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急診搶救論文
作者:劉冬霞 王曉琳 石飛 王燕 單位:解放軍513醫院護理部
迅速啟動應急救治預案急診接到“120”求救信息后通知醫院總值班室,在第一時間迅速啟動危重傷病員救治預案。醫院各部門間協調配合,醫務處協調解決抽調醫務人員、輔診檢查、麻醉插管、病員分流、安排收治科室,充分調動全院資源;院務處負責后勤保障;護理部負責全院護理人員的抽調分組。
人員分工與管理人員運行管理采取分組分工式管理模式,將人員編組分工實施救治。(1)管理指揮組由院領導、醫務處、護理部主任擔任組長,醫務處、護理部助理員任組員,主要負責搶救人員的分組分工、現場指揮,并與相關部門、科室溝通協調。(2)醫療保障組由特診科、放射科、檢驗科、麻醉科、藥劑科、器械科、消毒供應科主任和相關負責人組成,負責相關輔助檢查、治療和急救藥品、物品保障。(3)分診信息組由門診部主任、護士長、急診室護士組成,負責傷病員分診工作。(4)搶救組由專科主任、高年資醫師擔任搶救,抽調有急救經驗的??谱o士和急診室護士3名,按年資新、老搭配負責傷病員的搶救護理。(5)外勤(治療)組由2~3名護士組成,配備1名急診室護士,負責臨時領取藥品、送檢標本等。(6)后送組由搶救組中2名護士承擔,負責轉送傷員檢查或手術、入院。(7)衛生清理消毒組由3名低年資護士在門診部護士長指導下完成搶救后的清理、消毒工作。
醫療質量控制搶救治療流程采用??萍痹\首診—緊急損害控制—輔助檢查—快速分流入科,在搶救結構設置上減少了中間環節,為危重傷病員贏得了最佳搶救時機;入科后續治療實行搶救醫生“包干”分管制(誰搶救誰分管),保證了持續、全程的優質治療。各科室主任、各專業負責人在搶救一線綜合會診,及時確診和選擇最佳治療方案。治療方案采取專科首診確診—全院相關業務科室綜合會診討論—業務機關、領導提出相關建議三級階梯模式,確保了首診準確、救治方法正確、治療方案精確。護理質量控制建立綠色通道急診室預先設置好ID號與急診病歷,傷病員進入搶救室時無需掛號和交費,所有搶救、檢查、治療實行先記賬后結算。提供完好的搶救儀器設備吸氧裝置、吸痰器、血壓計、心電圖機、心電監護儀、除顫儀等搶救設備責任到人,急診室實行日、周檢查與保養,機關聯合器械科不定期抽查,使搶救儀器處于完好備用狀態。確保充足的物資資源急診室儲備充足的物資,如套管針、注射器、無菌手套、氣管插管、無菌輔料、電極片、毛巾等,并及時補充消耗。
分診與信息管理由分診信息組的2名低年資護士負責信息登記和錄入,門診部主任和護士長負責檢傷分診。通過觀察、評估傷員生命體征、意識,迅速判斷病情,按照危重、中、輕傷情送入相應搶救、治療和觀察區域,由各組醫護人員分別進行處置。傷病員大批量較多時,機關協調一樓鄰近病區提供輕傷患者救治、留觀場所。分診信息組成員到床旁收集、確認傷病員姓名等相關信息。搶救完畢后,與收住科室再次核準傷病員信息。各類費用計價要求及時、準確。搶救完畢后,及時與輔診科室溝通,再次核對檢查項目,確保收費合理、準確。
搶救分工配合搶救工作由搶救組、治療組和后送組合作完成。護士A負責吸氧、吸痰、配合醫師行氣管插管、心肺復蘇等;護士B負責建立靜脈通道、采集血標本、留置導尿、術前準備等;高年資護士C行心電監護、觀察病情和生命體征,完成搶救記錄。待傷病員生命體征相對平穩后,對其進行初步衛生清理。根據醫囑護士B、護士C與本組1名搶救醫師一起護送傷病員進行相關檢查,完畢后直接送手術室或入院,做好病情交接。
衛生清理消毒由衛生消毒組負責隨時清理地面血跡、污物和垃圾,待患者轉出后立即更換污染的床單、被套,并用甲酚皂液擦拭臺面、地面,進行初步消毒。吸痰器及吸引器及時更換消毒備用,防止交叉感染。待全部傷病員分流后送完畢,行終末消毒,物體表面和地面使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室內使用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室內污染嚴重時使用0.02%過氧乙酸熏蒸消毒后并進行空氣培養。搶救物品統一常規消毒后備用。
文書質量管理由搶救組負責及時、準確、真實記錄傷病員病情、搶救治療和護理的經過、所做檢查、處置等。在搶救結束1h內將每份搶救護理記錄整理補充完善,門診護士長審核后存檔。
服務質量管理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疏導,妥善保管好傷病員物品。短時間無法與傷病員家屬聯系者,其隨身物品由外勤組護士清點登記后裝入物品袋內,標注姓名,交門診護士長統一保管,待其病情穩定后交還。搶救操作時,保護傷病員隱私,及時清除其面部及身體的血污。在整個救治過程中,醫護人員對患者及其家屬表現出的負面情緒或過激行為給予充分理解和包容。由通過全國心理咨詢師資格培訓認定的3名護士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心理疏導,保證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
危重傷病員330例中,接診時當場死亡19例,返送途中死亡4例,307例在傷病后“黃金1h”內得到確定性專科治療。急診室救治至入科時間平均為1.4h,保證了傷病員在院內的“零通過時間”,綠色通道暢通、高效,形成了危重傷病員一體化救治鏈,做到了組織有力、首診準確、救治正確,年度急診搶救脫險率逐年提升,2009~2011年分別為94.7%、95.8%、97.6%,遠遠高于《國家衛生部醫院管理評價指南》(2008年版)中規定的急診搶救脫險率達80%的標準[1]。
科學優化的搶救機制和運行管理是提高急救質量的根本保證危重傷病員一體化應急救治模式具有以下優勢:(1)急救半徑短急救隊伍人員橫向接受醫院管理指揮組指揮,縱向接受科室管理,24h保持通信通暢,隨時處于機動待命狀態。急診接到“120”求救信息后立即出動救護車,同時通知相關科室和人員。危重傷病員到達醫院前相關救護人員在急診室等候救護處置,保證了傷病員到達急診室后第一時間得到救治。(2)隊伍結構優化醫院人力資源靈活配置,由各科室主任、各專業負責人和高年資醫師擔任急診搶救,搶救護理由門診部急診班護士、輪休護士和抽調科室經驗豐富的??谱o士相互配合、優勢互補,實現了平時、應急人力資源共享和多科室協同的管理模式。(3)??埔痪€搶救采用專科急診首診—緊急損害控制—輔助檢查—快速分流入科—搶救醫師“包干”分管的流程,在搶救結構設置上減少了中間環節,為危重傷病員贏得了最佳搶救措施和持續、全程的優質治療。(4)凝集全院綜合實力各科室主任、各專業負責人在搶救一線進行第一時間綜合會診,為危重傷病員的救治贏得了最短確診時間和最佳治療方案。(5)輔助檢查一線集結除CT檢查外,超聲、床旁X線攝片等在急診室集結待命,確保了急救工作快捷有序,保證了傷病員在院內的“零通過時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