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的方法論原則
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必須遵循三個方法論原則。
1.邏輯與歷史一致的原則
任何一門成熟的科學理論都表現為系統的邏輯范疇體系。這種邏輯范疇體系和歷史發展過程是一致的,邏輯與歷史的一致為科學理論系統化提供了客觀依據和方法論的指導原則。這里所說的歷史,是指客觀事物本身發展的歷史,即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以及人類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思維發展的歷史過程。這里所說的邏輯,就是指人的理性思維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概括和反映,是歷史的東西在人的思維中的再現。邏輯與歷史的一致,是科學的辯證思維方法之一。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要求,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的構建,正是遵循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原則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歷史總是豐富多彩的,它在無數的偶然、曲折和跳躍中展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的必然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是以“濃縮”的形式,在“純粹”的形態上,撇開了一切偶然的因素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的。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的內在邏輯聯系中,把基礎理論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對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原則)確定為“邏輯起點”,體現了理論的邏輯行程和人們認識發展的歷史過程的一致,因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首先要對諸如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等基礎理論作出理論的論證和科學的解釋,因而它從一個方面體現了邏輯與歷史一致的原則。
2.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原則
辯證思維的發展,總是經歷著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片面到全面的過程,也就是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因此,堅持邏輯的與歷史的一致,也就必須貫徹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原則。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原則,是構筑任何理論體系的必循準則,任何一種理論體系,只有當它形成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理論體系時,才真正地實現了對其對象的辯證認識;只有實現了這種辯證認識的理論系統,才能成為嚴密的科學的理論形態。所謂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就是通過分別確定思維對象的各方面、各部分、各層次和各種關系的基本規定性,揭示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把這些方面、部分、層次和關系有機地綜合為思維整體。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是科學的辯證思維方法之一。研究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必須遵循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原則。因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的運行過程,就是從邏輯起點(基礎理論維)、邏輯中項(價值認識維、教育過程維、對偶范疇維)到邏輯終點(方法載體維)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展開過程。這個邏輯的展開過程同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客觀進程是基本上相一致的。這樣,以基礎理論維為邏輯起點,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發展為根據和內容,一個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和現實感,具有嚴密的內在聯系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體系,就可以逐步建立起來。這說明,從邏輯起點到一般范疇體系,是一個各個、各對一般范疇之間不斷轉化、過渡、前進、上升的過程,是起點范疇不斷獲得自身規定而豐富自身的過程,是起點范疇潛藏著的內容不斷顯露和表現的過程,是起點范疇和其他一般范疇相互關系的闡述過程,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對象和本質特征的明確和展現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內在規律、總體輪廓的復制過程,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生動地體現了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原則。
3.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同一的原則
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指出:“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大寫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解決這一問題。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于一門科學”[1](p290)。一般認為,列寧正是通過此類有關辯證邏輯特性的論述,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統一的原理。列寧明確提出三者同一的原則,體現了現代科學認識發展的歷史趨勢,代表了現代哲學科學的發展方向。現代科學的發展趨勢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特別是整體化、一體化的趨勢是主導方面。把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在同一門科學中完全融合統一起來,變成“同一個東西”,這是對科學認識提出的最高要求,是科學理論發展臻于成熟的標志。一切科學理論只要不滿足于單純的經驗描述和現象復制,就要力求借助于理論思維和邏輯推演向體系化、整體化的方向發展,在這個方向上對象中的客觀辯證聯系轉化為思維中的邏輯聯系,轉化為認識運動中概念和范疇的依次遞進。由此而建立起來的概念和范疇體系不僅克服了經驗認識的表面性,而且也克服了形式邏輯的片面性,從而把對象當作豐富的整體、有生命的過程在其內在聯系上加以把握。研究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必須遵循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同一的原則。因為,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的運行過程中,不是各個、各對一般范疇的簡單列舉和依次排列,而是所有一般范疇都按照一定的邏輯法則從一個到另一個、從一對到另一對地推導出來的。通過這種推導和證明,表明每一個或每一對一般范疇都不是任意產生的,而是合乎規律地必然出現的。這種建立在嚴密推論和證明基礎上的一般范疇體系,恰恰表現為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理論理解和范疇把握的辯證過程。這個認識過程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簡單規定(起點范疇)出發,開始是最抽象、最膚淺的認識,然后沿著既是分析又是綜合的道路一步一步地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愈來愈豐富、愈來愈具體。當思維上升到邏輯演進的最高點,它同時也就達到了認識和理論理解的最高點。在這里,思想政治教育邏輯的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的發展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一致,是由于它們二者都遵循著同一個規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辯證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辯證法、思想政治教育認識論和思想政治教育邏輯學完全融合和統一了起來,變成了“同一個東西”,從而生動地體現了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同一的原則。
