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森林保護論文
作者:張巖 郝書林 單位: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
塞罕壩地區森林健康現狀
1森林資源現狀依據省林業勘察設計院經理調查結果,該場現總經營面積9.33萬hm2,有林地面積7.47萬hm2,其中人工林5.87萬hm2,占78.6%;天然林1.6萬hm2,占21.4%。森林總蓄積1012萬m3,其中人工林779.1萬m3,占77%;天然林蓄積232.9萬m3,占23%。有林地中商品林面積23萬hm2,總蓄積581.7萬m3;公益林面積23萬hm2,總蓄積430.3萬m3。年均生長率6.3%,年均蓄積生長量為58萬m3。現有人工林按林齡、蓄積結構劃分,幼齡林1.51萬hm2,中齡林1.61萬hm2,近熟林2.83萬hm2,成熟林0.27萬hm2,近熟林以上林分蓄積520.8萬m3,占67%。
2森林不健康現狀
2.1林齡、樹種結構單一大面積單層同齡人工純林集中連片,林分穩定性、抗逆能力和長勢越來越差,病蟲害頻發,林齡、樹種結構亟待調整。現有人工林中,以品質較差的華北落葉松為主的近、成熟林已達12萬hm2,中、近熟林分占80%以上,“十二五”期間將集中進階到近、成、過熟林階段,將導致林齡和樹種結構嚴重失調、長勢衰退、地力下降。
2.2大面積的中、幼林林分質量低下,亟待經營目前全場有2萬hm2中、幼林在每公頃3000株以上,郁閉度大,種間、株間競爭激烈,林木分化嚴重,林地衛生狀況差,且存在極大的火災隱患。
2.3林分生物多樣性及天然更新能力較差由于林分的初植密度較大,郁閉度高,林分通風透光性差,導致林分內灌木及草本植物稀少,再加上土壤及氣候原因,天然更新幼苗則更少甚至沒有。
2.4景觀單調,無法滿足生態游憩需求從森林旅游和風景林建設的角度看,塞罕壩現有森林植被中落葉松、樟子松和云杉等針葉樹種占絕大多數,僅有一小部分白樺和山楊,林相單調。
2.5林農矛盾突出當地群眾長期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形成了“靠山吃山”的生活習慣,偷獵盜伐的事件時有發生,農民燒柴、挖藥、放牧、采摘野生花卉、野菜、蘑菇等活動使區內森林健康受到威脅,森林景觀和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改造措施
1人工營造針闊混交林采用容器苗造林。根據苗木高度、容器桶大小采取挖坑機整地造林、機犁溝整地容器苗造林或人工穴狀整地造林等方式。栽植過程中,去除容器桶,把苗木與基質放入穴里,注意基質與穴面四壁、底部接觸密實、不透風、不架空,有條件的可適當澆水,苗木過高的要采取防風、防寒等措施。
2幼林撫育根據生長狀況和經營目標確定撫育方法。光照不足,采取割灌除草措施;肥力不足,采取松土施肥措施。
3修枝修枝時間在早春或晚秋樹液停止流動時進行,要求把死枝全部修除,茬口平滑,茬高為零。尤其注意在貼近主干樹枝基部膨大部位的同時,堅持先鋸樹枝下方,后鋸上方,不劈裂,不深入,不傷及主干韌皮部及以里部分。
4定向目標撫育首先精確目標樹,進行目標樹經營分析,再確認一般樹和干擾樹,最后清理干擾樹。
5林地管護設立專職管護人員,加強對項目區的看護和管理,嚴禁任何非技術需求的砍樹、采挖、修枝、采種、割灌、放牧、挖樹根、燒荒燒炭、挖藥材、摟取枯枝落葉等破壞植被的行為。
6資源監測該項活動主要是防止人為破壞森林、控制有害生物成災、減輕氣象災害、清理可燃物、森林綜合調查等內容,要隨經營、隨觀察、隨檢測、隨分析、隨處理。具體安排可隨季節、物候、樹木生長等綜合確定。
7有害生物防控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加強監測預報,定時對項目區內林業有害生物進行調查與監測,綜合分析測報數據,及時進行預防;建立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檔案,掌握林業有害生物的動態變化情況;加強檢疫工作,嚴防有害生物入侵。發現森林病蟲鼠害,早防嚴治,不留死角,及時除治。
預期經營效果分析
每一生長期結束,全面整理年度內資源監測數據,分析技術措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避免再次發生,并形成技術檔案。通過實施森林健康經營技術,不但能顯著改善塞罕壩森林植被健康狀況,探索出一整套培育健康森林的系統經營管理措施,大幅度提升林區的現代林業管理水平,還為廣大林業工作者和森林經營單位建立健康森林典型樣板,促進務林人對森林健康理論的理解與應用,進而提升周邊乃至華北區域的森林健康水平,促進北方森林生態效益更大發揮,以利于進一步維護京津地區的生態安全。同時,項目建設也將引領社會與民眾投入林業生態建設,增加社會就業,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推動新農村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