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動畫藝術論文
作者:雷宇 單位:湖北經濟學院藝術學院
動畫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的總導演黃偉明認為,與《功夫熊貓》為代表的美國動漫產業相比,中國動漫電影在制作費和理念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在黃偉明看來,在《功夫熊貓》系列電影成功的背后,有好萊塢發達的動漫產業做支撐。“3年前的《功夫熊貓》制作費就高達1.3億美元,全球宣傳推廣成本高達1.5億美元。而我們制作費最高的一部《喜羊羊》也不過2千萬人民幣。這已經不是動畫形象精致度的差別,而是整個產品操作理念的差別。”[1]黃偉明先生的這種看法,在我國動畫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然而,在筆者看來,制作費用的多少僅是影響動畫產品成功與否的因素之一,既不是唯一因素,甚至也不是決定性的因素。除了創作、制作、推介經費之外,關鍵是創作理念與制作技術問題。就本土動畫的品質提升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恰當地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動畫創作技術相結合的問題。《功夫熊貓》系列動畫片之所以受到中國觀眾的歡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將中國元素成功地融入到動畫片中的做法。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功夫熊貓》系列動畫片大獲成功之后,在我國動畫業界,再次引發了本土動畫片融入中國傳統元素的呼聲,業界在這方面也形成了諸多新思考、新探索。雖然《功夫熊貓》系列動畫片的成功,讓我們意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動畫產品的必要性,但是究竟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何才能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動畫制作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如何使動畫產品既不失傳統文化的韻味,又能體現時代精神與現代人的價值取向,符合公眾的欣賞品味,從而獲得本土觀眾的認同?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進行深入思考,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探索解決。
動畫片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之表現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概念很寬泛,從成功的本土動畫片實踐上來看,筆者認為主要分為視覺元素、聽覺元素和精神元素三個方面。
(一)視覺元素視覺元素是藝術設計與造型的基本取材要素,是以文字、圖形、紋樣、器具、建筑、物件、色彩等可視形態而存在的文化元素。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明,在歲月的長河中,出現了非常多的視覺元素,如吉祥圖案、龍鳳紋樣、象形文字、中國紅、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木版年畫、戲劇臉譜、景泰藍、剪紙、皮影、瓦當、畫像石、太極、歲寒三友等等,都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元素。在這些眾多的視覺元素中,有一些能夠很容易地融入到動畫的創作當中,比如在《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山水情》中,我們能看到中國傳統水墨藝術在動畫片的運用;在《豬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狐貍打獵人》中,我們能看到傳統的剪紙和皮影藝術在動畫片的運用;中國傳統年畫藝術在動畫片《哪吒鬧海》、《漁童》中得到很好的運用;而在動畫片《大鬧天宮》的人物造型設計中,又借鑒了戲劇的臉譜藝術;在動畫片《九色鹿》中,我們又看到敦煌壁畫元素在動畫片中的再現;中國傳統的折紙藝術,我們也能從動畫片《聰明的鴨子》、《一顆大白菜》、《湖上歌舞》中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中國傳統視覺元素,運用到不同的動畫片中,獲得了極佳的視覺效果。
(二)聽覺元素聽覺是辨別外界物體聲音特征的感覺。如同電影藝術一樣,動畫藝術的聽覺元素也是由語言、音樂兩個部分組成的。“在動畫藝術中,聲音賦予了角色性格與情感,擔負著交流與溝通的使命,同時,展示著劇情的發展與變化,并渲染了環境氣氛,突出了主題”[2]。在中國的傳統元素中,聽覺元素也可以大致分為語言、音樂兩個部分。中國是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除漢族、回族、滿族使用漢語外,有53個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加上各地使用的方言,構成了豐富的語言體系,其中不少具有獨特個性的語言或方言,成為影視和動畫創作中經常使用的元素。在音樂方面,中國更有著悠久的歷史,除了各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民族音樂外,中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樂器和形式多樣的戲劇,也給動畫的音樂創作帶來許多靈感。在《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中,古琴與琵琶創作的樂曲,配合清新雅致的中國畫寫意花鳥畫面,使音樂達到汲水墨之靈、濟丹青之韻的奇效;在動畫片《大鬧天宮》中,影片中的人物韻白和武打、舞蹈動作都采用了京劇等舞臺藝術中頗具表演性的程式化語言,加上作曲家對節奏板式熟練應用,板腔音樂在這里呈現出“形神兼備”、“變化多端”的特點。除此之外,為配合影片中“玉帝觀樂”一段的樂伎舞蹈和“仙女摘桃”一段的歌唱場面,影片運用了我國古樂經典《春江花月夜》的曲調,使畫面中的人物猶如在五線譜上翩翩起舞,美不勝收[3]。
(三)精神元素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多元化的民族環境,形成了豐富而形態多樣的精神元素體系,如中庸和諧、扶貧濟困、懲惡揚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服人、肝膽俠義、信義為先、不畏艱難、勤奮節儉等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元素,通過動畫這種獨特的藝術手段,得到含蓄的融入和表達,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在中國的動畫作品中,不乏成功運用傳統精神元素的例子。在諸多精神元素中,宗教信仰對中國動畫影響較深。道教和佛教不僅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成為中國動畫創作題材重要的來源和參考。動畫片《九色鹿》講述的就是一個典型佛經故事,題材源于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畫《鹿王本生圖》。“鹿王本生”是說釋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個落水將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賣的故事。這樣一個佛教故事,傳達出了九色鹿的機智與勇敢、弄蛇人的背信棄義與見利忘義、國王從一開始的是非不分到覺悟的轉變三重含義。動畫片《九色鹿》的表現形式,借鑒了敦煌莫高窟壁畫的造型和用色,這種藝術形式運用的創新固然讓人耳目一新,但是更令人贊嘆的是佛經故事中精神元素的寓意表達,起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取材于《聊齋志異》的動畫片《嶗山道士》,則是一部以道教文化為題材的寓言故事。主人翁王七好逸惡勞,夢中嶗山求道,學得法術之后心存邪念,最終法術失靈。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卻是道教倫理觀念的集中體現。道教的倫理道德,主要是靠神靈的威力來貫徹的。道教一方面以長生成仙的美好幻想來引導人們自覺地遵守倫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賞善罰惡的神靈威力來迫使人們遵守倫理道德。正面引導與反面恐嚇相結合,使它的道德倫理準則,在社會上產生更大的影響,發揮對人類心靈的塑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