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對外漢語論文
作者:張心 單位: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文化接觸是這種跨文化交際的第一階段,它并非一種自發而生的社會歷史現象,而是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適時出現的。對于跨文化交際者而言,異文化接觸是一個由熟悉走向陌生的過程,交際者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如喪失安定感等心理行為變化及情感障礙。在這一階段,語言學習者很有可能因為缺乏某詞、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識而產生誤解,直接影響交際的效果。因而,為促使跨文化交流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每一位參與者都應事先了解交流對象的文化背景,主動探尋語言交流中反映出的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道德標準、風俗習慣等特殊文化因素。所謂文化沖突,就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之間因相互接觸而產生的競爭、對抗狀態。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核心價值觀與表現形式,文化沖突是由文化交流與傳播而引發的具有必然性的現象,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可避免的階段。概而言之,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主要呈現為以下三種形態:
(一)特指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同集團、民族之間的文化對抗不同社會集團、不同民族的文化,其價值目標與取向各不相同,而且大都認為自己文化的價值目標與取向最優。因而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彼此之間很容易產生碰撞、對抗,甚至出現消滅對方文化存在的企圖。
(二)泛指不同性質文化間的矛盾與對抗這一類文化沖突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間或是同一文化體系下其亞文化之間的相互排斥、相互對立、乃至相互否定。文化沖突在改變原來文化性質的同時,還可能產生出新的文化特質。
(三)專指眾多民族文化的危機中所存在的有關文化模式或精神方面的對抗文化精神或模式因為無法有效規范個體和社會行為而由在某一特定時期的某一特定民族文化占優勢而陷入危機,新的文化精神或模式遭到了舊文化精神或模式的抵制和排斥,新舊文化之間因此而展開的對抗。
文化融合指的是異質文化間相互接觸、相互融合和推陳出新的過程。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觸時往往都會堅持自己的文化“靈魂”而排斥其它,不過也正是由于文化在其融合過程中對各種文化要素的取舍和重新組合,才使得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文化接觸、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是文化沖突問題發展演變的三種形態,也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三個階段。文化接觸是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前提,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是兩個辯證統一的矛盾方面,既對立又統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沖突不可避免,但文化融合才是跨文化交際的主流。為有效解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沖突問題,提升教學質量與文化交流的效果,促進世界范圍內多元文化交往模式下的文化和諧,對外漢語教學需要有突破性的教學理念。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導者,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有效進行的關鍵因素,因而,探求消解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沖突問題的對策還是應該以教師為突破口。
首先,對外漢語教師要強化自身的文化素養和使命感。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漢語歷經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沉淀,承載著中華民族厚實凝重的文化與歷史。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不僅要關注語言知識的傳授,文化知識的滲入也同等重要,甚至是更為重要的。如果對外漢語教師自身對本民族的文化都不能夠很好地領會、掌握,那實現文化和語言的傳播更是無從談起。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沖突將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只有恰當地處理課堂中出現的文化沖突并兼顧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其它方面,讓課堂中的師生文化沖突及生生文化沖突降到最低,才能使跨文化傳播的目的性更強、傳播效果更佳。
其次,對外漢語教師要建立多元文化立場。在當今世界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作為跨文化工作者,對外漢語教師應面對多元文化的現實,建立多元文化立場。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堅定地代表本民族的文化,更應以客觀、公正、兼容、理解的態度來面對文化背景各異的語言學習者。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同時也要盡可能多的了解其它國家的文化,從而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實現跨文化交流。在面對文化沖突時,站在對方的文化立場上去理解,恰當處理不同文化間的碰撞,這也是對外漢語教師勝任該項工作的基本條件之一。
再次,對外漢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初次接觸漢語的語言學習者來自五湖四海,因此對外漢語課堂完全使用漢語教學是不現實的。如果對外漢語教師能夠熟練掌握一門或多門外語、具備豐富的外國文化知識,這將會對教學工作產生極大的幫助,也有助于語言學習者更好地掌握漢語知識。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任何內因和外因都會成為影響教學質量的因變量與自變量。因此,教師對學生學習心理狀況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設計與研制的教學方法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一位好的對外漢語教師應在堅實的語言文化功底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