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李秀艷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唐山師范學院
中國的普通民眾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而優則仕,不愿意讓孩子讀職業技術學校,成為有技術的高素質工人和農民。農村的中小學校課程,幾乎不涉及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市場營銷等內容。所以,農民子女在中小學畢業后,依舊不懂農業生產的相關技術與知識,導致一代又一代的農民科技文素質水平偏低。第二,從我國國情來看,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土地較少,農業生產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經營方式,農民收入較低,這在客觀上不利于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下,農業生產以家庭為基本單位,以經驗知識為基礎,靠鋤頭、犁耙和畜力,就可以完成農業生產全過程。因此,農民們總是墨守著代代相傳的經驗成規,求同從眾,不思變通,安守于自己的生活圈子內,“知足常樂”、“小富即安”,怕擔風險,只顧眼前利益。
這導致了農民對新技術持懷疑和恐懼的態度,即使通過電視或科普宣傳活動等得到了關于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新知識,也不愿冒風險去采用,而是待他人把新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后,才會跟著采用。同時,這種小生產方式的經濟產值較低,收入較少,許多農民孩子無錢上學。即使有一定的收入,因為農業勞動強度大,家長也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近年來,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農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殘。這部分人文化程度相對偏低,學習、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差,這使得新技術、新品種在農村推廣更加困難。第三,我國過去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農村教育相對落后,制約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水平的提高。由于歷史原因,我國過去對城市和農村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國家政策向城市傾斜,導致農村交通、電力、水利、住宅、衛生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城市。最為關鍵的是,城鄉公共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全國有80%的人口集中于農村,只有20%的學校設在農村,而80%的學校,卻分布在20%人口居住的城市。長期以來農村教育在整個教育資源分配中所處的次要位置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2]農村教育經費緊張、師資短缺等問題依然突出,農村職業教育、科技推廣、農民教育培訓等無法獲得充足的資金。農村的教育現狀,導致了農民受教育程度遠遠低于市民,制約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水平的提高。第四,農村教育、培訓機制不健全,影響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從農村義務教育來看,農村教育由教育部門縱向管理,教育體制、課程設置等與城市教育一樣,不能按照農村實際需求更改或調整,其目標主要是為了高考應試,而不是為了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培養現代化的新型農民。從與農民相關的職業教育來看,也存在一系列問題:一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職業中學、農機學校等大都設在設在縣城和大城市,一方面導致農民生活開銷較大,另一方面,也導致農民無法兼顧農業生產和照顧農村家庭。二是培訓內容不合理,不能適應當地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如農副產品加工、貯存、農機修理、花卉栽培技術、傳統手工業等技術培訓極少。三是職業教育和勞動技能培訓的師資力量不足,培訓效果較差。總體而言,我國農民培訓體系仍處于不成熟的發展階段,培訓機構與市場聯系還不夠密切,通過培訓來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效果還有待于提高。
最后,與農民教育、培訓相關的法律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法律,都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作出了一些原則性規定,但是,這些法律法規都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約束力較差。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三條規定:“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可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教育和職業預備教育或者勞動技藝教育。”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真正落實的卻寥寥無幾。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農業科技、農業教育發展規劃,發展農業科技、教育事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逐步增加農業科技經費和農業教育經費。國家鼓勵、吸引企業等社會力量增加農業科技投入,鼓勵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等依法舉辦農業科技、教育事業。”這是一原則性的規定,帶有明顯的政策色彩,很難落到實處。此外,由于制度缺失、監管不到位等因素,對于違反職業教育的行為難以有效地約束,這在一定程序上增加了農民培訓工作的隨意性和難度,影響了培訓質量。我國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因此,必須采取多種措施,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第一,要加強科技宣傳推廣工作,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
過去,我國農民獲得科技的方式主要是靠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與指導。現在,隨著農村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科技宣傳推廣工作。可以利用電視、電影、網絡、廣播以及村務公開欄、大喇叭等,多層面、全方位地進行宣傳,同時與技術人員的現場指導相結合,使農民在實踐中掌握科學技術;也可以采用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舉辦講座與發放資料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還可以邀請專家學者授課,由科技致富專業戶做報告等方式,對農村基層干部和群眾進行各技術培訓。在內容的選擇上,針對農民科學文化素養較低、講實際、實惠的特點,圍繞當地產業特色、主導產業設置培訓內容,把科技培訓與農民創業、農業產業化建設項目結合起來,突出針對性、適用性和實效性,從而調動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要加強對科技致富事例的報道,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讓農民認識到科技可以增收致富,激發農民學習運用科學文化知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還要廣泛宣傳與科技文化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等,讓農民懂得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第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訓體系。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必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投入。首先,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明確各級政府所應承擔的責任、義務和經費投入的比例,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切實保證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高質量的義務教育。其次,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建立和完善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網絡體系,優化配置、合理使用各種農村職業教育、培訓資源,為農民提供最實用、最有效的培訓。最后,還要發揮農業高等教育和科研單位的作用,鼓勵大學教授、科研人員對農民進行培訓,鼓勵農業院校大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并號召農業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回農村就業。第三,加強制度和法律建設,把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