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體育衛生論文
作者:汪海濤
1.基本內容
本課題1995年由世行貸款批準立項,由內江師專、重慶師專、涪陵師專共同承擔。由內江師專汪海濤副教授擔任主研。本課題分為三個子課題:1)、體育衛生保健師資培養模式研究(內江師專);2)、體育衛生教育發展方向研究(重慶師專);3)、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知識與能力結構研究(涪陵師專)。三個子課題各具特色,互補和滲透而形成系統。目標:建立適應21世紀新型的農村體育衛生師資人才培養的教育體制。
1.1課題研究的背景與現狀
1.1.1師專二年制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單純圍繞著一門狹窄的知識領域來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人才”教育模式。其特點:課程體系過細過窄,技能單一,教學內容單向發展(以競技運動為主體),崗位局限性特別強等,已不適應高校改革的深人發展。據調查,學生畢業后,面對農村中學實際,僅一技之長卻無法施展;面對社會的發展變化,自身知識結構難以優化,自身潛力難以發揮;更由于知識技能的單向性,在人才競爭中,相對與其它學科的畢業生相比缺乏競爭力。這也是農村中學體育師資隊伍不穩定的因素之一。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客觀上要求我們重新考慮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建立適應21世紀新型的農村體育衛生師資人才培養教育體制。
1.1.2“一師多用”的農村中學師資需求特點,迫切需要拓寬體育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師專大多數畢業生的走向是農村中學,而農村中學規模小、條件差、經費少、地處偏遠等,教師的配置受定編制、定工作量等因素的限制,決定了課程門類不可能分得很細,專職教師很難配齊(尤其是音、體、美)的現狀,盡管統計數據表明,農村中學專職師資缺口大,學歷達標低,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卻造成畢業生“分不去、進不來”的供求矛盾。據調查,“一師多用”是農村中學師資需求的主要特點,這就為師專人才培養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過分強調“對口”的人才培養模式,已很難適應這一需求。因此,拓寬專業口徑,聯系農村中學實際,對教學內容重新組合和調整,才能給體育專業注入新的活力和發展的契機。
1.1.3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明確師專的培養目標勢在必行。目前,二年制體育專業的教學內容基本上是本科模式的壓縮,看不出體院與師范之分,本科與專科之別。尤其是長期沿襲以培養運動競技能力為主的教學體系。造成了在校生中重專項、重競技,輕能力,輕師德的風氣,再由于學制短(二年),生源素質差等,培養的學生相對來說“三不高”:一是運動技術水平不高,二是專業基礎理論水平不高,三是文化素質不高,并且與農村中學的實際嚴重脫節的現狀。相反,對成人教育中在職學習、進修的學生的調查表明:他們無不希望加強基礎理論和實用性知識的學習,以及相關學科知識、技術技能的了解,這與在校生形成鮮明的反差。
1.1.4體育與衛生相結合是一條快捷、經濟、實用的途徑。根據調查,目前農村中學衛生工作健康教育水平令人堪憂,主要表現在:無教師來源;傳統的習俗和意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依然沿襲;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而忽視學生的體質和健康還相當普遍;在校學生耐力普遍下降,常見病(近視眼、齲齒)未得到控制,營養不良造成低體重的情況較為突出;高考體檢合格率較低(不合格或受專業限制);健康教育形同虛設。以上原因,除學校健康教育起步晚,學校衛生工作滯后外,整個社會缺乏必要的衛生知識與健康知識,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從學校體育與衛生的目的任務看,體育與衛生是最相近的兩個專業,原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就有人體解剖、生理、保健等課程。因此,在原體育專業基礎上適當擴大教學內容和深度發展,兩個專業結合是切實可行的,并且這是一條快捷、經濟、實用的人才培養途徑,同時也能給傳統的體育教育專業注人新的活力。
1.2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
根據農村中學體育師資知識結構單一,社會適應能力弱、學校衛生、健康教育工作滯后的現狀,以及在目前國家不可能有大的投入和編制的條件下,依托現行的二年制體育教育專業,引人“衛生保健”部分教學內容,并延長一年學制,實施主輔修教育模式的教學體制。基于這一思路,內江師專、重慶師專于1993年起已作了大量的基礎工作,例如,調整教學計劃,增設衛生、保健、學校衛生等教學內容,涪陵師專對體育師資的知識結構作了大量的社會調查。三校通過論證、信息反饋,1995年正式申報經四川省教委批準正式試點招收體育衛生教育專業(三年制)新生。同年,這一研究也經世行貸款批準立項實施。
1.3課題研究的方法和特色設置內涵較大,適應面較廣的主輔修制課程體系。體育與衛生的結合,并不是把兩種專業簡單相加,而是根據培養目標,改革課程結構,優化課程設計方案,使兩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綜合性的在學生業務素質上體現出來,實現即“復”又“合”的要求,又在原基礎上有較大的拓寬(見內江師專、重慶師專體衛專業教學計劃)。
1.3.1改革基礎課程、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體系。首先對體育和衛生兩個組織部分分別確立重心及主干課程,如:確定以《田徑》為基礎的重點課程(內江師專為省級重點課程,重慶師專為校級重點課程);衛生以基礎性、實用性內容為主體,以健康教育為中心;其二,選定、參編、著述一批有針對性和實用的教材、教參。根據體育的特點,確定了運動創傷防治等特色(自編講義);其三,拓寬教育見習、實習實踐的渠道,建立體育、衛生實習評價、指導體系;其四,突出師范技能,強調綜合素質的培養;重視外語、計算機等工具性技能的學習。、如,內江師專體育95級學生,95%通過二級考試,30%通過三級考試;其五,積極拓寬能力培養渠道,例如,承擔市、縣運動會的組織、編排、裁判工作,聘請化學、生物系和衛生科開設水質檢測、水處理實驗課程,臨床實習,參與學校衛生防疫和學生體質測試等。
1.3.2三校在研究過程中都經過了大量的社會調查,專訪、信息反饋,不斷完善教學培養方案,并聘請了省內著名學者、專家、行政官員進行論證和咨詢,也邀請了市教委、實習中學校長來校座談,聽取意見,使我們的研究進展順利,如內江師專已對教學計劃開始三次修訂,為研究的持續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2.實踐效果和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