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歷史研究論文
馬克思“現實的個人”基本內涵
(一)“現實的個人”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的人。“有生命的個人存在”是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不斷存在和向前發展的基本條件“,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2〕67人不但是人類社會存在的自然基礎,而且還創造了各種各樣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正是因為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和參與,社會有機體才能整體而有序地運轉。人的活動不僅體現在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兩者的相互作用之中,而且體現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中,離開了人,根本談不上人類社會的發展。馬克思認為研究社會現象時,必須結合“現實的個人”來研究,正因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才是人的社會。(二)“現實的個人”是進行實際的社會歷史活動的人。如果我們沒有看到“現實的個人”從事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而僅僅把人看作唯物史觀的前提,這樣的人與黑格爾、費爾巴哈等提出的抽象的人毫無區別。馬克思絕不是就人而來研究人,而是通過人的活動來研究人。人的活動包括許多領域,但最基本的活動是生產活動。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的生命得以延續的重要條件,是產生一切社會關系的重要源泉,同時更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關鍵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部人類社會史實質上就是生產發展史。只有通過生產勞動,才能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才有足夠的精力去從事宗教、政治、文化等事業,才可以推動社會進步。在馬克思看來,物質生產活動是一把開啟人類歷史秘密的鑰匙,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所以他說“:任何歷史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注意上述基本事實的全部意義和全部范圍,并給予應有的重視。”〔2〕79因此,我們在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時候,要從進行實際的社會歷史活動的“現實的個人”出發,這樣,才能揭示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三)“現實的個人”是受到物質生活條件制約的人。“現實的個人”是處于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人“,現實的個人”在既定條件約束下,在可能的選擇范圍和空間中,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通過實踐達到效果最大化。但是,“現實的個人”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個人,要受到一定的物質生產條件的制約,所以他并不能隨心所欲地去從事物質生產活動,而是要受到當時的物質生活條件的限制。因此,“現實的個人”在既定的條件下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認識規律、利用規律以及改造自然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所以,當我們對“現實的個人”及其生產活動進行考察和研究的時候,要認識到物質生活條件是制約著每一代人的客觀條件,必須聯系制約人的生產活動的物質生活條件進行分析,從客觀上把握社會生活的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這樣,才能深刻揭示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四)“現實的個人”是發展著的人。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是指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處于永恒的不斷變化和發展過程中,作為“現實的個人”,也是處于不斷發展之中的人。生物進化論揭示了人并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原始人經過漫長的歲月演變進化而來。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生存的需要,原始人逐漸擺脫爬行的習慣,開始直立行走,這樣就可以騰出雙手來進行勞動。通過勞動創造了滿足生活的必需品,同時,在勞動的過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語言也隨之產生,思維水平的提高進一步促進了大腦的發育。所以馬克思認為,是勞動創造了人。之后,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實踐生活的不斷豐富,人的生理和心理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所以“,現實的個人”在實踐生活中不斷地發展。
馬克思“現實的個人”重要意義
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于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一)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理論意義。首先,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有助于我們完整地理解唯物史觀。費爾巴哈在探求人的本質的時候,是從個體和類的關系出發,按人的類本質到人的異化再到人的復歸這種邏輯來探求人的本質,這樣得到的“人的類本質”是一個脫離社會生活條件的抽象的“無”,從而陷入了唯心史觀。而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在考察人與社會的關系時,必然要研究社會生產關系,進而研究由生產力決定的各種生產關系的總和所構成的經濟基礎,再進而研究與特定的經濟基礎相對應的上層建筑以及它們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關系。正是通過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我們才能完整地理解唯物史觀。其次,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有助于我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來研究、分析問題。它啟示我們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分析人的需要、興趣、動機、追求的時候,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關系和生產力狀況等情況,而不能隨意地從主觀愿望出發,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得出科學結論。最后,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有助于我們把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主要體現為三點:一是聯系、發展的觀點,即“現實的個人”決不是費爾巴哈所想象的永恒不變的抽象的孤立的人,而是處于各種聯系之中并不斷發展的人。二是對立統一的觀點。“現實的個人”既具有能動性,又具有受動性,兩者以對立統一的方式在“現實的個人”中得以體現。一方面,“現實的個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改造世界,另一方面“,現實的個人”要受到實際條件的限制。所以“,現實的個人”既是歷史的劇作者,又是歷史的劇中人,同時以這兩種身份從事歷史活動的。三是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統一的觀點。一方面,“現實的個人”是具有生命的活生生的有鮮明個性的個人;另一方面,“現實的個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的個人,具備當時時代背景下人的共同特征。(二)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現實意義。首先,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為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提供了哲學基礎??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里的“人”與“現實的個人”中的“個人”具有相通之意,都是指有生命的具體地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每個人,而決不是只存在于概念中的抽象的人。所以,在堅持科學發展觀中,只有從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出發,才能真正貫徹落實“以人為本”,一方面要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創造民主、寬松的環境,激發人民群眾的智慧,使他們積極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另一方面要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權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黨和政府要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暢通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渠道,真正解決人民群眾的各種困難,使人民群眾能夠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其次,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為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現實的個人”是生活在特定環境下的人,這里所指的環境當然包括人所居住的自然。最初,在人與自然之間,人對自然界的規律了解不多,所以像動物一樣懾服于自然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的欲望開始膨脹,試圖去控制和征服自然。但是,人類在狂妄自大取得進展的時候卻忘記了人類在自然面前也有受動性的一面。人類盲目的征服活動打破了正常的生態平衡,造成了自然環境的惡化進而自然反過來對人類盲目的活動進行了無情的瘋狂的報復。所以,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時,一定要以有利于“現實的個人”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避免造成環境被破壞、空氣被污染等嚴重后果。最后,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為我們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為之奮斗終生的理想和目標。不管是在以人的依賴關系為主的社會發展階段,還是在以物的依賴關系為主的社會發展階段,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的個性都很難得到充分的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每一個人才能得到自由和全面的發展。但是,我們不能等到社會發展到很高的程度、各種條件都具備時,才開始進行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根據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我們應該將人的全面發展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過程統一起來,從現在開始,同時進行。總之,我們只有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才能深刻地領會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科學內涵,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