“三微”使得微電影門檻低、成本低、短小靈活,可控性強,擺脫了過去大電影高姿態、高成本的形象,普通人已觸手可即,這也是它吸引眾多草根階層一嘗新鮮,玩起電影“草根秀”的主要原因。
2.內容廣泛、原創性強
在“2011中國(北京)微電影節”的官方網站上可以看到,大賽對于參賽內容的要求是:“視頻類:分為劇情類、紀實類和動畫短片三個大項。它們可以是:愛情片、搞笑片、動作片、劇情片、恐怖片、科幻片、倫理片、勵志片、歌舞劇;也可以是:廣告片、小品、話劇、個人演唱會、精彩演講片段、經典文學的重新演繹、對戀人的真情表白、甚至是離奇夢境的再現的各式各樣作品題材和內容,拍攝工具與手法不限,只要內容新穎,思想健康,格調高尚均可報名參賽。”因此,微電影在內容和制作方式上基本上不存在特殊的限制,任何來自于生命、生活中的點滴情景、感悟、幻想等等,都可以做為微電影的素材。微電影不要求對完整故事的完整表述,它可以直取某個片段,關鍵是這個片段要足夠新穎和有趣,足夠有創意。作為網絡時代的產品,微電影的制作主體和欣賞主體都以游走于網絡的年青人,尤其是青年學生為主,青春、激情、夢想和草根足以保證微電影有源源不竭的原創力和新鮮血液,這是微電影的先天優勢。
3.以網絡、手持終端機等新媒體作為載體
微電影與傳統電影相比,突出的特點是播放和傳播的載體不同。傳統電影往往需要有龐大的制作團隊,高昂的制作代價和宣傳成本,而播放方式只能選擇電影院和電視,受眾相當有限,并且缺少互動,以電影向觀眾的單向輸入為主。微電影打破了傳統電影的營銷機制,它以有線或無線網絡作為主要的傳播工具,以電腦、手機、MP4等具有網絡接收或存儲工能的數碼產品作為接收終端,大大拓展了收視群體。網絡媒體的多元化以及媒體與受眾無限互動的特點,直接決定了微電影一改傳統電影的單向輸入模式,而以立體互動的模式呈現。網民和觀眾可以通過視頻上傳、下載、轉載,在線觀看、時時跟貼、微博分享、論壇交流等多種途徑參與微電影的互動。而微電影短小精悍的篇幅也非常適宜于現代快餐文化的消費節奏,排隊、等人、乘車、休息等任何生活的間隙都可以欣賞一部微電影,并快速完成轉發、跟貼等多種操作,因此,微電影真正實現了電影與現代生活的無縫對接。
4.與網絡公司、廠商、廣告運營商跨界聯姻
從微電影正式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奠定了它與網絡、廠商和廣告運營商的聯姻關系。目前,微電影從策劃、創意到制作、推廣、傳播,幾乎所有的環節都全線加入了跨界聯姻制作模式。這種聯姻收到的效果是雙贏甚至多贏的,它大大提升了微電影的整體制作水平、制作規模和制作效率。通過兩界微電影節的舉辦,微電影的數量、質量以及由它帶來的產值、利潤都在呈幾何倍數增長。盡管微電影市場的劃分目前還沒有完成,但網易、騰訊以及參與微電影制作的各大品牌和廣告運營商無疑是其中最大贏家。從目前正在形成的微電影市場鏈來看,微電影正在大型網絡公司、影視公司、主流媒體、視頻網站眾多大品牌商家、廣告運營商的共同打造下,由過去個人DV秀的小打小鬧變成一項規模龐大、利潤產值不可估量的文化產業。中國市場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李代江,在中國(北京)國際微電影節開幕式上對微電影發展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做了充分的肯定,高度評價說:“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他將在中國當代文化產業發展史上寫下燦爛的一筆,同時他還將做一個品牌標識,帶著所有參賽選手的影音夢想走向未來,走向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下一個里程碑。”
二、微電影發展的內在困境
微電影市場的崛起引來了多條相關產業鏈聯動的調整,越來越多的企業、公司、個人加入到微電影的陣營,然而在這一片興奮和躁動之下,微電影自身發展的潛在問題和困境卻格外值得警惕。從微電影的性質上來看,它究竟是廣告片還是電影藝術,這從一開始就是個問題。目前能夠看得到的有關微電影的界定,也是一片混亂。大多數定義一方面無法否認微電影作為電影門類的藝術本性,另一方面又要坦承微電影的商業目的,甚至有些定義直接把微電影看成是豎立企業LOGO的載體,而這二者之間的對立沖突是顯而易見的,赤裸裸的廣告植入無疑會嚴重損害微電影的藝術表達。作為一誕生就糾纏于藝術與廣告之間的微電影,它與廣告商業的聯姻既是它快速崛起的資本保障,也可能成為遏止它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這是微電影先天的二元悖論。
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微電影是借助于廣告植入才得以登堂入室,漸成氣候。但既貫之以“電影”之名,就說明它在本質上仍屬于電影的一個品種,電影具有的藝術要素,在微電影也是通用的。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電影行業的功利性也越來越突出,導致最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片面注重電影的外在形式、票房,而內在質量卻一路下滑,這是國產電影的通病。近年來,廣告植入頻頻出現在各類中外大片中,像《家有喜事2009》、《杜拉拉升職記》、《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系列等,這些廣告植入無論怎樣嘗試以“無縫對接”的形式嵌進影片,但仍能讓觀眾一眼認出,2011年的《變形金剛3》大規模植入中國品牌廣告更是把這一行為推向新的高潮,引來一片嘩然。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植入廣告打斷了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感受影片的持續性與完整性,給觀眾帶來極大反感,這種反感進一步使觀眾對影片的藝術享受和審美感受大打折扣。但是盡管如此,大電影還沒有完全走向赤裸裸的商業游戲,電影藝術的本性始終在牽制著電影的發展,引導著電影在藝術與功利之是找到平衡,當一段時間的過度功利化傾向之后,電影藝術會重新找回自身。所以我們看到,在《十面埋伏》、《夜宴》等倍受過度形式化、敘事結構不合理、內容空洞之詬病的一批國產電影之后,《山楂樹之戀》又再次以純潔美好的愛情點燃人們對中國電影的信心。因此,可以說,電影的藝術本性是左右電影發展的核心要素,電影人需要做的是在尊重并突顯電影藝術本性的前提下,權衡它與商業利益之間的親疏遠近,二者關系處理得好,會實現電影的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贏,反之亦然。
