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理論論文
校園文化建設是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
校園制度文化的約束力從形式上可以分為有形約束和無形約束。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紀律原則屬于有形約束,表現為對紀律的遵守和行為的規范上,它界定了學生活動的范圍和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對不良行為進行懲戒并促使其不斷調整以符合社會和學校的基本要求。學校的輿論氛圍屬于無形約束,表現為輿論的監督、控制、引導作用,它能夠通過校內網絡、廣播和報紙等媒介宣傳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是非善惡標準,樹立高職大學生的道德準則。因此,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校園制度文化相結合,發揮校規校紀的約束作用和校園輿論的引導作用,有利于高職大學生個體人格品質的完善和提高。校園物質文化為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質保障要提高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離不開教育的具體環境。校園物質環境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物基礎,校園物質環境對高職大學生的影響是隱性的、潛移默化的。校容校貌等物質文化是一個學校精神生活的表現,反映了一個學校的審美品位,長期生活在整潔、美觀的環境當中,感受校容校貌所傳達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培養高職大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高職大學生的生活情趣。正如愛爾維修指出:“我們在人與人之間所見到的精神上的差異,是由于他們所處的不同的環境,由于他們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5]因此,在校園當中通過校園建筑、綠化、教學設施等營造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能夠對高職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產生持久、積極、深刻的影響。校園行為文化是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高等學校是知識傳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和科研活動當中,高校教師以身作則,他們高尚的師德、嚴謹的學術態度,能夠直接為高職大學生起到示范作用,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和積極進取的科學精神。因此,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思想政治課課堂的單一教育途徑,應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社團、學生會等組織和開展的各項文化活動,能夠使高職大學生在參與娛樂活動的同時受到教育,避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枯燥,增強教育的效果,化被動灌輸為主動學習。校園行為文化能夠作為課堂教育的有效補充手段,將社會主流價值觀和高職大學生價值取向聯系起來,增強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
校園文化在開展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
學校環境作為高職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主要范圍,與高職大學生之間存在廣泛聯系和多方面互動。校園文化作為學校環境的組成部分,貫穿高職大學生價值形成與價值選擇的整個過程,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潛在影響。高職大學生可以通過使用校園設施實實在在感受教育環境,學校規章制度直接約束和控制高職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高校教師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展示著自身的學術人格和道德人格,高職大學生在參與學校各項活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大學精神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追求,因此,校園文化是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結合的良好方式。被動教育與主動教育相結合我國在實施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存在忽視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要求的做法,采取強制性、單方面、直接的灌輸方法之弊端不斷凸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教育方法上需要變直接灌輸為直接灌輸與間接灌輸相結合,即在有意識教育的基礎上引入無意識教育方法。“就教育的心理過程而言,無意識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教育內容和方案,借助無意識心理學的理論,自覺地在受教育者周圍設置一定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引導受教育者去感受和體會,使他們在輕松愉快、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境中學習知識、增長智慧、開拓思維、產生頓悟,進而得到心靈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內心的啟迪,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6]。因此,校園文化的教育優勢還表現在它與高職大學生間的互動上。新生進校時,校園文化業已存在,學生在系統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感受校園獨特的文化氛圍,被動地接受校園文化,適應其傳達和表現的主流文化意識,并不斷內化為自己所用。這一互動還表現為高職大學生主動追求和改造校園文化。高職大學生具有自我存在意識、自我表達欲望強烈的特點,在實現自身價值和滿足自我需求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成為校園文化的主要建設者,推動校園文化批判地吸收當今社會文化的有益部分,使校園文化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并向前演化發展。廣泛性與針對性相結合在學校內,校園文化是覆蓋范圍、影響面最廣的教育環境和氛圍。校園文化的主體和載體是全體師生,它的受眾并不單單是一個學院或一個年級,大大拓寬了原來由課程教師或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橫向維度。校園文化是立體化環境,它包括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空氣一般將高職大學生包覆在內,以校園文化為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學生不知不覺且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縱向深度。同時,校園文化的創造和形成離不開高職大學生的主動意識,它能反映不同的學生群體的思想變化,并通過開展多種學術、社團和實踐活動,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特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切實提高高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長期穩定和與時俱進相結合校園文化對于學生思想意識的影響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而是學生自進校之日起,就在無形當中接受和吸收它所內含的校園主流思想,并將之與自身發展緊密相連,使它成為自身道德素質修養的組成部分。因此,以大學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一旦成為高職大學生借以指導今后行為的重要參考標準時,校園文化就內化為高職大學生的價值觀,它能夠保持相對穩定且長期作用于主體。然而,校園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在當前的網絡社會條件下,學校從一個相對封閉的教育環境逐步轉變為開放、自由的教育環境。學生與社會的交往交流增多,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相互作用增強。在認同社會文化的有益部分和批判有害部分的過程中,校園文化顯現出與社會文化的交織重疊,并不斷超越和引導現有社會文化的發展。
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的校園文化氛圍
通過賦予物化環境特殊的文化意義,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奮發向上的學習氛圍,通過宣傳學校的現狀和歷史沿革,幫助學生感受本校的文化傳統,通過了解學校的建筑風格和景觀特色,培養學生感受和欣賞美的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從而形成物質環境使用與教育功能的緊密聯系,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就能夠更好地發揮“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進行。培育和傳承校園精神環境的文化素養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時代精神和當代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繼承學校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和發展大學精神,形成全體師生集體認同并自愿遵循的精神文化。采取多種形式將社會主義榮辱觀融入學校的校風建設,培育符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輿論環境,增強主流思想和文化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幫助全體師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取向。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人格、選擇權和發展權,結合當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狀況,因材施教,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體精神,從而保證學生身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建立和健全校園制度環境的約束力大學制度環境的建設,要著眼于發揮制度在學生人格形成和培養中的約束作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下,保障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運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應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明確制度和機制的定位及功能,提高制度的規范性、公正性與激勵性,增加行政管理層、教師與受教學生間的交流與溝通,提升制度文化在促進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方面的作用。此外,要及時吸收和轉化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學生的實際困難為基礎,不斷完善相關制度,與時俱進,提升學校制度環境的服務功能。發揮和發展校園行為環境的引導作用鄧小平曾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7]高校教師是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主要途徑,他們不僅應該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準則要求自己,也應該以此要求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管理作用。高校應提高完善的教育教學條件,為學術素養和道德水平較高的教師搭建發揮自身價值的平臺,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更好地感染和影響高職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