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技能論文
要堅持橫隔膜向下,兩肋向外擴張的感覺,呼氣要慢和勻。同時要訓練呼氣時的停頓,并逐漸增加停頓的次數,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增強對呼吸的控制能力,為演唱長樂句服務。每個樂句結束后要學會徹底放松身體,為下一個句子做準備。經過長期的對呼吸的訓練,使橫隔膜得到鍛煉,能夠迅速地調節舞動時氣息運用,使這個呼吸的循環輕松自然地完成。其次,初步掌握上述呼吸技巧后,可結合簡單音型進行樂句訓練。1.連音均衡呼吸練習。要求口腔放松打開,緩吸緩呼,音量不宜過大。逐步擴展音域,體會在不同聲區的呼吸狀態。2.運用不同的元音進行跳音的氣息訓練。可采用半急吸或急吸,要求腹部的肌肉反應靈敏有彈性,吸氣動作要迅速敏捷,為演唱快速樂句作準備。這種吸氣方式要求短時間內吸氣要充分,吸氣量不要太多,鍛煉橫隔膜和呼氣器官的靈敏反應。發音時字頭要結實,有彈性,聲音短促有力,呈顆粒狀。隨著音高的上升,可采用不同的音型或音階來訓練。3.長音的呼吸練習。按照不同的音區,不同的力度,調整吸氣的速度和吸氣量。可進行漸強漸弱的練習,鍛煉學生在各種狀態演唱時的呼吸支持,增強呼吸的持久性和控制能力。再次,選擇不同風格的曲目進行強化呼吸的練習,充分運用所學的呼吸技能來表現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到了中高年級時,要選擇一些音域較寬,速度及情緒變化較大的作品,邊唱邊舞,強化學生動態演唱的訓練。這時要強調換氣技能的訓練。換氣也是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劇中的不同人物有喜、怒、哀、樂、愛、憎、憂、懼等多種情緒的變化。演唱者要隨著人物情緒的變化而采取不同的換氣方法。我國古人在《唱論》中總結出“偷氣,取氣,換氣,歇氣,愛者一口氣”等諸多換氣方法,各種方法都與人物思想感情融為一體,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音樂能力的訓練
(一)音色的訓練
音樂劇的演唱方法與演唱風格是多種多樣的。人物的演唱要根據戲劇情節和性格特點,在音色、音區、力度、速度、表演諸方面產生較大變化。演員要具備一副好嗓子,音色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
1.強化自然聲和中聲區的音色訓練
音樂劇的演唱特點是音色親切、自然、結實、明亮,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有著一定的區別。自然音區是音樂劇演唱訓練的基礎,在唱好自然聲區的基礎上再向上向下擴展音域。加強中聲區的訓練,重點是在正確呼吸的基礎上,獲得較深的氣息支持,使喉部、咽部、頸部的肌肉放松,讓所有的發聲器官的動作能夠靈活地配合,掌握和調節控制能力,產生自然松弛的,結實有力的,集中明亮的,親切優美的音色。同時還要加強呼吸的耐力和持久力的訓練,使發聲器官在高強度,大負荷的演唱中保持良好的狀態,最大限度地延長演唱的壽命。
2.起音的訓練
發聲開始的那一剎那稱為起音。起音分為“激起”和“舒起”兩種。激起時的聲帶要緊密堅實地并攏,歌唱時要根據所發音的音高音量和情緒等因素,調整好發聲器官的狀態,然后控制好橫隔膜有彈性的運動,以合適的氣流沖擊聲帶而發出集中明亮且有力的良好聲音。對于強聲的演唱多以激起式起音為主,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重要發聲技能。訓練時要在舒服的吸氣后在哼鳴的基礎上轉化為“啊”母音的練習,還要結合強聲的跳音及跑動音階的練習。起音時要用巧力,不推氣,不漏氣,保持音色的純凈。聲音要求圓潤、清晰、富有彈性,有聲帶的整體振動感。可以用五個元音為發聲的基礎訓練,并組合成簡單的樂句,在不同的聲區,以不同的力度速度反復練習。隨著聲區的升高,要求口腔內部柔軟地張開。隨著力度的增強,氣息的支持也要隨著相應地增強。舒起是在發聲的時候,采用少量的氣息沖擊聲帶的邊緣,使聲音舒緩地發出。舒起的起音方法應注意吸氣要慢而深,發聲時不要有聲帶撞擊的聲音,每個元音之間的轉換要柔和流暢。口咽腔的柔和狀態貫穿始終,聲音音色要自然柔美。
3.共鳴的訓練
起音練好后要注重共鳴的訓練。通過頭腔和口腔的腔體共鳴,使聲音的音色更加豐富,音色的變化更加多樣。充分掌握共鳴器官的調節能力,做到高中低三個聲區音色的協調統一,找到整身歌唱的感覺。使音色更具魅力和表現力。
(二)音準、節奏感、樂感及音樂聽辨能力的訓練
上述幾點是音樂的基本素養,對于既歌又舞的音樂劇演員來說,要求是非常高的。特別是在大幅度的動態演唱時,音準節奏就很容易出問題。必須加強在邊舞邊唱時保持準確的音準和節奏。為適應多種節奏型的演唱,教師要選擇優秀的有代表性的節奏型曲目來進行訓練。樂感和音樂聽辨能力的訓練重點是能夠準確分析音程的轉換,節奏的特點,旋律的走向,音樂主題的陳述和再現,曲式結構,高潮的推起,力度速度的起伏變化等。通過對音樂形象的深刻了解,增強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演唱的表現力。許多學生缺乏對和聲音響作用的認識,教學中應加強和聲基本知識的訓練,懂得和聲音響的感情色彩功能。如大三和弦是明亮,剛強有力的,小三和弦是柔和黯淡的,減三和弦是幽怨傷感和恐懼的,增三和弦是擴張有沖擊力的。使學生能夠通過和聲色彩的變化準確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感情,甚至可以使演員的肢體語言表現的更加細膩生動,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當然,音樂劇表演專業的學生學習和聲,不象學作曲的學生那樣要弄清和聲的連接和功能的序進等復雜問題,只要能夠聽辨和理解不同和弦的音響效果和感情色彩就足夠了。