微電影是網絡時代的新興產品,它在制作方式、傳播手段、受眾群體等方面,具有傳統電影不可比擬的優勢。然而作為電影藝術的表達形式,微電影在其本性上應當與傳統電影一樣以藝術性和審美性作為核心要素,這就決定微電影在其本質上要受到藝術規律的制約。因此,目前微電影與商業廣告之間的“二元悖論”關系,并不可能長久維持,這種看似融洽的矛盾關系只是微電影發展初期的不成熟表現。若要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微電影應當回歸并嚴守自身的藝術本性,在受眾、載體、商業價值與藝術教育的良性互動中尋求發展。
三、微電影的藝術原則
微電影作為電影藝術與時代科技的結合的產物,它與電影一樣同樣承載著人類審美理念和道德精神塑造的重任。微電影不是消解一切意義的純形式、純功利游戲,任何單純地以科技效果、商業目的或低俗娛樂作為目標的制作,都將違背微電影的藝術原則,微電影若要獲得長足發展,仍需遵循如下藝術原則。
1.功利與審美相統一
審美功能是任何藝術種類的首要功能,微電影同樣要以高品位的審美追求作為目標。就表現題材而言,微電影應力求在短暫的時間內,通過生活片段、小場景、故事橋段等展現出生命的美感與時代的風貌。就表現形式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多種藝術手段塑造美的意象。電影能夠綜合各類藝術于一身,這是其他藝術所不具有的優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微電影的商業運作模式在為微電影帶來資金、技術、傳播等方面的有利條件的同時,也促進了微電影對音樂、舞蹈、美術、戲劇等其他藝術手段的融納,大大增強微電影的審美表達功能。然而這些藝術形式畢竟僅僅是電影與微電影的表達手段,法國電影藝術理論家馬爾丹認為:“當傳統的電影語言僅滿足于成為一系列技巧手段、人人都用的特技的匯總,……這種語言就太像電影的一種‘兒科病’,也就是說,太簡單了。”[3]因此,電影并不能僅僅作為融納多種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段而存在,它還有更為本質的意義,這種意義馬爾丹稱為“電影存在”,從“電影語言”到“電影存在”是一種質的飛躍,而對美的塑造與傳達無疑是電影見證自身的重要內容。
因此,微電影要將自身的有利條件轉化為對審美功能的追求,自覺以培養大眾審美情操和提升大眾審美品位為己任,將追求商業目的與審美教育統一起來。
2.娛樂與教化相統一
在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娛樂成了人們釋放壓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娛樂不是自我放縱和庸俗消遣,它的主要目的是回復和調整身心健康。為了迎合觀眾的娛樂心理,庸俗低俗的影片和視頻近年來屢見不鮮。盡管娛樂是電影尤其是微電影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它不應該成為電影以及微電影滑向庸俗低俗的借口。微電影在帶給人們或開懷一笑或心理釋放的同時,它必須承載一定的思想內含,包含時代的價值觀念、倫理原則、美學趣味,它絕不是能夠消解一切意義的純形式的游戲,應該為人們帶來更多關于人生的、生命的、愛情的、事業的思考與反省,為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質量服務。中國電影在建國后的相當時間里,曾經自覺地充當過“文以載道”、“移風易俗”的社會教化者的身份,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文藝“載道”傳統的現代繼承,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前,鑒于對電影藝術的特殊性和表現規律的把握不到位,往往出現以道德說教取代藝術表現的現象,如我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等。“這種意識和觀念反映到理論概括上,就是無視電影獨特的藝術本性與美學規定性”。這是由片面強調社會教化功能而出現的極端現象。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消費節奏的加快,文藝作品正在越來越多地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消解文藝的教化功能。如果有一天,當文藝真的被抽去了它賴以成為自身的意義內涵,淪為跟風走、跟利走的純形式游戲,它也就離瓦解自身的時間不遠了。因此,電影及微電影制作者應當秉承“寓教于樂”的古訓,在遵循電影藝術的表現規律與特點,走通俗化路線、娛樂大眾的同時,增強教化民眾責任感,拒絕低俗與庸俗,回歸自身,走在自己的路上。
微電影作為一種新出現的藝術語言,是整個社會文化符號的代表。在大眾文化全面普及,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界限日趨消融的今天,怎樣能夠常葆文藝創作的啟蒙意義,在滿足大眾文化需求的同時,避免微電影被經濟利益腐化而滑化膚淺和庸俗是一個亟需研究的課題。西方學者霍克海姆和阿多諾曾在《啟蒙的辯證法》中揭示出,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最終導致了西方式的啟蒙精神的終結。事實上,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同樣也可以締造新的啟蒙文化,微電影能否成為新的啟蒙文化的締造者,或者真的淪為經濟利益的俘虜,這不僅是微電影從業者應當思考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需要關注的問題。
本文作者:李春娟 單位:合肥學院 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