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信貸管理論文
作者:代曉雪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國內外研究綜述
1農戶信用特征
農村是個典型的熟人社會,“終老是鄉”的不流動性使農戶之間的經濟行為不僅是重復博弈,甚至是永久性博弈。由此看來,農戶的個人信用是一種道德化的社會資本。Biggart和Castanias把社會資本引入金融交易中,認為社會資本有類似于抵押品的功能。現代農戶的信用狀況則呈現出多元化特征:①內源性。農戶之間的誠信意識和素養來自于親族之間的信任感,而不是外部信用環境的影響或信用制度的約束形成;②家庭化。農戶信用往往不是農民個體的表現,更多的體現為家庭的綜合能力;③差異化。一方面表現為從事行業不同的農戶信用能力差異很大,另一方面表現為地理區域上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導致的對信用資本運用效率的不同;④外部性。中國農村生產受外部自然條件、季節變換、收成高低、價格調控、銷售渠道等限制較多,農戶信用無法由農戶自身完全控制;⑤獨立性。農戶除擁有一定的不能交易也不能隨便轉讓的土地外,其他財產相對較少,無法用于抵押、質押;人際關系的局限性使可以為農戶提供擔保的主體更多的是鄰里鄉親,農戶信用更多取決于自身誠信素質和履約能力。綜上研究,其從多元化的角度,結合時代特征考慮了農戶信用特征,然而其在結合中國特色文化方面研究有所欠缺。考慮到中國共產黨黨員普遍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在社會中發揮著先鋒模范作用,本文將考慮把其納入到農村信貸管理的環節中。通過充分考慮中國文化的特殊性,作為對以上理論的補充和完善。
2農村小額信貸管理
小額信貸自1976年由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在孟加拉創立以來,在發展中國得到快速發展。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在河北省易縣成立了“扶貧經濟合作社”,其運作模式完全仿照孟加拉鄉村銀行,象征著小額信貸在中國開始。針對農村小額信貸規模小、風險大、擔保不足、信息不對稱、管理難度大等特征,國內外學者對農村小額信貸管理展開了大量研究。2000年以來,我國在農戶聯保貸款方面進行了嘗試并取得了較大成功。Impavido指出,在不存在實物擔保的情況下,團體貸款可以有效地解決信貸配給問題,因為團體中的任何成員違約都將受到所謂的“社會制裁”,這種社會制裁起到了替代擔保物的作用。劉峰等對黑龍江農戶通過相互承擔連帶責任得到生產所需貸款的實踐進行了分析,認為農村信用合作社通過這種方式降低了信貸風險;但同時其存在服務對象定位不準、組建聯保小組困難、結息方式不合理、貸款期限不合理、貸款手續繁雜、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等行為扭曲問題。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進行了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制度的改革。徐旭、黎翠梅等人從經濟學、法律、實證研究等多個角度證明了農村“三權”抵押擔保制度能夠有效緩解農村當前面臨的資金短缺、農戶貸款難問題。但徐廣平認為抵押登記制度不夠完善和專業中介評估機構和統一評估標準缺失導致“三權”轉讓難;肖詩順也認為“三權”抵押易導致農戶違約風險和農村金融機構對抵押債權的變現風險兩個問題。2008年,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梁紅衛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用聯保與篩選機制能有效解決擔保物缺乏和信息不對稱問題;但資金短缺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瓶頸。除了以上對農村小額信貸管理的有益探索外,嚴迅建指出針對農村信貸風險還應通過強化全員風險防范意識、建立健全信貸風險管理內控機制、建立健全統一的信貸檔案等手段來進行風險管理。在實踐方面,云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信貸2x2模式、“小額信貸+保險”模式、“龍頭企業+青年+團組織+銀行”模式、山東省營海村民以信用還貸款體系均是對農村小額信貸管理的積極嘗試。其中山東省營海村民以信用還貸款體系以其獨到的模式設計及合作體系為小額信貸管理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山東省以信用換貸款模式分析
1山東省以信用換貸款
案例介紹近年來山東省膠州市營海街道辦事處,實行由村民投票打分對本村黨員個人信用評級,根據評級,黨員個人可以獲得不同比例額度的貸款,還可以擔保普通村民共同貸款。據了解,這幾年營海有大量漁民、養殖戶洗腳上岸,轉而從事其他產業,起步階段很多人資金籌措無門。于是,街道于2011年年初在黨員群體中創新實施了信用貸款,對辦事處的1617名黨員進行了信用等級評定。評級的具體操作辦法是:由街道辦事處各社區2/3以上的黨員和20名村民代表通過民主投票和打分的方式,根據黨內表現、個人品德、家庭收入、信用狀況等內容,對本村黨員進行信用等級評定,經街道審查后張榜公布并頒發信用等級證書。根據信用等級不同,由營海黨工委聯合膠州市信用聯社等銀行部門給予黨員標兵貸款利息總額40%的補貼,給予AAA級黨員利息總額30%的補貼。另外,為防范出現不良貸款,街道上還設立了黨員創業基金100萬元,用作黨員貸款保證金。近期,辦事處開始把普通群眾也納入到以信用換貸款體系。采取‘1+N’的操作模式。“1”就是黨員,“N”就是有貸款需求的群眾。在黨員信用的基礎上,對有創業貸款需求的群眾,通過黨員“1+N”模式辦理信貸。即每名AAA級信用等級的黨員可幫帶1名群眾貸款創業,黨員標兵可以幫帶3名群眾。據了解,自從“1+N”模式實施以來,已為群眾辦理貸款110筆,共507萬元。同時,黨員對幫帶群眾的貸款使用和還貸負有監督和連帶責任,被幫帶的群眾可獲得利息總額20%的補貼。
2以信用換貸款模式的優點
2.1合理實現信貸風險的有效控制國內外控制信貸風險的常規方法包括:利率控制,抵押和擔保品控制,額度控制,設置貸款條件,加強貸后管理,按周期還款,法律法規約束等。然而考慮到農村利率調控難度大,農戶擔保抵押物不足,農戶需求大量難以滿足的約束,這些方法并不適用于農戶信貸風險的控制。本案例中充分考慮到了農戶信用的內源性,引入了非常規的金融治理模式———社會資本治理。通過村民打分來進行黨員的信用評定一方面客服了以往由鄉、鎮的農村信用社牽頭,鄉、鎮政府協助成立的農戶信用評定小組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另一方面,其有助于引導和規范農戶行為,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1+N’的操作模式借鑒了孟加拉的“五戶聯保模式”,通過風險捆綁、群體懲罰、違約連坐有效地激勵了黨員在選擇被擔保對象時進行細致考核,并在其貸款期間向其提供指導幫助,以使其依約還款。通過相互牽制的機制設計有效地把金融機構對借款人了解和監督的任務部分的交給了團隊成員,從而把外部監督轉化為內部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