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的基本原則
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客觀全面性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在研究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時,必須采取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排斥主觀臆斷。客觀性原則是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客觀性特征決定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內容來自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所研究的特殊領域,它反映著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本質和規律性,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性。而一切唯心主義者都夸大范疇的主觀精神的方面,否認范疇所反映的內容的客觀性。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揚棄并消化了人類認識史的全部成果,認為邏輯范疇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反映客觀世界聯系與發展的主觀辯證法。而現實的客觀世界是按照其固有的必然趨勢辯證地聯系和發展著的,有它自己的客觀辯證法。當層次分明、系統嚴密的客觀世界作為完整的對象進入主體作用范圍時,人們必定相應地形成有關邏輯范疇及其體系。即是說,先有客觀辯證法,然后才有主觀辯證法。客觀辯證法創造了主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這個歷史順序是不能顛倒的。依據客觀性原則,我們無論是提出、闡述還是概括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時,都要對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材料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都要從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所研究的特殊領域中吸取客觀內容,而不能主觀臆斷,閉門造車。
(2)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是指在研究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時,必須從時空整體上全面地考察其運動發展和辯證聯系,即對其作多方面、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的考察。全面性原則是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體系的整體性特征決定的。全面地認識對象,這是思維的本質所在。而“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中介’。我們永遠也不會完全做到這一點,但是,全面性這一要求可以使我們防止犯錯誤和防止僵化。”[2](p419)列寧在此指出了全面性的具體內容,即從總體上研究和把握對象的所有方面、所有聯系和環節。全面性原則的基本邏輯要求就是:
第一,從整體出發考察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體系的運動發展過程,反對那種脫離整體而孤立地考察對象的部分或要素的做法。因為離開了整體,就弄不清它的各個組成部分或要素,甚至就會得出片面性的結論。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般范疇體系中,各個、各對一般范疇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和辯證發展的。因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若干一般范疇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各種現象的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不同側面,因此,當我們對其進行具體考察時,就會清楚地看到這種聯系。我們不應當把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各個、各對一般范疇看成是孤立的、互不聯系的、僵死不動的東西,而應當揭示出各個、各對一般范疇之間的聯系、轉化和運動的過程,應當“像從簡單范疇的辯證運動中產生群一樣,從群的辯證運動中產生系列,從系列的辯證運動中又產生整個體系。”[3](p142-143)也就是說,應當體現一般范疇本身的有機聯系,先行的一般范疇是后來的一般范疇的起點和環節,后來的一般范疇是先行的一般范疇的發展和結果。比如,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就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的起點和環節,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發展和結果。因此新概念“比先行的概念更高、更豐富;因為它由于成了先行概念的否定或對立物而變得更豐富了,所以它包含著先行的概念,但又比先行概念更多一些,并且是它和它的對立物的統一。”[4](p36)我們考察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若干一般范疇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是要弄清楚它們之間的互相隸屬的關系和從簡單到復雜、從抽象到具體的辯證發展過程。
第二,用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考察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每個對偶范疇的辯證聯系,反對形而上學地割裂每個對偶范疇之間的辯證關系的思維方法。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每個對偶范疇都是對立的統一。我們知道,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當然也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對偶范疇的實質和核心。但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每個對偶范疇究竟是怎樣對立統一的,只有在系統地研究了每個對偶范疇的辯證關系之后,才能有更明晰的了解;同時,也只有用對立統一觀點去研究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每個對偶范疇,才能更深刻理解它們的內在關系和本質。研究和考察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每個對偶范疇的對立統一關系,首先必須了解它們之間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聯系。理論與實踐、表揚與批評等等,不僅不能孤立存在、互相分離,而且是互相滲透、互相依存、互為條件的。其次,要研究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每個對偶范疇之間,如主導性與多樣性、繼承與創新等等,也如同各個前后之間的一般范疇那樣,不是凝固的、僵死的,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動的、相互轉化的。
2.實踐求是性原則
