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容和主要表現形式
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內容和表現形式,國內外學者的論述各有不同。有人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主要內容為:加強教師國際化的交流,推進學生國外留學教育,積極開展高校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學習,高校課程的設置要開放化、國際化,學校要積極創造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環境和條件。還有人認為,國等教育的國際化主要是對教育內容的國際化,高校學生、學者等國際間的互訪、互換,推進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教育技術、教育設施等資源的國際共享。目前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內容概述較為全面、系統、權威的學者是顧明遠和薛理銀,他們在《比較教育導論———教育與國家發展》一書中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內容的概述是“主要包括人員、財務、結構和信息四個要素的國際化”。人員要素指高等教育主體各要素在國際范圍內的活動,主要是指學者、學生和教師的國際流動。財務要素指高等學校的教育經費來源和支出分配的國際化,教學基礎設施、科研設施的國際化。結構要素指高等教育中各高校的學科結構,考核制度等國際化,是教育國際化的基本保障。信息要素指,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觀念、目標和教學課程內容的國際化要素。
(二)培養目標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是為未來社會培養綜合型、通用型人才,即隨著經濟、信息、技術的全球化,具備國際素質、能力和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美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以期培養更多的國際化人才。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制訂的《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中,提出培養目標是使每個學校的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知識的世界級的標準。通過國際交流,努力提高學生的“全球意識”、“國際化觀念”。德國政府在1998年為解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教育教學機構、學制和語言等問題通過新《高等教育總法》,目的是為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新《高等教育總法》強調高等教育的效率、競爭和國際發展原則,改法令為高校的國際化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澳大利亞聯邦議院在二戰后批準了一個針對亞洲的教育培訓援助計劃,此計劃通過《科倫坡計劃》的實施,建立與國外合作伙伴長久的聯系。1969年,通過澳大利亞大學校長委員會,幾十所高校建立了“高等院校國際開發機會”,主要目的是推進高等教育的援助計劃的有效實施。此后澳大利亞不斷推遲新的高等教育政策,包括“創新計劃”、“知識國家”戰略等,為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提供的保障。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成為決定其在經濟走向全球化、建立知識經濟的重要砝碼。
(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征
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了鮮明的特征。1.綜合性,即高等教育國際化不論從內容、范圍還是結構都更加的豐富、全面,空間更寬,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融合度更高,具有較高的綜合性。2.個性化,即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在本國、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學習國際高等教育辦學結構體系,并融合國外文化,在堅持中發展、創新,力求個性化發展,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學風格。3.民族化,即高等教育更要強調本民族的特色,立足于為本國、本民族長遠人才需求考慮,即具有自己民族化的特點。4.組織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組織機構不斷涌現,功能不斷增強,大大促進了各國教育、文化事業的傳播與交流。高等教育國際化理論框架的構建,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可以更好地立足于自身實際,更好地促進高等院校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歷史進程及發展趨勢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歷史進程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有著自己的發展歷程,陳學飛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紀的大趨勢》(2002年)一書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所出現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起源于古希臘時代,不過當時的國際交流是在非常狹小的范圍內進行的。”這個時期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特征隨著新興宗教教派的出現和民族國家的形成而有所減弱。近代隨著自然科學的興起,知識普及到大學課程并得到廣泛的認可。比如德國最早的現代大學、哈勒大學及柏林大學已經成為德國高等院校的典范和代表,最早開始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二戰以后,高等教育國際交流的范圍和規模逐漸的擴大,教學內容和形式也多樣化發展起來,幾乎覆蓋了高等教學的每一個領域,逐漸朝著教育貿易的方向發展。國際環境的變化使得國際競爭從軍事較量轉向為國家經濟實力的衡量,技術、人才和科技是最為關鍵的競爭。高等教育辦學由傳統的模式轉變為現代教學模式,以前高校對人才培養不能滿足經濟、科技、市場全球化的發展,高等教育要打破格局,走出去,吸收和學習國際高等院校的教學理念和辦學模式,參與國際高校的交流和合作,融入到國際發展環境中。國際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競爭都在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和合作,國際間的文化、語言、知識等的交流和學習都推動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各種國際組織也都從各個方面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經濟全球化推動著人類社會迅速發展,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和變革日新月異,出現了一些新的走向。
1.高等教育國際交流的主體發生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前,政府是高等教育交流的主體,是主導者,高等院校的作用和角色是按照政府的指示在發展,是被動的,依附性強,發展的積極性不高。在80年代之后,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高校之間的交流增多,而且外國留學生的增多會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也能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高校開始對辦學模式變革,日益加大高校的國際交流。此時,政府則通過頒布政策、法律對高等教育給以支持和幫助。通過高校內部的重視和外部政府的指導和支持,高校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最重要的主體。
2.交流內容更為豐富多彩。高等教育國際化隨著各個國家之間貿易、旅游、交流等業務的往來,交流的內容也更加多樣化,不僅僅是高校的學生、老師和學者之間的國際交流活動,還有高校之間信息資源、教學設備、教育理念等的共享。從教學內容、學術探討到人員交流等逐漸的多樣化起來。現在包括學位制度在內的各種相互兼容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等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容。
