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語言文化
《廣東語的研究》是臺灣地區的日本人著作,也許應歸屬于臺灣的漢語方言研究之一。香坂順一先生在臺灣期間,學術和教學重心都在“廣東語”上面,除了《廣東語的研究》以外,還編有《廣東語會話典》(1943年著作,508頁,和林耀波合著)、《北京語對照廣東語研究》(1943年,4+8+686頁)、《北京語廣東語對照華語讀本》(1944年,62頁)等三本書,都在臺北出版并刊行③。香坂順一在回到日本任教的前十余年,還在《中國語學》和《人文研究》發表了幾篇有關廣東語語法、詞匯和變調的文章④,后來研究重心就轉往近代和現代漢語的詞匯了。他的廣東語研究,由于在日本和臺灣,只是“邊緣”術,因此逐漸被臺灣和日本共同遺忘了,一般語研究書目并未著錄,只有甘于恩《語與文化研究參考書目》中著錄有他的《語之研究》(應即是“廣東語的研究”),載明其出版時間為1942年、地點為臺北,而不詳其印刷出版單位和頁數⑤。日本人竹越美奈子的《早期粵語文獻目錄(稿)》登錄此書時,認為初版者為臺北高等商業學校調查課。但是,該書出版當時似乎只是以調查研究論文或報告書的形式,流傳于學術界和行政機關,還不是流行于社會的刊物。其正式讓社會大眾獲知、流通和購買,則是1974年臺北的祥生出版社出版,以及古亭書屋發行的“再版”。
《廣東語の研究》的內容
香坂順一在《廣東語の研究•緒言》,特說明“廣東語”一詞的含義是“廣東省城語”,亦即“廣州語”。因為其書發表刊行于臺灣,因此還說明這一“廣東語”,不是臺灣人指稱“客家語”的所謂“廣東語”(以有別于指稱“閩南語”的所謂“福建語”)。因此,香坂順一這個說明,也可提醒后人,不可把“廣東語”徑行轉譯為“粵語”,以免張冠李戴。《廣東語の研究》這本著作,正文316頁,包含12部分(章)①:【一】廣東語在中國語里的地位【二】廣東方言的成立【三】廣東語的種類和勢力【四】廣東語和其他方言的比較【五】廣東語和北京語【六】廣東語拉丁化的兩個方案———廣東語的表記問題【七】廣東語的特征【八】廣東語中的隱語、歇后語和諧謔語。【九】廣東語的發音【十】廣東語發音表記法私案【十一】關于廣東語的著作【十二】《北京•廣東兩聲音對照常用字匯》(各約7000字音)從章目上可以看到該書的內容,作者自言“主眼點”在廣東語“常用文字的聲音”,同時考慮到已經修習北京語的人能繼續學習廣東語,因此作了兩語音讀的對照字典,而該書《凡例》(應該視為臺北高等商業學校調查課的對這本書的介紹)說該書的主眼點在“廣東語的表記問題(拉丁化)”和“北京音的對照”。其實簡單說來,該書的重點有“中國方言分布和廣東語的地位”“廣東語和其他漢語方言的比較”“廣東語的表記問題”“廣東語音韻論”“廣東語-北京語常用字音對照”這五方面,兼及廣東語的俗語、歇后語、諧謔語和歷來相關著作評介。除了綜合向來的廣東語研究成果以外,香坂順一還試著在若干地方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評騭意見,因此這本“調查報告”值得現在重新審視。關于《廣東語の研究》第八章中有關俗語、歇后語、諧謔語的介紹,是香坂氏所見約300條中的一部分介紹。除了每條都有詞義、用意、內容、背景、文化歷史等等說明以外,還進行民俗學的分析。可惜沒有逐條逐字注音,對語言的分析也太少,應該屬于“語言”以外的數據,本文暫不論及。此外,第十一章,對廣東語相關著作,分為“日本人的著書”“中國人的著書”“西洋人的著書”等三部分共32種書籍的評介,讓我們驚訝于香坂順一以前的日本國居然有七本廣東語的著作。同時也發現這些先前的著作,不論是日本、中國還是西洋人,大多是教材、辭典或介紹,學術性專書還沒有出現。因此,《廣東語的研究》一書很可能是第一本廣東語學術專著。以下,我們從語言研究和語文教育觀點,就《廣東語的研究》中有關廣東語比較、音韻與表記法等方面,進行評介。
