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行政管理綜合論文
本文作者:劉玉 單位:集美大學
一、大學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含義、特點及其關系
大學科學管理的特點以科學性為主,主要是針對學校的所有管理活動,要求按照科學規律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統一是大學科學管理的基本,目的是為了在高效率下獲得更好的管理成果。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當代大學的科學管理依據組織的全面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建立與自身相互統一管理體系,并形成系統化的運行機制,即通過制度的建設來確保組織運作秩序的良好。文化管理的內在是以人作為立足點,尊重人性是管理的目標,而途徑是通過實現人的生命價值來獲得。文化管理關注的是人性發展中,立足人性的管理模式,在學校管理活動中,文化管理的目的是促使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可持續的文化基因。通過確立目標,設立培養人、塑造人和全面發展人的基本要求,推動個人發展與團隊的全面切合,能夠形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標,在學校建立內在的激勵和保障機制,文化的活躍,形成內在的力量驅動學校的管理與發展。該管理模式具備的是間接和柔性的特點,注重人文關懷和情感激勵,通過內在文化的建立,形成具有推動力的文明精神,從教師和學生的內心上建立一種維系人全面發展、教育全面建設和學校培養能力持續提高的紐帶。
可見,文化管理沒有有制度管理模式的強制性,而是尊重人性發展的結果。也可以看出,在文化基因沒有良好創建的時候,僅僅靠文化管理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文化管理需要的基礎條件是人們對自身目標的清晰以及與學校教育目標的相互統一性,在當今的發展階段還無法達到。在大學管理中,制度、文化管理兩種作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各自的特點和特征不相同,所需要的基礎條件也不一致。文化管理在層次上比制度管理要高,制度管理主要是通過制度的設計安排,形成外在的制度約束,監督與控制的模式,在大學管理中是基礎,對學校的師生而言是基本的制度要約。而文化管理更多的是強調價值觀,對理想信念的追求,通過自身的自律性,積極主動地開展學?;顒?。兩個模式的內涵不一致,但是并不是代表兩者是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的關系,相反,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是相輔相成,共同圍繞學??茖W管理目標而存在的,兩者是動態發展,相互推動的過程。
二、當前我國大學管理中制度管理與文化管理
1、制度管理占主體地位
首先,制訂教師行為規范、學生行為規范、教學質量控制制度等,通過這些強制性的紀律來規范和約束教師及其學生的行為,使得教師和學生一切的行為都顯得循規蹈矩、有章可循。然而,這樣的規范同時還會制約師生的全面發展,包括自我思考能力的培養與自由思考空間的受限。其次,在考核中通過指標的設定對教師進行管理,采取一些措施來衡量和評定教師的工作表現及其作為教師優評與獎懲的根據,比如通過學歷層次、職稱晉升、公開發表論文數量和檔次、授課時數等。通過統一采用量化處理的管理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考核體系,教師指標中的壓力增加,制度的設計迫使教師與學生受到種種約束。但是,大學管理的目的是促進教師和學生全方位的發展,實現生命的價值,剛性的制度管理是一種工具性的思維方式,具有鍛造教師和學生的潛在意義,通過這種方式鍛造出來的人在思維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過度的制度規則使得教師和學生變成了被動的接受的行為方式,師生之間的溝通少,生命發展的過程,失去許多可以更加有價值的東西。
2、文化管理方興未艾
未來大學管理的改革與發展是朝著文化管理的方向前行,但是,就當前的現狀而言,我國的文化管理還停留在理論研究這個層面上,很多的教育研究這并沒真正意義上將文化制度推廣到實際的大學管理中去。出現這種現象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主觀的,一個是客觀的。因為文化管理是通過內在的自我引導和發揮,注重心理和價值觀上的認同,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的意識,換個意義也就是說,文化管理是通過啟發人的自覺的意識然后達到自控和自律的作用。然而,現實情況是,制度管理在長期執行中,其思想已經深入到人們的意識中,形成了慣性思維和行為舉動,這種情形下,若制度管理的消除,人們在接受文化管理的深入引導的可行性受到阻礙,短期內是無法擺脫制度的約束。因此,文化管理作為一種需要堅持的長期管理思維,需要構建學校的文化作為起點,在管理中,逐步地形成文化管理的特點和優勢,需要明確的是學校文化作為一種組織文化,是需要全體師生在長期積累下,不斷凝聚而成的思想和價值觀,如果脫離了學校的文化,文化管理也只是夸夸其談。
三、大學管理中制度管理與文化管理融合
1、制度的建設:體現先進文化的導向
在構建制度與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管理體系,根據發展的水平,堅持制度管理的基礎作用,再通過文化的全面融入管理體制中,形成制度與文化融合后,大學管理的高效狀態。制度的設計是面向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需求,文化的全面發展必然帶動制度的優化,若文化的需求受到阻擾,在管理中必然導致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制度的誕生如果沒有與自身的文化特點相結合,而是將制度直接引入使用,其制度的執行效果將會嚴重低效化。因此,大學的制度的設計與構建中,需要沿襲本大學的獨特文化,借助文化的深入作用,全面導向。此外,文化管理強調了管理的主體的地位需要轉變,要求全面認識到被管理者的全面發展和相互促進的作用,制度的制定更是具有公平、公正、民主,讓教師們都參與到制度的建設中來,從而使得制度更具有合理性,讓老師和學生都能體會到制度的結果是“剛性”的,但是卻是在“柔性”的過程中形成的,最終讓大家共同認可并約束和遵守制度。
2、制度的執行:體現和諧的人文關懷
在大學學校執行的時候,制度管理表現出剛性有余,然而柔性不足,管理者掌握制度就好像掌握了權力,然而被管理者只能服從,否則就要被懲罰,因此這樣就導致了“口服心不服”、“表面遵從實際我行我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一系列非良性狀態,也直接導致了管理的有效性降低。從內部角度來分析,可以發現,管理者并沒有充分考慮被管理者的內在要求,過度的借助于制度的剛性來實現權威的管理,并沒有進行良好的柔性關懷來輔助,被管理者的內心直接抵觸管理者的剛性管理方式,導致制度的執行形同虛設,制度的執行效率低,帶來的效果不佳。據此,在積極推動制度與文化管理的作用的全面發揮,需要將被管理者作為整個管理活動的中心,摒棄管理者作為制度中的工具的思想,通過良好的關懷,形成一個具有良好溝通機制的交互式教學管理模式,在兩者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下來實現相互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