(1)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是指在研究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時,必須將它的完善和發展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實踐性原則是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客觀性特征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的源泉,是形成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的決定性條件。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并不是先驗地存在于主體之中,而是“自然界在人的認識中的反映形式”[1](p153),這種反映形式之所以具有公理的意義,能夠成為我們思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之網的“網上紐結”,恰恰是在于它們是人們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從客觀實際中抽象出來,并經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反復檢驗證明是正確的;同時,還在于它們是歷史關系的產物,說到底,是一定的社會的經濟關系、生產關系賦予這些一般范疇以歷史的、具體的內容,從而使它們在人們的思維活動中具有了確切的、具體的性質、作用和地位。它們的有效性和非有效性,完全取決于其所反映的規律的深度、全面性程度和相符性程度。而這些程度的確定,只有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作為標準才是可靠的。貫徹實踐性原則,要注意下列問題:第一,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使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得到檢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總是具體的,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因此,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也總是具體的,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這樣一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具體性和歷史性就使得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具有具體性和歷史性。正如馬克思指出的:“我們前面所考察的經濟范疇,也都帶有自己的歷史的痕跡。”[5](p192)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同樣適用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深度和廣度都是有限的、相對的。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更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發展,必定使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得到全面的檢驗、修正和充實。一方面,會使某些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成為過時的或是陳舊的東西;另一方面,又會使某些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的內容更精確、更科學、更完善。第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使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得到發展。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的內容和數量,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認識水平和認識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人們不僅會豐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已有一般范疇的內容,而且會提出和增加新的一般范疇,豐富其范疇理論的寶庫。
(2)求是性原則
求是性原則是指在研究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時,必須經歷從感性的具體到抽象的規定,又從抽象的規定上升到思維中理性的具體的辯證過程,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現實,從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性,以獲得真理性的認識。求是性原則是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抽象性特征和一般范疇體系的具體性特征決定的。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逐步形成的。在科學抽象過程中,具體既是認識的起點,又是認識的終點。因為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認識并不能停留在這個具體上,而是繼續前進,我們再分析這個具體,就可以得到更高級的抽象,這些抽象的綜合提供更深刻和更全面的關于對象的具體認識,認識就是這樣無限的螺旋式的上升過程。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形成和建構的過程,是從感性的具體到抽象的規定,又從抽象的規定上升到思維中理性的具體的辯證過程。一方面,如果沒有從感性的具體到科學的抽象,那么,就不可能有思維中的理性具體,也就不可能形成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了;另一方面,科學的抽象又有待于上升到思維中理性的具體,否則就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反映內容豐富多樣的具體事物,也就無法形成和建構反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領域中各種現象的普遍本質和辯證矛盾的一般范疇及其體系。可見,我們只有遵循求是性原則,堅持抽象和具體的辯證統一,才能建構邏輯完備、表達明晰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
3.動態開放性原則
(1)動態性原則
動態性原則是指在研究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時,必須把它看成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因而需要人們加以動態把握,并不斷地吸收反饋信息,調節思維程序。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之所以是一個過程,首先是因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所研究的特殊領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它作為過程還在于,它要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深入而深入,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并不斷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檢驗;它作為過程最根本之處在于,認識與客體的相符,亦即主觀與客觀的相符是一個運動、發展的過程,它就表現在這一運動、發展過程中。正如列寧所說:“真理是過程。”[1](p170)動態性原則是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辯證性特征決定的。因此,動態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體系固有的屬性,也是它的辯證本性之所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的發展,既指某個或某對一般范疇的內容越來越精確,越來越完善,也指整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體系的變化:新一般范疇不斷創建,舊一般范疇有所淘汰。任何范疇體系都是歷史的產物,是和一定歷史時期的科學和思維認識的發展水平相聯系的。因而,一定時代的人受一定時代歷史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把握絕對正確、絕對完善、最終完成的邏輯范疇體系。對我們來說,已經揭示的、建構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要深入研究,還要不斷揭示、創建新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以適應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發展,推動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前進。
