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村教育論文
作者:范興財 范振林 單位:平度市蓼蘭鎮?w西小學
大學生、研究生乃至中專生缺少返鄉的利益驅動機制,農村也絕少有他們的用武之地。在這個制度設計中,農村青年通過中考、高考進城有著充分的利益驅動機制,城市卻缺少對農村制度化的反哺機制,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轉的。制度安排中缺乏回農村的利益驅動機制是現行農村教育方式的主要弊端。
中國農村教育模式改革分析
現實中,農村不需要現行中高等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大、中專生與研究生,從農村走出去的大、中專生與研究生也不可能再回到農村去,從城市走出來的大、中專生,研究生更不可能到農村去。所以,農村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為農村培養出足夠的、合格的、留得住的各類專業人才;其次是為城市提供合格的職業技術工人,以利于通過農村城鎮化轉移出部分農村人口,即利于農民變市民。農村教育為城市輸送高等教育精英人才不應該成為農村教育的主要目的,但為體現教育公平,也要為有能力、有財力、有信心的農村青年提供一條成為精英,進入城市的途徑。因此,農村教育改革必須同時面向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
1改革現有的農村義務教育內容和模式,繼續普及農村的基礎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針對農村青少年,應引入“雙元制”教育理念,糾正“離農化”傾向。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安排當地需要的勞動技能和技術教育;同時適當增加鄉土教材特別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自編鄉土教材,使學生加深對農村、對家鄉的熱愛、了解與認同感,通過教育目標定位,使大多數農村青年成為立志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繼續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和義務教育是整體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主渠道,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精英教育都得在基礎教育和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開展,認真貫徹《義務教育法》,努力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在全國農村范圍內高質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強化政府保障責任,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逐步免除所有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
2做好青年“后繼農民”的培養工作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村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勞動力進城經商務工,致使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勞動力日益老齡化、女性化、弱質化。目前,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勞動力大多在40歲以上,并且以婦女居多,種地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長此以往,隨著目前的一線農民老齡化、子女又不愿意回鄉務農的繼續,我國的糧食安全將面臨難以為繼的局面,這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嚴峻問題。迫切需要:一是從小學抓起,通過在義務教育中植入農業內容,使學生增加對農業的興趣;二是對受義務教育之后的青年農民進行農作職業培訓,以培養種田、養殖能手;三是通過優惠政策吸引部分進城農民返鄉種田養殖。因此,在農村中小學、高中課程中加入一些農業及相關二、三產業的職業教育內容,對畢業后需要從事農業的青年農民系統地傳授農業經營知識和技術,使他們努力成為專業農民,是提高我國農民整體素質、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3大力開展農民轉崗培訓和繼續教育未來20年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農村勞動力轉崗、轉移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便成了農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決“三農問題”之關鍵是減少農村人口,即農村人口城鎮化的問題,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核心問題。農村教育面臨的最大課題也正是如何將巨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壓力轉變成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因此,應有計劃、有重點、分階段、分步驟地開展農村人力資源的轉崗培訓,開發相關課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增加資金投入,配備師資。
4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職業)教育、社區教育近年來,大學不斷擴招,但大學生就業卻越來越難。積極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職業教育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途徑之一。從城鄉一體化、全面發展教育、為農村教育提供出路的角度看也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需要大力發展。現有的高職學院、中等專業學校、縣級職教中心都有條件發展高職教育。高職教育面向農村招生必須有特殊優惠政策,優先錄取農村考生,這對減少農村中小學大量輟學、發展效益農業、有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意義重大,符合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農村城鎮化并非簡單的農村工業化,更多的是發展經濟,加強文化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現代化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等內涵。開展農村社區教育也是提高農村社區成員綜合素質,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社會文明、全面、快速發展的主要舉措和有效途徑。
5政府、學校、社會共同努力,搞好農村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啟蒙教育和指導人生的終身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關系到孩子的前途、家庭的幸福、民族的盛衰和國家的興亡。二元結構戶籍制度下,改善農村家庭教育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對政府來說,一是要適當加大對農村家庭教育的投入,采取適當的政策和措施來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二是辦好農村寄宿學校,為農村學生創造安心學習、快樂生活的良好環境。對學校來說,一是學校要成為學生的第二家庭,教師要當好學生的第二任父母,設法彌補家庭教育責任缺位及遠離父母給學生帶來的親情缺失;二是幫助學生家長提高素質。學校和教師在學生家庭教育方面的責任不容忽視。對社會和家長來說,要優化家庭教育環境,以培養學生勤于探索的興趣和習慣以及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責任重大。
農村教育模式改革的結論
農村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靠人才,農村城鎮化也要靠人才。農村教育不僅決定著農村和農村人口的未來,也決定著整個國家民族的未來。因此,正視目前農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大力改革與發展農村教育,把沉重的農村人口負擔轉變為巨大的農村人力資源優勢,是未來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的必由之路。農村教育改革必須同時面向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必須實行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精英教育、高職教育、社區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必須同為農村和城市培養人才,必須既有利于農業、農村發展和糧食安全,又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必須有利于人力資源在農村和城市之間雙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