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國防教育論文
高校國防教育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可行性分析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國防歷史中,無數中華兒女、民族英烈、仁人志士在愛國主義旗幟的感召下,不屈不撓,前仆后繼,臨危不懼,舍生取義,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國防精神。國防精神體現了一個國家公民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捍衛祖國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維護國家尊嚴和獨立的強烈意識。強化和振奮大學生的國防精神是高校國防教育的主要任務。它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和主要組成部分,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紅巖和雷鋒精神,以及抗美援朝和“兩彈一星”精神,等等,一道成為民族精神教育的豐富教學素材。二者的教育載體互補。
高校國防教育是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載體。軍事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要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國防教育與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作用,把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塑造放在培養合格人才的戰略高度予以重視。同時,可根據大學生的個性特征,組織一些既生動又有一定深度的國防教育活動,如,利用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偉人故居等,進行戰爭史教育,使學生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華民族曾經歷和戰勝無數次災難,更深刻地感受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鑄就的偉大民族精神。此外,國防文化和校園文化也是進行大學生民族精神構建的最好教材,可以利用文化節、讀書會、文化沙龍、影視評論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國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增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充分利用網絡、電影、電視等現代傳媒,強化民族精神的引導功能和國防文化的滲透功能,將抽象的民族精神鮮活地物化在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娛樂、生活環境之中,為大學生深刻體會和真正實踐民族精神創造良好的氛圍。
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是當前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任務
歷史證明:越是在和平時期,越要重視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平年代,大學生國防意識和民族精神會隨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化,因此要更加注重國防意識和民族精神的培養。在二戰前的相對和平的一段時間里,法國等歐洲國家因迷醉于一時的“繁榮”與“和平”,結果在短時間內就淪陷于法西斯的鐵蹄之下,就是典型教訓。當代中國大學生大都是“80后”、“90后”,雖然他們普遍具有民主自由意識及維權意識,熱情參與社會政治、文化生活,努力展示自身優點,但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現象的影響下,在當前就業壓力日益加大的情況下,他們更多地關注眼前和物質,而不是責任和祖國。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一些人對待高校軍事理論課的態度和國防意識比較淡薄,主要表現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對世界局勢的復雜性認識不足:討厭打打殺殺,認為只要有愛就可以避免戰爭,對國防意識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大學生作為國防建設的后備人才,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必須具有正確的國防觀念和憂患意識。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而且關系到民族、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現實表明: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客觀要求強化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重視國防則國存國安,輕視國防則國危國亡,這既是歷史的結論,又是現實的呼聲。當今世界,盡管和平與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但這兩個問題都沒得到根本解決。兩極對抗雖已結束,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舊存在。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中國的圖謀并未改變,企圖用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改造中國,不時釋放“中國威脅論”,損害中國形象和阻撓中國發展。中日東海大陸架劃界和釣魚島爭端依然存在;南沙群島的一些島礁被東盟強占;“臺獨”勢力時刻危及兩岸和平;以達賴為首的藏獨分子和境內外“東突”勢力在西方敵對勢力的支持下,妄圖分裂祖國。國際形勢的錯綜復雜和我國安全形勢呈現的新情況新特點,客觀上要求強化全民國防意識,尤其是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使大學生樹立有備無患、“居安思危”的思想和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這將對國家的安全、國防的強大、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法律規定:高校國防教育是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第四十條規定:“國家通過開展國防教育,使公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國防知識、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履行國防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明確指出:“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高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它自始至終圍繞國家的安危、國力的盛衰、民族的榮辱,利用大學生自尊心強、年輕氣盛的特點開展民族精神教育。特別是通過軍事斗爭、國防建設的古今對比和中外對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激情。高校其他各課程雖然都可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但由于各自目標指向和課程特點不同,所實施的民族精神教育效果是有限的。可見,國防教育課具有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獨特優勢,理應成為高等學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高校國防教育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路徑選擇
在大學生中開展民族精神培育,是新時期、新階段的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民族精神教育是貫穿于國防教育的教學、日常生活、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各個方面的一項系統工程。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高校國防教育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徑。軍事技能訓練。鞏固學生軍訓成果,深化軍訓后期效應。軍訓作為當代大學生的入門必修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抗壓承挫能力。但軍訓一般都在新生入學之初進行,只有十幾天時間,很容易變成走過場。如何深化軍訓效應,讓它沉淀下來,強化民族精神培育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總結軍訓,反思軍訓經驗教訓,弘揚軍訓中的優良傳統,將之落實到學生工作中去。只有用科學育人的眼光審視和分析,總結出符合學校發展狀況和辦學實際的特色,結合高等教育的育人規律開展國防教育、組織軍訓,才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善學生管理制度,加強學生日常管理。軍訓不是一種簡單的生活經歷和體驗,而是對大學生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的有力途徑。要發揮軍訓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育人功能,我們就要對現有的學生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加強學生的日常管理。如,軍訓嚴格的訓練和要求,能使大學生經受一次思想、意志的考驗,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培養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集體主義工作作風。我們可以結合軍訓中的集體主義教育,制定完善優秀集體和個人評優表彰制度,調動學生爭優創先積極性,強化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培養大學生的競爭協作意識,激發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結合軍訓中的組織紀律教育和身體素質教育,制定完善在校大學生早操早讀制度,這對大學生煉就強健的體魄、培養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形成雷厲風行的辦事風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終生有益??傊?,我們要使軍訓與日常管理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軍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