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衛生改革論文
各高校的參保狀況、籌資標準及保障水平
在被調查的75所高校中,有56所高校大學生全部參加了醫保;12所高校部分參保,參保率為90.66%;7所高校尚未參保,未參保率為9.33%。學生參保籌資標準最高300元,最低80元。其中個人自理范圍為0~100元,以20~40元為最常見,占65.33%;各級政府補助范圍為45~204元,補助高于80元的占92.00%。參加醫保的68所高校中,有66所高校設置了最高報銷封頂線,范圍為(3~27)萬元,以(6~12)萬元為最常見。
對當前大學生醫保的認知與評價
在75份有效答卷中,認為加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后,大學生的總體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和有所提高的分別為12人和35人,占有效調查問卷的62.66%;認為無改變的為7人(9.33%);認為保障水平下降的21人(28.00%)。認同大學生實施醫保政策的觀點(多選)分別是有利于提高大學生醫療保障水平,解決大學生實際就醫問題占42.86%;有利于解決不同體制高校學生就醫的占28.57%;有利于體現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占25.71%;有利于校醫院建設和發展的占15.71%。有8人對上述問題未作回答。
高校醫療機構承擔學生醫保的狀況和影響服務質量的原因
調查顯示,75所高校醫療機構中有66所(88.00%)承擔了大學生醫保的醫療服務工作,其中有35所既承擔醫保門診又承擔醫保住院,單純承擔門診或住院醫療的有31所,9所高校醫療機構沒有承擔大學生醫保工作。同時,針對有關調查提到的部分學生對高校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產生質疑情況,本問卷中就影響高校醫療機構服務滿意度的主要原因(多選)進行了探討,62人(82.66%)認為“高校醫院基礎設施太差、綜合服務能力不足”是導致服務滿意度下降的最主要原因;35人(46.66%)認為是“工作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所造成的;而26名(34.66%)被調查對象坦言,高校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確實有待改善”;另有20.00%則認為是健康教育宣傳不夠、服務對象太挑剔等。
當前大學生醫保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回答“你認為當前大學生醫保工作中還存在哪些主要問題”(多選)時,38人(50.66%)認為學生受益面太窄,36人(48.00%)認為是門診不能納入醫保統籌,24人(32.00%)認為學生可報銷的慢性病種太少,1人(1.33%)認為不存在問題,上述結果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有22人(29.33%)認為實施大學生醫保后學生實際醫療待遇下降了。訪談中也有多位院長指出,大學生群體是一個健康的群體,疾病的發生多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而各種慢性病的發病率明顯低于社會一般人群,醫療需求主要以門診為主,如果不能將大學生的門診醫療納入醫保統籌,學生的受益面就會太窄,勢必會影響大學生參保或續保的積極性。另外,高校參保后如果不能及時建立有效的多層次學生醫療保障體系,也可能會導致部分高校學生的實際保障水平降低。
對大學生醫保工作的建議
在問及“你對做好高校大學生醫保工作有何積極建議”時,有42(56.00%)份問卷作了回答,顯示了高校院長對大學生醫保工作的關注和熱情。結合訪談,這些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加大對醫保政策的宣傳力度,培養大學生的參保意識;將門診醫療納入醫保統籌,擴大學生的受益面;增加醫保住院報銷比例;加強校醫院的建設,提高對學生醫保的服務能力;引入商業保險,構建多層次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等。
討論
高校醫療衛生機構是以高校為投資主體而承辦的內部醫療機構,承擔著高校師生的醫療保健、傳染病預防、健康教育等學校衛生工作,不但是大學生基本醫療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而且絕大多數還是大學生醫保工作實施的主要經辦單位之一。所以高校醫院院長非常了解所在高校大學生醫保工作的開展情況,本次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而設計的。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高校已經全部或部分實施了大學生醫保,說明全國絕大多數省市的大學生醫保工作已經全面鋪開并且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有超過9%的高校大學生尚未參保,與國務院《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中提到的“將在校大學生全部納入城鎮居民醫保范圍”的目標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大學生參保問題應該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對尚未實施大學生醫保的學校要抓緊時間督促執行,對只有部分學生參保的學校要進行充分調研,查找原因,爭取應保盡保。
根據問卷及訪談可知,各地大學生的籌資標準與城鎮普通居民基本一致,但是保障水平大多高于或至少與城鎮普通居民持平,而個人自理部分明顯低于城鎮普通居民,說明各地在制定大學生醫保政策時充分考慮了我國絕大多數大學生無直接經濟收入這一客觀事實,對大學生普遍采取了加大財政補助、減少個人負擔的優惠政策。另外在訪談中還了解到,各省市高校對在校貧困大學生普遍采取了降低或減免自理部分的方式來解決入保問題,既保證了貧困大學生的利益,也促進了大學生全部參保工作的落實。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既要保障廣大參保者的基本醫療需求,又要嚴格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維持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正常運行,因此對于過去學生醫療保障做的比較好的高校而言,參保后如果沒有及時建立多層次的學生醫療保障體系,很可能導致學生的實際保障水平降低,引發新的問題,這可能是部分被調查人員認為學生保障水平較參保前下降的主要原因,應該引起有關部門和高校的高度重視,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確保大學生醫保工作的平穩過渡和實施。
調查顯示,88.00%的高校醫療機構承擔著大學生醫保的醫療服務工作,即使目前不承擔醫保工作的一些高校醫院仍然負責著大學生的門診醫療任務。然而,由于長期以來缺乏政策支持,資金短缺,致使許多高校醫院面臨基礎設施差、人員配備不足尤其是業務骨干缺乏、服務理念落后、醫療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不高等諸多問題,引發師生員工的不滿。對于這一點,高校院長們也有同感。因此,為了進一步做好大學生醫保和高校社區的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建議各地政府將高校醫院納入區域衛生規劃,充分發揮和利用好高校醫療衛生資源;高校應加大對校醫院的建設和投入;各級衛生主管部門要在業務上給予指導和監督。作為高校醫療機構的管理者,更應該轉變服務理念,從自身查找原因和不足,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全員聘用制,建立以服務質量為核心、以崗位職責與績效考核為基礎的激勵制度,將職工績效與崗位職責、服務質量、工作業績、技術水平、實際貢獻等要素結合在一起,激發和調動職工的積極性。通過學習、培訓、再教育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和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認真做好大學生醫保的服務工作,滿足高校師生員工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提高師生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