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素質教育德育論文
本文作者:齊紅光 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鐵鋒區第二小學校
為強化激勵學生更好地發展,我們研究了學生素質發展的評價辦法,首先使學生認識自我,即:(1)每個同學匯報自己的理想、優缺點、愛好;(2)以他人為鏡認識自己;(3)以自己活動的結果為鏡認識自己;(4)培養三凈(凈語言、凈環境、凈作風)。其次,為了全面地反映學生的道德發展情況,我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和老師共評的方法,盡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學生的道德發展情況。
在對學生評價中注意以下幾個原則:1.注重基礎性制定發展目標及具體要素時,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生理和心理特點。2.注重全面性一是素質教育內容要全面,讓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二是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3.注重時代性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育人要有超前意識。我們確定目標的具體要素時,要預想到21世紀社會和經濟發展對人才要求的需要。4.注重針對性各年級要有不同的具體要求,這樣才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我是家中小主人”活動為了培養學生尊敬父母的情感,教育學生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要求學生在家里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學會如何去愛別人,培養尊重長輩,孝敬父母的美德及善良真誠的品格。班里有一名叫白冬的學生,性格外向,個性較強,易沖動,脾氣暴躁,經常與同學發生口角。他生活在單親家庭,母親要求孩子標準過高,不滿意時,就嘮叨、斥責,甚至打罵,久而久之,母子間產生了較深隔閡,直至發展到孩子不想與她在一起,跑到外婆家去。
我單獨為他講“孟母教子”的故事,并組織了一個“理解———奮進”的主題隊會,發動班委與他交朋友,熱心幫助他解決困難,帶動他參加集體活動,使他融入集體之中,感受到其中的溫暖,并和其家長懇談,使家長明白與子女感情上交融、人格上尊重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讓人欣慰的是,現在他們母子和好如初,感情越來越深厚,同學們也逐漸接納他了。
“我為災區獻愛心”活動在“5.12”特大地震中,我國廣大軍民用血肉之軀譜寫了撼天動地的民族魂與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時代頌歌,這是中國人熱愛祖國、保衛家園的真實寫照,與中華傳統美德所展示的精神一脈相承。為使傳統美德教育與現實融為一體,我緊緊抓住這一契機,組織學生讀英模事跡,看電視節目等活動,使學生不僅看到了實例,情感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有了顯著提高。當然,學生抽象思維水平還較低,對祖國的歷史文化,尤其是祖國的政治經濟了解甚少,認識較膚淺。因此,我強調每名學生都要關心時事政治,關心國家大事,關心世界大事。學生及時從新聞媒介中了解國內外形勢,使他們對政治常識的認識也大大提高了。
定期辦《中華傳統美德手抄報》,突出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辦《中華傳統美德手抄報》是讓學生在搜索整理資料,創作報紙的過程中,理解、內化中華美德。為引導學生辦好手抄報,我們確定了“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勤奮學習”、“愛我中華”等十多個辦報主題,引導學生大量搜集、閱讀中華傳統美德的書籍。辦報時,初期以剪報加文字說明為主,然后以文字摘抄加體會為主,現在以個人創作為主。
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教育合力。我利用家長會這種形式,讓學生家長及時了解學校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和要求,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以此為基點,將中華傳統美德由學校延伸到每一個學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