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項目管理論文
為更好地經營錫山慈善事業,營造錫山慈善良好氛圍,區慈善會堅持把慈善文化與慈善宣傳緊密結合,在宣傳中推廣慈善文化,在宣傳中總結慈善文化。堅持通過宣傳畫冊、宣傳年畫、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多角度、全方位地宣傳慈善文化;通過搭建錫山慈善網這一平臺,加強愛心人士與救助對象的文化交流;通過無錫電視臺、慈善宣傳片等電視媒體,讓社會了解慈善文化、參與慈善;通過推薦慈善企業家參加國家級慈善表彰,塑造典型,引導慈善文化;通過策劃組織慈善活動,讓慈善文化逐漸融入錫山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存在問題
1.不斷擴大的救助缺口與日趨緊縮的資金籌措瓶頸之間的存在問題。受到宏觀經濟、城市化進程以及慈善輿情的沖擊,一些認捐企業經營不善,虧損嚴重,還有的拆遷到了外地,導致部分企業沒有完全履行認捐協議。此外,目前慈善認捐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沒有按照協議解繳的企業更多承擔的是道德風險,法律約束力不強。此外,對參與認捐企業的正向激勵不夠也影響到企業捐贈積極性。
2.不斷提升的需求層次與傳統慈善救助手段之間的存在問題。目前,傳統、單一的物質救助模式已經很難滿足弱勢群體多層面、多面向的具體問題,無法真正幫助和改變他們的生存狀況。以錫山困境兒童為例,至少面臨基本需求、成長需求、發展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四個層次的需求,需要更專業的幫扶手段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3.不斷提升的慈善意識與傳統慈善工作方式之間的存在問題。隨著慈善事業的大發展,隨著社會對慈善需求程度的不斷提高,大到慈善的高效、慈善的透明、慈善的倫理、慈善的問責,小到慈善項目的設計、活動的策劃、捐與助的對接、善款的管理以及捐贈人個性化需求的滿足等等,都亟待慈善工作方式的改變創新。
二、積極創新,促成慈善“四個轉變”
(一)創新工作模式,由活動型慈善向項目型慈善轉變目前全區正在著力推進以“向日葵計劃———困境兒童援助項目”、“新日陽光家園”低收入家庭關愛項目和“紅豆愛康”癌癥病人關愛項目3個冠名項目,通過實施,基本實現了以項目引資源、以項目促規范、以項目帶發展的目的,使有限的社會慈善資源最大程度發揮積極的社會作用。
(二)創新幫扶手段,由傳統型慈善向專業型慈善轉變我們采用慈善加社工的模式,引入社工人才,在保證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為不同弱勢群體提供多元、立體、專業的全方位救助服務,幫助他們解決深層次問題,使受助對象的物質生活、精神世界和個人社會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高。由此,新日慈善幫扶手段逐步向“助人自助”,兼顧弱勢群體精神和物質生活的立體式救助轉變,拓寬了慈善救助的內涵和外延。
(三)創新募集形式,由認捐型慈善向多方共贏型慈善轉變我們結合企業文化,挖掘和對接弱勢群體、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共同需求,量身定做個性、長效、共贏的慈善冠名項目。在做項目的同時,弘揚企業文化,擴大企業知名度,充分調動了企業的募捐積極性;回應社會需求,幫助弱勢群體擺脫困境;以項目為平臺,促成政府、商界以及非政府組織跨界攜手合作;匯聚各層面社會力量,與慈善企業、救助對象、愛心人士、義工、媒體聯合互動。最終整合各方資源,滿足多方需求,放大慈善效應,推動多方共贏。
(四)創新結構轉型,由單一型慈善向生態型慈善轉變創新慈善事業的結構定位,不僅僅是做一家一戶之慈善,更把慈善工作與社會公益組織孵化相結合,以項目招標的方式,培育和發展第三方機構開展項目服務,促成其他社會公益機構的成長發展。在我區初步形成“募、用”分離這一符合市場經濟細化分工原則的現代慈善結構雛形。使自身從直接提供服務型組織,轉變成兼具直接服務功能和支持功能的樞紐、引領型慈善組織。為慈善企業提供契合企業文化及需求的項目服務以促進捐贈,為下游公益組織提供平臺以促進救助效益,為弱勢群體提供專業救助以促進社會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良性循環的“慈善生態鏈”。
三、以小搏大,推進慈善項目管理
1.小杠桿撬動大資源,捐贈資金更穩定。以新日陽光家園為例,因為新日是電動車企業,我們為之設計了助學項目。而紅豆集團謀建全球最大的抗癌藥物生產基地,我們就為其策劃了紅豆愛康助癌項目。為企業量身定做的慈善項目,既滿足了企業的捐贈意愿,又弘揚了企業文化。同時,我們通過第三方機構實施項目,建立政府、企業、專家、慈善會、社區、受助對象家庭、社會關系等多方組成的聯合評審團實施績效評估,定期提交項目報告等手段,切實提高了慈善項目的公信力。
2.小投入收獲大回報,弱勢群體救助更有效。“新日陽光家園”的大學生,參加了職業發展訓練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清晰的規劃,還有三名孩子在訓練營現場受到企業的青睞,到企業實習。“紅豆愛康”助癌項目的幫扶對象,增強了抵抗病魔的信心,以更陽光、更積極的生活態度面對生命。感受到專業救助的力量,他們還策劃了助癌項目,并成功入選了無錫市的公益創投項目,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感染、改變其他癌友。“向日葵計劃———困境兒童援助項目”中大部分孩子的學業水平、心理狀態、社會適應能力、社會支持網絡都有顯著改善或提升。這些受助對象都由被動的接受社會幫扶,轉變為主動的幫助社會。有限的慈善資金,起到了傳統救助難以達到的效果,甚至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態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3.小活動整合大力量,社會參與更積極。在慈善項目的引導下,我們組織“愛心夏令營”、“青少年領袖訓練營”、“模擬家庭”、“職業發展訓練營”、“心靈茶吧”、“圓夢聯歡會”等近百次團體活動,社會各界的慈善力量被廣泛激發、匯聚在一起。短短一年時間,一個登記400余人、涵蓋各階層的義工組織初顯萌芽。一個以項目為平臺、以社區為基礎、以公益機構為載體、以專業社工為抓手,“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互動,“社工、義工”兩工聯動的社會管理體系逐步建構成型。
4.小組織帶動大社會,生態發展更優越。作為一個樞紐型、引領型的慈善組織,我們發展了一個社工組織、一個義工組織以及一個社團組織。今后還要發展社區民間組織。我們打造的是一個慈善生態圈,圈上的每一個主體,都會找準位置,發揮各自的核心優勢,展開縱向、橫向的合作,為弱勢群體提供多元化、多層面的服務。逐步形成“一個社團領袖帶動一批社會組織,一個社會組織協同一個社區,多個社會組織帶動整個社會”的良好局面,把慈善會打造成錫山慈善理念的“發源地”、慈善動力的“補給站”、慈善組織的“大本營”和慈善人才的“大家庭”,引領全區公益組織協同進步,推動全區慈善事業蓬勃發展,共同助力社會創新。
單位:無錫市錫山區慈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