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量經濟學論文
作者:王少平 司書耀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核心,經濟學的每一個分支的發展,如宏觀經濟學、金融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教育經濟學等都需要計量經濟結論的支持,應用計量經濟模型表述理論,使用相應的計量經濟模型的結論檢驗理論和假設。因此,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與應用,就成為經濟學科的學生和從事經濟和金融研究職業研究人員必備的工具。計量經濟學難教、難學是高校經濟學教學和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其主要原因有:其一,大學計量經濟學課程,與其他經濟學課程比較,必須使用較多的數學和統計學,導致諸如模型設定、估計方法和估計量的性質與分布、假設檢驗等內容,很難理解得非常清晰與透徹;其二,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與社會經濟現象的聯系似乎不太緊密;其三,對社會經濟現象的研究,一般還需要更多的課程之外的知識,從這個意義來說,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應重在對基礎性計量經濟模型和方法的正確理解和延伸,引導和培養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學習與研究能力。對于上述的問題,國內外的計量經濟學教師,紛紛從改編計量經濟學教材和講述方式入手,使計量經濟學的學習過程與社會經濟現象及相關數據相聯系,與Monte-Carlo仿真相聯系,從而改變計量經濟學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現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研究能力。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中能力培養的關鍵
經濟學是描述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及其相互關系的社會科學。計量經濟學特別是應用計量經濟學則是揭示經濟學理論所描述的經濟現象或者經濟行為的數量關系。因此,計量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是否具有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視野對經濟現象進行觀察,能否建立合適的計量經濟模型、對模型進行正確的估計和檢驗,使檢驗和估計結論準確揭示社會經濟現象所蘊含的經濟關系,據此評價或檢驗經濟理論是否適用于解釋所觀察到的經濟現象。計量經濟學在我國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與世界上研究發展的水平相比,還有差距?,F在,計量經濟學已被確定為高等學校經濟學科各專業的核心課程,加快計量經濟學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緊迫。具體而言,為提高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計量經濟學人才培養應著重在以下方面。
1.觀察和分析實際經濟現象的能力。高等教育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計量經濟學“思維的獨創性”,在于從不同角度觀察和分析實際的社會經濟現象,其實質是基于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使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觀察和分析實際的經濟現象,提出研究的問題。比如,在觀察通貨膨脹時,應聯想到相關的經濟理論,進而質疑經濟理論能否解釋所觀察到的結果。我們以消費價格指數(CPI)變動為例分析始于變動為例2009年下半年的通貨膨脹。(見圖1)顯然,我們每個人都親身經歷和感受了這一輪通貨膨脹,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通貨膨脹,居民感覺到物價上漲,學生感覺到食堂的飯菜價格普遍上漲,等等。對于學習和研究經濟學的人來說,以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觀察通貨膨脹,首先提出這一輪通貨膨脹是否是貨幣過量發行所引起的。其次提出是這一輪通貨膨脹與之前的通貨膨脹的特征是否相同?我們將這些問題帶進課堂,在學習和講授關于通貨膨脹的內容或者相關的計量經濟模型時,適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我國的經濟現象,研究類似于上述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學生對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與研究能力。
2.基于觀察到的經濟現象提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恰當的計量經濟模型或者方法進行研究的能力。高校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是應用經濟學理論認識經濟問題的學習過程。從經濟學教科書和文獻可以看出,不同的經濟學流派和理論,對于同一種經濟現象,有著不盡相同的解釋。一方面,經濟學理論和計量經濟學方法,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實際的社會經濟現象也隨著社會經濟行為和方式的變化而呈現出千變萬化。因此,準確地解釋觀察到的經濟現象,取決于恰當地應用計量經濟模型并對模型進行估計和檢驗,使其結果不僅能夠準確解釋觀察到的經濟現象,還能夠揭示特定經濟時期的數據特征。仍以我國的通貨膨脹為例,也許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標準教科書中的貨幣需求函數,為此,我們比較CPI和廣義貨幣M2的數據。(見圖2)從圖2中可以看出,M2從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快速緊縮,但是對應的通貨膨脹卻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這一現象意味著,如果簡單地使用線性貨幣需求函數,就不可能揭示這一輪通貨膨脹的特征。而基于非線性的貨幣需求函數,有可能揭示不同時期貨幣需求與通貨膨脹的特征。因此,引導學生針對我國數據的特征,創新性地研究我國的通貨膨脹與貨幣之間的關系,不僅能培養學生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能力,也能培養學生針對我國數據的創新研究能力。
3.在研究的過程中發展計量經濟理論和方法的能力。從高等教育學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智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的學生的“智能”和創新能力,體現在能否發展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以檢驗相關經濟學理論是否適用于我國的經濟現實。如從計量經濟學的角度觀察圖1和圖2,提出下面的問題:通貨膨脹和M2的數據是平穩還是非平穩?如何檢驗非平穩?通貨膨脹和M2以及相關變量(如利率)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這一長期均衡關系是否是非線性的關系?如何檢驗和估計線性和非線性的長期均衡關系?進一步提出,我國的CPI是否存在周期?如何分解它的周期?通貨膨脹的周期與農產品價格的周期有無關系?如何抑制通貨膨脹?抑制這一輪通貨膨脹是否導致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要弄清上述問題,不能局限于教科書之中,而要正確應用相關文獻中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針對數據特征和研究的問題,擴展和創新相關的前沿方法。例如,圖1中的CPI是非線性非平穩還是線性平穩過程所生成的數據?研究這樣的問題就需要擴展現有的計量經濟學非平穩時間序列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正確理解和應用有限樣本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針對數據特征進行創新和擴展現有方法,是計量經濟學學習和研究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
二、當前計量經濟學教材和課程的教學實踐
20世紀70年代以后所發展起來的現代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應用,其重要的標志:一是數據的非平穩性和使用非平穩數據的模型、估計和檢驗方法;二是動態性及其描述動態性的模型;三是使用不同數據(面板數據、空間數據、時間數據和經典的橫截面數據)建立的模型,相應的估計和檢驗方法的區別,與之對應的教材、課程以及講授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針對我國學習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的現實,為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和研究計量經濟學的能力,我們在計量經濟學課程和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