(2)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是指在研究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時,必須充分認識它同社會環境系統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與辯證法相對立的形而上學,表現在認識論上就是教條主義和獨斷論,表現在邏輯范疇上,就是體系的自我封閉性。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本性在于批判性、革命性,其生命就在于自我運動、自我發展。在認識上就是承認真理的相對性和認識的無限性,在邏輯范疇的體系上則表現為開放性。因此,開放性原則也是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辯證性特征決定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體系既然被稱之為體系,必然具有體系固有的開放性。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體系的開放性表現為: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工作者與社會環境系統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一方面,不斷地形成具有新內容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以豐富其體系的內容;另一方面,還可以不斷地改變自身整體的或層次的結構和功能,以形成新的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遵循開放性原則,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堅持時代性。時代性是指通過吸收現代科學發展中的新成果,從中概括出新的一般范疇。現代科學已進入以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辯證統一為特征的新階段,要不斷完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體系,必須從新學科中攝取養分,提煉出新的一般范疇。第二,堅持全面性和聯系性。全面性和聯系性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體系的基本要求,只有從全面的、聯系的觀點出發去建構一般范疇體系,才能使其發揮整體綜合的功能,成為辯證思維的有效形式。
4.創新前瞻性原則
(1)創新性原則
創新性原則是指在研究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時,必須具有敢于破舊立新,推陳出新,追求獨到和最佳的精神,具有獨創性、新穎性、開拓性的現代思維方式。創新性原則也是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辯證性特征決定的。創新性是人的根本特征之一。思維方式由保守性向創新性的轉變,是現代實踐和歷史發展的產物。21世紀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世紀。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培育、保護和有效發揮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現在,我國從倡導發揮人的創造能力到提出建設“創新工程”,進而規劃和建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正是中華民族創造精神的歷史性升華和時代性自覺。新科技革命的興起,新方法論的發展,新學科的誕生,都已經遠離對客體的感性直觀,在今天,人們只靠感性直覺來上升為概念已經遠遠不夠了,思維觸角必須擴展到直覺范圍之外;人們只靠已有經驗材料來產生理論也遠遠不夠了,還必須依靠理論思維創造出新的理論。當今的很多新理論、新概念、新模式、新假設,都證明了這種開創性思維的普適性和重大功能,為人類的認識和實踐開拓了新途徑、新領域。例如,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正在以一種深入持久的方式改變著世界的面貌,網絡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一大突出特征。網絡既是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媒介,也是一種新的文化傳播和整合載體,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網絡給人類思想文化的內容帶來了新變化。網絡以其獨有的傳播特性,如:全球性、開放性、互動性,強化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也加劇了全球文化的趨同性。網絡中人們精神生活的各個側面都可以顯現出來,各種價值判斷、意識形態、話語系統、審美傾向等在這個環境內不斷沖撞。面對當今的網絡信息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必須在觀念、內容、方式、隊伍等方面努力進行創新和改進,以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這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比如,我們要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使之符合網絡時代的需要;要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手段、開辟新空間和新渠道,大力弘揚主旋律,占領新陣地;要開辟網絡教育陣地,建立教育互聯網平臺,加大教育軟件開發的力度,不斷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先進性,努力營造出全新的網絡文化氛圍,加強網絡道德建設,促進網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機結合。我們遵循創新性原則,必須在現有一般范疇中及時地充實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鮮的、活生生的具體內容,使之更科學、更完善。
(2)前瞻性原則
前瞻性原則是指在研究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時,必須具有超前思維和超前意識。它的主要特點是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規律預測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狀況,這成為人們主觀認識能動作用的前導工具。正是古人所說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思維原則。前瞻性原則是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對偶范疇的辯證本性決定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對偶范疇的前瞻性,是對偶范疇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各種現象的矛盾本性的同時,對思想政治教育未來發展變化可能性的展望,是認識的超前性對思維形式的新要求。遵循前瞻性原則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現象具有內在的發展變化規律性。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對偶范疇作為反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客體的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就是要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獲得新的內涵。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現象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對偶范疇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當人們的思維能夠揭示和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過程中各種現象的本質以及轉化的規律時,就可以通過諸對對偶范疇將這些認識成果反映出來,并推廣到對未來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性的認識活動中。