3.課程國際化趨勢加強。2000年5月,澳大利亞課程組織第七屆全國大會提出了“全球化課程”這一嶄新的課程概念,并指出這不是新增一門具體課程,而是提出一種教育和課程的新理念、一種新的課程系統設計思想,強調的是課程的全球觀,強調世界各民族和各國家人民的相互認識與理解。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界也正在努力拓展課程的國際視野,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關注課程的國際化問題。課程的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標志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已發展到了實質性階段。
4.高等教育國際交流的空間更加廣闊。關于未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各國高校校長們都在統籌、商議研究對策。包括美國的密執安大學、英國的伯明翰大學、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諾丁翰大學、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麥吉爾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新西蘭的奧克蘭大學、新加坡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我國的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以及香港大學共16所研究型高校在1997年成立了21世紀大學的“U21”,為了現實U21成員學校之間的學分互認,鼓勵學生跨國界的流動。為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和未來的發展開闊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5.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向著市場化和教育貿易的方向發展。高等教育的發展始終要跟上或超前于經濟環境和市場需求。在二戰之后,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一方面是發達國家無償援助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于國際大環境開始變了,發達國家逐漸停止大部分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項目,或者變為其他的計劃,很多開始轉變為以盈利為目的的援助和合作。例如,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取消了很多教育優惠政策,轉變為盈利性的政策,后來,法國、德國也采取了高等教育盈利性政策,并且這種政策有時會帶來很大的利潤。1993年,美國以外國研究生學費為主的教育出口凈收入多大55億美元。這說明高等教育市場化和教育貿易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中的一種新現象和新趨勢。
三、延邊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教育國際化的方法研究
1.變革觀念,加強教育改革研究。傳統的教育理念缺乏充足的國際意識,缺乏世界范圍的合作與競爭觀念,主要以滿足于國內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與國際教育發展的脫節,因此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是走教育國際化道路的第一步。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了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利于高等教育在理念上和實踐上大膽行動,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變革觀念的同時,要大力加強教育改革研究,工商管理專業應該定期召開教學研討會,學習研究國內外著名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人員交流等方面的有益經驗,在保持專業地域、文化獨特性等鮮明特征的基礎上,積極借鑒采納其他高校的科學的方法,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2.加大專業教師和學生國際間的交流合作。目前工商管理專業在編教師11位,其中有國外留學訪問經歷的有10位,分別來自于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師資隊伍來源豐富,具有實施教育國際化的基礎。伴隨著延邊大學教育國際化的趨勢,專業的教師和學生都要繼續加強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合作。首先要有計劃、有目標地派出專業老師出國攻讀博士學位或出國訪問。其次,鼓勵老師利用學校的區位優勢,加強國際間企業管理的比較研究,以科研項目為依托,積極參加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第三,利用學校和專業特色,總結“2009東北亞企業管理論壇”國際學術會議的成功經驗,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到校參加學術會議,并為學生做學術報告。第四,加強學生間的國際交流。1998年以來,工商管理專業已派出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去日本、韓國等國家高校交流。目前我專業有9名韓國留學生。2007年,專業開設中外合作辦學班,這是專業教育國際化之路的重要一步,也是未來專業發展的方向。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民想了解中國,必將有更多的外國人來中國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由于我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優勢和語言環境優勢,為發展國際高等教育提供了一個優越的條件。因此,專業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繼續大量派出學生出國學習的同時,還要大力加強留學生的招生力度,既要走出去,也要請進來,不斷推進專業教育的國際化,不斷擴大我校和專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
3.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的國際化。
專業目前的培養方案從2007年開始經歷了4次修改調整,其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學分分配都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的要求,與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相適應,并表現出了國際化的教育理念。然而,近兩年高等教育領域內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范圍、力度、廣度都迅速增加,專業的培養方案也有待于進一步討論并調整。首先在培養目標方面,要重點強調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全球觀”、“跨文化管理”能力、秉承“求真、至善、融合”校訓的通曉多種語言的管理人才。其次,課程設置既要為培養目標服務,也要發揮專業教師的研究優勢,除少數課程外,必修課統一調整為48學時,選修課為32學時,增加選修課的數量,保證學生自主選課的權利,實行課程的優勝劣汰制度。第三,要加強實踐教學。
目前專業已經和延吉市27個實習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關系,供學生在第三個短學期深入企業進行課程實習,教學效果顯著。由于本專業實踐性較強,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應用,要繼續加大實習基地的建設,爭取使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能夠隨著專業課的開展,同步進入企業實踐實習。第四,在教學管理中,要給予任課教師充分的自主權。對于有能力的教師,允許其打破以教科書內容為主的授課方式,采用以“自設計講義”為主的形式,最終使課程內容是教師的研究理念、研究成果和學術界的前沿。第五,加強雙語教學。雙語教學是實現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環節。專業于2007年開設了“企業戰略管理”的雙語教學實踐,并同時承擔了學校雙語教學的重點教研課題,2008年“生產運作管理”開始雙語教學。
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2008年我專業建立了一周一次的“英語角”學習基地,2013年建設了“教師英語沙龍”。今后,在繼續堅持“英語角”“、英語沙龍”等實踐環節之外,爭取增設雙語教學課程。在開展雙語教學的同時,我專業教師也要結合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探討適合雙語教學的課堂授課方法,從教材的選取、授課語言、考核方式等各個環節保證教學質量。
作者:高斌 石慶華 單位:延邊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