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課程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張登越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昌學區
模仿朗讀,形成語感
長期的語文教學工作使我們認識到教師的范讀必須做到:音準,字清,腔正。教師必須先“動情”,用真情去感染學生。試想毫無激情的范讀,索然無味,使人昏昏欲睡,怎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怎能感染學生呢?讓學生從教師舉動、表情及情真意切的語言中接受到激情熏陶,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范讀要講究藝術性,要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并選擇最佳的表達方式,以達到感染學生的目標。教師的范讀要有特色,從而吸引學生,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我們教師不必刻意追求播音員的水平,但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根據課文的特點范讀在先,能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克服學生對課文在不熟悉時而造成的體驗破碎,可以給學生留下最深刻的影響,引起強烈的共鳴和美的享受,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內容。范讀以后,學生就進行模仿朗讀,可以模擬“錄音”,也可以模仿教師的朗讀。對重難點,學生可以反復讀。為了讓學生在模仿中切實掌握朗讀的技巧,教師在學生朗讀困難時還要進行必要的、恰當的引導,以便使學生盡快掌握和領悟。所以,我們不能忽視教師的范讀。范讀的目的就是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方向,使學生從模仿中掌握朗讀的技巧,形成良好的朗讀能力。
朗讀體驗,形成能力
學生經過朗讀的模仿與學習,形成了一定的朗讀能力,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然后就要在實踐中去鍛煉,進入作品中去體驗,不斷尋找朗讀的對象,不斷體驗感知,這樣才能形成一種持久的能力。我們不難發現,課內朗讀僅限于我們課本中的課文,雖然具有典型性,但它范圍小、容量小,所以不能滿足學生的朗讀積累,需要在課外中尋找更多的朗讀體驗對象,如報紙、書籍、廣播、電視等,通過大量采集不同的信息,才能豐富情感的體驗,完成理解體驗的過程。與作品同喜同樂、同傷同悲,這是學生真情的流露,是第一感覺,是自然而然的表現,是與生俱有的潛能,一旦遇到刺激、提醒,就會復活,所以體驗就是一種不斷給人以刺激的過程。這就需要一種情境,需要借助想象來完成,需要真情感染來完成。這樣學生經過持久體驗,就能形成一種情感潛能,積累一定的朗讀能力。
朗讀積累,豐富情感
朗讀積累是學生在長時間的朗讀學習中,經過體驗,經過實踐形成的朗讀經驗、技巧、水平的積淀。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積累一定的經驗與水平,需要一個持久的過程,而形成后需要一個長久的鞏固階段。具體來說,朗讀有以下幾點好處:通過反復朗讀,獲得知識。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讀書是積累知識的一種方法,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都有益處。朗讀能獲得較好的閱讀能力,這是能力的積累,為大量閱讀作品提供了基礎。朗讀能積累豐富的情感。這情感來自于不斷實踐,反復的朗讀、品味,才能被作品打動,才能與文合一,與作者息息相通,才能深刻體會作品的內涵,內化吸收。
朗讀感悟,深入實踐
朗讀感悟是朗讀教學的最終目的,也就是反復朗讀品味、體驗的目的,即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在讀中體味文章的精妙。這種感悟就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就要深入到大自然,深入到生活中去,與生活經驗相結合,與閱讀中積累形成的知識相對照,進行善與惡,好與壞,美與丑的評判,并相互彌補。這也是一種探索,一種自我發現,“自我得之”,是一種學生個人獨特的感受,是朗讀的感悟,朗讀的創造。這樣通過“心理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受到作品的感染和鼓勵,才能深入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當然,感悟不能是“信天游”,應該是一種完善理解作品的表現,是以完成教學目標為前提的。
總之,朗讀作為教學目標,是一種智力、情感活動,是一種運用視覺、聽覺、運動覺、感覺等器官的信息反饋,它能使學生觀察細致,記憶精確,思維靈活,想象豐富,情感細膩,所以我們要加強朗讀,以便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朗讀能力。但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情感的體驗感悟與學生朗讀的興趣有很大的聯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通過興趣激發,讓學生認識到作品的無窮魅力,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才能實現朗讀的目標,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