第二,人的思維具有認識的目的性。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反映,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尤其離不開思維主體人的主觀認識傾向,這種認識的目的性,是人的思維的本質力量的體現,是人的生存活動中所特有的發展自身素質、揭示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規律的主動性的表現。人們通過一個又一個的認識目標,不斷地將思維的本質力量投射到新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客體上,根據所獲得的對該客體規律性的認識,在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改造世界。思維的這種目的性反映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對偶范疇中,就形成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必然發展趨勢的把握。
第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對偶范疇自身的發展具有歷史的連續性。作為預見思想政治教育未來特性的對偶范疇,是從人們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創造性的理論研究中發展而來的,是人們認識由膚淺到深刻、由簡單到復雜、由摹寫到推斷不斷升華的結果。科學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對偶范疇的形成,使人們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有機地統一起來,并根據反映在對偶范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規律性,創設出對人們未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具有超前指導意義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對偶范疇及其系統。遵循前瞻性原則,建構起來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對偶范疇及其系統,應該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對人們未來生存和發展所產生影響的本質及規律性的東西。自覺地形成并運用具有前瞻性意義的科學的對偶范疇,有助于人們超前預測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結果,指導人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少走彎路,以高效率的思維活動為人們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供必要保證。
5.系統綜合性原則
(1)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是指在研究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時,必須用系統的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將它看作是一個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若干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立足系統整體去注重研究一般范疇體系與要素之間、要素與要素之間以及一般范疇體系與社會環境系統之間的關系,由此來把握一般范疇及其體系的本質和規律。系統性原則是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體系的整體性特征決定的。現代思維的系統性認為,在系統中,存在著系統整體和作為系統組成部分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存在著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存在著系統整體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此外,系統內部還有結構和功能、輸入和輸出、原因和結果、上層和下層、正反饋和負反饋的相互作用。如果把中介作用考慮進去,可以認為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及其在人腦中的反映都處在相互作用之中。整個世界呈現為一種無限復雜的既有縱向等級層次之分,又有橫向類型并列之別的立體網絡式的相互作用圖景。伴隨著當代高科技的突飛猛進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發展,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是一個多規定、多層次、多聯系、多功能、全方位的動態體系。它不但是作為體系而存在的,而且體系中的每一基本要素都不是孤立的,這些要素既在本體系之內,又與其他體系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所以我們在研究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時,就要有“一盤棋”的思想,要把一般范疇看成是由許多要素組成的有機體系來把握,而不能只站在某一角度,只考慮問題的某一方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2)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原則是指在研究和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及其體系時,必須對它作綜合考察,即通過揭示一般范疇各種關系的總和來認識它的本質。綜合性原則也是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體系的整體性特征決定的。綜合性思維是適應和反映現代科學、現代社會發展的高度綜合化和整體化趨勢而產生出來的。綜合性思維既不同于古代把直觀的、思辨的玄想和猜測摻雜在一起的自發性綜合思維,又在繼承近代綜合思維辯證本性的基礎上,改造和深化了傳統的綜合思維,打破其先對部分進行分析,然后再對部分進行綜合的先分析后綜合的思維程序。所以,綜合性思維是把握系統整體的根本思維原則和重要思維方法。
遵循綜合性原則,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將綜合作為思維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使分析和綜合在綜合的統攝下統一起來。要把握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這樣復雜的系統綜合體,思維必須始終以綜合為出發點和前提,對其要素、層次、結構、功能、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歷史發展及其規律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考察;思維演進的過程,就是綜合分析邏輯運演的過程;此種思維過程的終結,也就達到了對一般范疇體系整體的全面把握。第二,把綜合和分析貫穿于思維過程的始終,使綜合與分析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同步進行。依據系統理論來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般范疇體系,其思維程序是:從綜合到分析再到綜合。首先進行綜合,形成可能的系統方案;然后進行系統分析,分析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再進一步綜合分析的結果,形成觀念形態的一般范疇體系的邏輯整體[6](p84-101)。
作者:徐志遠 周福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