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森林防火論文
作者:萬守泉 馮文貴 單位:長寧縣林業局 閬中市林業局
森林面積蓄積增加,管護任務加重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的持續推進,植被恢復造林等項目的不斷落實,我縣森林面積和蓄積逐年增長,管護任務越來越重。同時,森林的林種結構主要以成片竹林、針葉純林和新增幼林為主,極易發生森林火災。森林面積的增加和林種結構的單一化,進一步加重了森林防火任務。
生態旅游業不斷發展,森林防火形勢嚴峻。境內有竹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有森林面積2.92萬hm2。其中蜀南竹海景區幅員120km2,梅硐古(竹)石林位于梅硐鎮高簡村、中坪村和富興鄉向陽村。佛來山位于開佛鄉佛梨村、古河鎮茶林村、老翁鎮俄池村三交界,有濕地松面積0.02萬hm2,2010年被批準為國家級農業示范園區。景區內林木蔥郁,宗教事業發展迅速,森林生態旅游業正蓬勃發展。進入景區的游人增多,火險隱患增大,森林防火形勢嚴峻,森林防火工作任務加重。
林區人為活動頻繁,火源管理難度大一是農村燒灰積肥、煉山造林等傳統生產性用火、上墳燒紙祭祖和燃放煙花爆竹陋習以及林區內工程建設呈上升趨勢,點多、線長、面廣,管理任務十分繁重。二是節假日進入林區旅游休閑的人群普遍增加,亂扔煙頭等火源監管難度大,森林火災隱患增多。三是對特殊人群的監管難以到位,這類人員引發的火情占有相當比例。林下可燃物增多,森林火險隱患突出受農村燃料轉變的影響,進入林區找柴現象稀少,林區可燃物堆積越來越多。加之由于商品林采伐的實施,散落在林區的殘枝落葉增加了可燃物載量,森林火險隱患十分突出。
丘陵區林農交錯,防火任務尤其艱巨我縣屬典型丘陵區,林中有農,農中有林,林農交錯。多數農民生活在林區,有傳統的刀耕火種的生產習慣,農業生產用火極有可能引發森林火災,給森林資源的安全帶來威脅,嚴重地威脅著林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制約了火災的有效撲救受資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林區道路不暢,森林防火基礎設施薄弱,防控森林火災的能力不高,加之森林火情的發生逐漸向交通不便的偏遠林區發展,這些區域森林成片密集,地形復雜,林區人員相對較少,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很難組織足夠的撲救力量,再加上一些林區交通不便,撲救人員很難及時趕到火災現場,導致無法對森林火災開展及時有效的撲救。
引發森林火災的原因
森林火災發生都必須具備3個基本條件:可燃物(包括樹木、草灌等植物)是發生森林火災的物資基礎;火險天氣是發生森林火災的外部借助因子;火源是發生森林火災的主導因素,三者缺一不可。大量的事實說明森林火災是可以預防的。可燃物和火源可以進行人為控制,而火險天氣也可通過預測預報進行防范。久旱不下雨,溫度持續偏高,濕度偏低,空氣飽和差增大,水分解離,水汽蒸發加劇,土壤和各種植物成分變得干燥,再加上自然、人為等過火因素,林火極易發生。林火因雷電火、磷火自燃、泥炭發酵自燃、滾石擊起火花、林木干枝的磨擦等自然火引起的火災是極少的。自然火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發生的概率是不同的,我國自然火平均占1%左右(個別地區,如大興安嶺1965年~1977年的火源統計資料顯示,雷擊火高達15%),其余都是人為的原因。通過對長寧縣近些年來發生的森林火災進行統計顯示,因自然火引起的林火,幾乎為零,人為火占了大頭。人為火,主要分為生產用火,如燒荒積肥、燒地埂、煉山等引起的林火;生活用火,如吸煙、燒灰積肥、上墳燃燒冥紙、燃放煙花炮竹、林間驅蚊等引起的林火;不法分子故意縱火。根據長寧縣近3年來的林火發生統計,其中因燒荒燒灰積肥、燒地埂等不當行為引起的林火占30%,因吸煙、上墳燒紙、燃放煙花炮竹等不當行為引起的林火占70%。
森林防火存在的問題
1森林防火基礎設施滯后。對森林防火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導致撲火隊裝備滯后,森林防火正規化、機具配置標準化、人員配置科學化達不到標準。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只能組織毫無經驗的當地群眾上山撲救,撲救效果差,或者把機關干部和單位職工都派往火場一線,但效果甚微。從防火撲火隊伍組織上看,特別是在山區,人少分散,撲火人員很難在短時間組織到位。
2森林防火意識有待強化。個別鄉鎮對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艱巨性和長期性認識不夠,責任意識不強,存在僥幸心理,厭戰心態和麻痹意識,有“重撲輕防”的思想。森林防火宣傳教育,野外火源管理等預防性措施不落實,超前研究不夠,等到火災發生時才采取補救措施,工作處于被動狀態。造成了火災隱患。
3工作措施落實不夠到位。個別鄉鎮組織領導不到位,對發現或存在的問題解決不夠及時,忽視宣傳教育工作,沒有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監督懲戒措施不夠嚴格,責任制落實及追究不夠到位。
4野外火源管理難以到位。很多林區與村民居住生活地交織在一起,由于森林防火意識淡薄,所以出現了不按規定實行野外用火,給火源管理增加了難度。另外,有些人在林區亂扔煙頭,甚至釀成火災被追究責任后才大夢初醒。還有個別有計劃、有預謀的報復性縱火行為引發森林火災,也有一些癡、呆、傻等弱智群體和學生玩火引發的森林火災。如此種種,造成火源出現的種類多,隨機性大,加之地域廣、山區小道較多等原因,很難杜絕火種上山。
主要對策
1建立完備的撲救指揮系統加大投入,把森林防火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多方籌集資金建設宜賓市一流的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完善防火組織指揮、火災撲救、火情監測、后勤保障和交通通訊五大體系建設。同時,加強專業、半專業和兼職撲火隊伍建設,全縣建立三級撲火隊。一是按照“以縣建隊、分散養兵、集中使用”的原則,依托公安消防隊伍、武警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部隊,分別組建40人、10人和60人的森林防火應急撲救隊伍。二是成立以各鄉鎮和萬嶺楠竹經營所為主的19支半專業撲火隊。三是成立以村為單位的286支義務撲火隊。林火的撲救必須要以武警森林部隊和森林消防專業隊為主,所有一線撲火隊伍必須進行崗前培訓,掌握安全撲火知識和避險技能,增強應對突變情況的自救能力。
2加大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力度要有針對性地經常開展宣傳教育進村、進校園、進社區活動,不能留死角,廣泛開展森林防火宣傳工作,使防火宣傳工作做到“鄉鎮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人”,切實增強全社會的森林防火和安全撲火意識。發揮縣鄉干部的宣傳作用,以向農村親友打一個電話、發一條短信的形式,加強防火警示宣傳。通過宣傳標語口號、警示標牌、防火宣傳冊、電視廣播、高音喇叭等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深入到各鄉鎮、重點火險區、森林旅游區廣泛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教育,以此增強全民防火意識,使“森林防火,人人有責”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在此基礎上,要引導林農群眾本著自愿、互助、互利的原則,成立各種聯防、聯保、聯控的護林防火協會或組織,聯防護林,從根本上解決護林防火力量單薄、撲火風險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