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農業院校農科人才培養使用狀況及農業行業人才需求研究”課題組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京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四川
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我國高等農科人才培養的整體現狀
近年來,農科專業的人才培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在本專科層次,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理工院校憑借其在辦學規模、學科建設、人才儲備、辦學區位等方面的優勢,紛紛開設涉農專業,擴展其學科領域,特別是通過對原有農林院校合并的院校而言,更是強化了涉農學科領域。目前,非農林院校在農科本專科層次中已占到該層次培養總量的50%左右。與此同時,這些非農林院校中有些院校只開設了一兩個農學門類專業,缺乏培養合格農科人才所需的學科群支撐,這些院校能否保證農科人才的培養質量,值得有關部門予以關注。在就業層次分布上呈現逐漸下移趨勢,由中央和省級開始向市、縣兩級發展,對于本專科層次的農科畢業生而言,這一趨勢尤為明顯;在就業行業分布上,到企業就業的農科畢業生數量迅速增多,比重也越來越大,如碩士去企業就業的比重由2004年6%增加到2008年的30%;本科生由2004年32%增加到2008年40%,專科由2004年55%增加到2008年72%。由此可見,企業是當前和今后我國農科人才的主要就業去向。
同時,在農科人才的就業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農科人才還不能很好適應企業的要求,企業對農科人才的評價較之于機關事業單位偏低,特別是對組織管理、社會交往、語言能力、科研能力、外語水平等方面評價明顯偏低。第二,到農業推廣系統就業的農科畢業生人數明顯偏少,比重偏低。一方面,大批農科專業技術人才無法進入農業推廣系統,另一方面,目前系統內仍有約30%為非農科專業人員。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目前對現有農業推廣系統的崗位要求、準入機制等缺乏相應規定。研究結果表明,當前用人單位對目前我國農科人才的評價普遍較好,特別是對知識結構、敬業精神、團隊精神等方面評價較高;同時,機關事業單位對農科人才的評價要高于企業,但無論是企業還是機關事業單位,對農科人才的組織管理、外語水平、語言能力等方面的評價仍然較低。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加快,以及城鄉一體化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很大變化,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需求快速增長,服務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各種新型的社會化服務職業應運而生。根據對湖北、江蘇、四川、河北、陜西、山東等省份的實際調研,目前社會對新興職業或崗位有著強烈的需求,如農產品經紀人及營銷人才、鄉村旅游及服務業人才、農業信息技術人才等,尤其是涉農企業對新興崗位的需求較為迫切。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人數達到3300萬,其中,研究生在校生人數達到200萬,普通本專科在校生人數達到2110萬。以此為基數,依據近5年來高等農科在校生數量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所占比例,預測2020年我國各層次高等農科人才在校生規模的71萬人左右。另外,應用灰色系統理論預測模型對2010年-2020年我國農科人才培養規模進行預測分析顯示,到2020年,農科在校生規模將達74萬人。考慮到近年農科人才比重有下降趨勢,我國各層次高等農科人才在校生規模將由2008年的60.2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70萬人左右,年均遞增率在1.4%左右,相對2004年-2008年10%的年均遞增率來講,今后十年,我國農科人才培養規模將進入一個穩步發展時期。
建立適應現代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政策體系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發展農業是國之根本,而高等農業院校肩負著農業科學研究和培養農業人才的重任,對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家教育管理部門和農業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支持和指導高等農業院校的建設和發展。1.加大對高等農業院校的投資力度和政策傾斜,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多層次投資渠道。國家應制定相關法規或政策措施,保證國家財政及各級地方政府對高等農業教育的經費投入,進一步改善農業院校的辦學條件;通過多種渠道進一步加大對農科學生學費的減免力度,以此吸引更多的優秀生源,為“三農”建設培養高層次優秀人才。2.政府教育部門要根據國家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科學技術革命縱深發展和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要求,對高等農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及招生規模及時進行調控,要積極發展與現代農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關的新興學科、高新技術學科以及交叉學科,對于社會需求量不大、畢業生就業率過低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人數,甚至停止招生。對于隨著農業發展而出現的新興崗位,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專題調查研究,分析這些新興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要在高校中設置相應的專業,增設新專業或拓展現有專業,適時調整自主設置專業,以滿足新興崗位對不同人才的需求。3.隨著越來越多的非農院校參與農科人才培養工作,國家有關部門要引起高度關注,應在宏觀上對參與農科人才培養的非農院校予以政策性指導,尤其在學科建設方面應統籌規劃,使其能夠與農業院校相輔相成,協調、有序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央把“三農”問題放到了突出的、優先解決的地位,也出臺了有關政策和措施。但是“三農”問題的解決,無論是農業的工業化、產業化,還是農村的城鎮化、勞動力轉移都離不開科技人才。目前農業行業,特別是基層單位農業科技人才還是相當匱乏的。在當前農業行業普遍待遇不高,條件比較艱苦的前提下如何解決人才“下得去”的問題,迫切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一樣,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科技體系之一,應當成為農科人才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針對目前農科人才到農業推廣系統就業數量明顯偏少、比重偏低的問題,建議國家應加大現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力度,根據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調整農業推廣體系的崗位結構和人員學科專業結構,較大比例的增加技術崗位和農科技術人員比例。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參照教育系統、衛生系統的做法,制定農業推廣系統崗位資格要求,建立準入機制,為更多的農科大學生進入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供更加切合實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四)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培訓,滿足新職業、新崗位的人才需求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新興崗位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充分利用高等農業院校、科研單位的資源優勢、地域優勢、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和科研優勢,加強對現有農技推廣人員的培訓,通過專業培訓、定期進修、繼續教育等多種途徑和形式,使農技推廣人員得到全面系統學習,加深他們對新科技、新技術的認識,從根本上提高現有農技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滿足新興崗位對人才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