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德育論文
本文作者:閆小艷 單位: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寶雞文理學院附中
在中學德育教育中,“說教”和“形式主義”現象嚴重。曾有報道:在某班開展的學雷鋒會上,孩子們講得熱淚盈眶,可會后沒人擦桌子;某校的獻愛心活動,孩子們喜滋滋地把金額大的錢換成小的,比賽誰獻的次數多。這無疑是對學校德育教育的諷刺。簡單、單向、缺乏學生積極參與的灌輸教育是教條教育,沒給孩子留下主動思考、選擇與行動的空間。真正的德育教育是要求學生學會一種理念,用理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真正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
德育重管理,輕人格養成德育的本質是靈魂的教育,它不僅塑造人規范的行為,還要培養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靈魂?,F在德育工作的不足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規范行為和校規校紀的教育上,至于學生是否養成自覺的行為,是否具有高尚的情操及健全的人格已被忽視了,這種滿足于只抓外部行為而忽視內在思想情感培養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單純的行為訓練,長此以往,將會使德育生命力日趨萎縮。德育定位追求名利、缺乏實效在教育思想上,教育部門及其領導未能真正確立全面素質教育觀,采用考分制,以學生學習成績衡量教師、學校教育質量,以分數評價學生好壞。在這種導向下,德育的定位只是教師教、學生考,在教學效果上只是追求分數,不是教給學生道德的理念。學生只是簡單的記誦,把提高分數作為追求的目標。這樣德育教育就成為擺設,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教化功能。
加強師德建設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教師的榜樣是無窮的。如何切實、適時地開展師德建設,我有幾點建議。制定師德建設計劃,如把學生、家長反映強烈的教師道德行為問題列為重點整改內容;建立相應監督機制,定期舉辦師德評優活動,設立師德建設舉報箱和舉報電話,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群眾的監督;師德理論學習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如心理輔導,專家座談,下鄉助教,文娛活動等。德育教育思想要從被動向主動轉變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德育工作者應加強對形勢和教育對象的研究。
一是根據社會形勢確立德育內容,找準影響中學生思想的熱點及敏感點,避免盲目性和被動性。二是適應學生需求搞教育。中學階段,學生思想求上進,精神求充實的欲望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者要針對他們的需求,及時主動地為他們提供精神食糧上。三是根據對象的不同特點搞教育。德育教育遵循穩妥恰當原則對學生教育要自然貼切,不留一點斧鑿形跡。表揚要恰如其分,批評人不能過頭,切忌急風暴雨整人壓人,而應用“潤物細無聲”的態度和熱情去感動學生,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也正確地影響別人。在教師恰當穩妥的教育中,使學生達到知行統一。傳播載體從單一模式向立體轉變在現代化教育形勢下,中學德育教育要樹立時空觀。
如形成多樣化德育教材,以書本為主,輔之聲像、計算機軟件、實物教材等;要探索多樣化德育形式,以思想政治課為主,輔之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以及參觀調研等形式;要確立多樣化的德育課堂,以教學課堂為主,輔之以網絡電教課堂、社會課堂、文化和科技活動課堂等;要運用多樣化的德育資源,特別要重視廣播電視、報紙和互聯網等現代傳媒的作用。實現學校、家庭和社區德育教育網絡化學校在組織好校會、班會、社會實踐的同時,可以通過聘請校外輔導員、法制人員、開辦家長學校、家長接待日等方式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改進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水平,使各方面密切配合,最終達到提高德育教育質量的目的。借鑒別國德育教育模式美國中學用于道德教育的課程和方法分成三部分,即價值澄清、行為修正和道德認識能力的發展。
價值澄清的關鍵是確定個人珍視而又愿意維護的價值,使學生認識做不同選擇的后果和意義,提供他們思考價值的機會。行為修正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基本的道德行為,修正過程要求學校和父母聯系,使學生在學校和在家里的行為一致。發展道德認識能力,主要是教授道德推理,重點是圍繞著各種道德規范討論學校環境里產生的現實問題。這樣的模式使美國近30年來德育教育有了很大的進步。總之,在現代化教育的形勢下,我們必須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實事求是地加強德育教育并針對性地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德育工作才能有效地開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