廣東語的地位、成因和分片說
香坂順一的廣東語地位說,雖然同意于王力,并非創見;但是他在第四章“廣東語和其他方言的比較”中,僅取南中國方言就分出了六種:廣東語、福州語、廈門語、客家語、潮汕語、海南語,如果加上北中國,他的漢語方言劃分至少應該有七種。可惜他未能表彰己說,這可能是因為廈門語、潮汕語和海南話后來都被中國學者并劃歸屬于“閩南語”,同時又和福州語同屬“閩語”,而香坂氏在書中的劃分,只能被認為是為了比較廣東語的周遭語言,一時行文的方便所定名稱,不是學術用語。香坂順一對漢語方言分支以及廣東語地位的看法,從書中處處運用方言音韻、詞匯和語法比較的做法來看,他是可以自行運用語料來建立己說的。但是他的語言調查時間太短(可能只有一個暑假),工作重點又在廣東語上面,因此在資料匱乏,又未能實地調查的條件下,只能參考他人之說而擇其優了。但是,從他的結論來說,在缺乏全面漢語方言調查的情況下,可說是具有正確思維的判斷。第二章“廣東方言的成立”,首揭中國民族語言成立二因:“民族的遷移”和“異族的雜居”,來解釋中國方言紛陳的現象,認為兩粵地區(廣東和廣西)本為蠻族語言,后有漢民族的遷入混合,形成了“廣東語”。
如果從現代流行的語言接觸學來回觀當時,香坂順一的“兩因說”是一個簡約而有效的提法,同時其有關民族與語言接觸觀,尤其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語言原本和漢語同系,北方民族語言的接觸影響為外來”之說,誠有足為現代人深思之處,可以視為略具“語言接觸說”的先導人物,值得我們重視。第三章“廣東語的種類和勢力”先列舉日本人福屋氏《日粵會話》中的廣東的語言十二片說,分出:(1)南海•番禺系、(2)香山系、(3)東莞-寶安系、(4)韶關系(原作“昭關”)、(5)三水北江系、(6)四邑•新會•臺山•開平•恩平系、(7)鶴山•新興•赤溪•高要•四會•高明系、(8)封川、德慶、羅定、郁南系、(9)陽江陽春系、(10)高州石城欽廉系、(11)汕頭•潮州系、(12)瓊州系(中華民國時代的廣東省包含海南島和廣西南部);以及王力的六系說,分為:粵海、臺開、高雷、欽廉、桂南、海外。然后香坂氏專門以“聲”(聲調)為條件,提出“五系說”,亦即“廣州系”“四邑系”“桂平系”“桂梧系”“準廣州系”。關于廣東語(粵語)的內部分類/分片,比較有名的,詹伯慧和甘于恩合著(2012)的《廣府方言》第二章言之詳矣,共列舉七種說法,并且提出七系說(珠三角、四邑、兩陽、粵西、勾漏、粵北、粵東七片)②,較有理據。不過,比較精確的說法,還要等甘于恩主持完成的、涵蓋語音語法詞匯數百條語項的《廣東粵方言地圖集》刊行后,運用統計數據為證據所提出的“粵語分片說”才是。至于香坂順一所提的五系說,跨越兩廣,重視全面關照。同時,香坂順一重視分類的“單純-單層條件”,突出聲調觀點,運用單一的條件來分出粵語方言片,避免加入時空等多元的條件,這個做法有值得今人參考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