多種音樂風格的作品演繹的訓練
音樂劇經過幾個階段的發展,已經成為具有強烈的國際化、現代化、多樣化的大眾音樂文化,它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音樂風格,既有保留了歌舞和音樂戲劇風格的“音樂喜劇”,也有用音樂來表現劇情和人物的“古典音樂劇”,還有“敘事音樂劇”、“搖滾音樂劇”、“概念音樂劇”、“史詩派音樂劇”等。我們要認真了解和熟悉西方音樂劇史,通過圖書、圖片、音像等資料,了解每一部音樂劇的時代背景、人文特點、風俗習慣、藝術特征,較好地把握每部音樂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與思想內涵。為我們準確地表現每一部作品的音樂風格奠定堅實的基礎。隨著音樂劇風格的多元化發展,音樂劇的聲樂演唱也不局限于某一種形式。據我在國外接觸的一些音樂劇作品來說,音樂劇通常有五種演唱類型:“輕歌劇風格”“更加口語化的輕歌劇風格”“角色感很強,很夸張的演唱方法”“喜劇的,不是很夸張的,有角色感的演唱方法”“用全真聲的自然演唱方法”。這些方法有的與傳統聲樂教學有相同之處,作為聲音訓練完全可以使用。但是由于對音樂風格和語言的要求不同,就使發聲的方法和方式產生了較大的變化。這就必須遵循本文在前邊提出的兩個基本方面進行訓練,學會各種演唱方式,用不同的聲音去塑造人物。讓學生養成自己分析人物的習慣,了解每一首歌是在什么規定情境,什么心理狀態下演唱的,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演唱方式,什么樣的音色,這些都要作出精心的安排。比如同是一個年齡段的少女的演唱,有的需要采取傳統的美聲唱法進行演唱,有的則需要用富于氣聲的演唱方式,有的使用哀怨傷感的音色,有的則使用放蕩不羈甚至沙啞的音色去演唱。更有特點的是有的角色用一種近乎絕望的聲嘶力竭的聲音去演唱……這些豐富多彩的演唱方式,都用各具特色的聲音塑造了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和巨大的震撼力,這就是音樂劇聲樂演唱的魅力所在。除獨唱外,劇中的重唱和合唱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重唱和合唱對戲劇情節的推動,講述故事的發展脈絡,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聲樂課的重唱和合唱課也是音樂劇聲樂課的一個重點。它能夠幫助學生培養互相交流的能力,建立角色之間的戲劇沖突,塑造鮮明的人物感。重唱的重點是音準、節奏、音色的對比,音量的平衡等等,要做到人物形象要鮮明,各聲部的聲音均衡,特點突出,相得益彰。合唱的訓練基本同于重唱,此外更加強調音色統一和動態下演唱的協調,平衡和較好的持久力。
歌唱語言的訓練
歌唱藝術是語言的旋律化,優美動聽的歌唱都是以清晰感人的語言和風格各異的旋律完美結合,共同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音樂劇多元化的演唱風格,形成了以清晰吐字為目的的發聲腔體和獨特的演唱技巧。當前,我國在學習和演唱國外引進的經典音樂劇的作品時,多數是以英語為演唱語言的。在演唱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歌唱語言吐字和發音含糊不清,不夠規范,語感生硬不夠流暢。我們用英語演唱的曲目很多時候對于母語是英語的朋友來說,根本聽不清楚,或者模棱兩可,有時甚至鬧出笑話。所以,學習好英語的語音和味道是訓練的重點。英語的結構和語言元素是很清晰的,根據其結構形式,我們要在演唱時掌握好以下幾個環節。第一,分析英語字和單詞的發音音素,根據歌曲的風格和感情,安排好關鍵詞的中心部位及正確的咬字發音的方法,這樣才能完美地表達作品的內容和形象。第二,了解音節在吐字發音中的狀態,注重每個音節的發音過程,力求做到音節與聲音的完美結合,準確找到邏輯重音和元音的位置,做到清晰干凈。第三,處理好單詞、詞組、短句、長的復合句之間的關系,明確語言邏輯,連接成一個語義連貫的整體,并突出語言重音,使正確的語感和歌曲的旋律起伏完美結合,力求語言通暢,色調變化協調統一。對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歌唱語言,我國已經有了自己的經驗和多年總結出來的語言規律。正確地把握這些漢語語言規律,做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讓我們共同努力,開辟出一條中國原創音樂劇的蓬勃發展的道路!(本文作者:楊靖 單位:北京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