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養成教育論文
一、身教勝于言教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領導者,教育者和組織者。班主任老師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教育著學生。模仿是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極強,可塑性大,對周圍的人和事很關注,尤其崇拜自己的班主任。所以,班主任的言行對于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習慣來說至關重要。在學生面前要嚴格要求自己,說話要文明,舉止要端莊,處事要寬容,處處起表率作用,我平時在和學生的交流中,經常有意識地使用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文明用語。發現衛生區,教室有紙片時我總是立即撿起,教室桌椅不齊時,我總是輕輕地擺放整齊,講臺不干凈時,我總是及時清理干凈。去年我校召開小學生秋季運動會,我主動從家里拿來臺布、花盆點綴會場。學生看見后主動拿來的物品超過我的幾倍……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就會學著去做。可見老師率先垂范的作用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一個人格高尚的老師,很多事情不需要過多的強迫和說教,學生自然會接受,并且是心悅誠服的。教師的人格力量和模范作用是你做好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二、定期召開主題隊會
小學生對緊張的學習生活,有時感到枯燥、乏味,從他們年齡特點來說,應該是長見識、懂道理,所以定期召開主題隊會,即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又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我教二年級的時候,召開了一次“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主題隊會。會上《劉胡蘭》的故事,深深地感染教育了學生,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從而使學生更加崇敬革命英烈,從小樹立共產主義信念,更加熱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雷鋒的故事》深深地打動每一個學生。雷鋒忘我工作,無私奉獻,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激勵著每一個學生。他們紛紛表示一定向雷鋒叔叔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少年英雄賴寧》的故事更引起了強烈反響。使學生受到了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的教育。這次隊會的召開,學生懂得了“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做英雄人物不是非得犧牲個人生命,或是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體現在平常的小事中,從一點一滴做起。這次隊會以后,全班學生轉變很大。上課時說話的人少了,愛學習的人多了,打仗罵人的少了,做好事的人多了。擔當區臟了同學們主動拿起掃帚去掃。教室內總是干干凈凈的。班級的桌子、椅子壞了同學們不聲不響地從家里拿來釘子,悄悄地修好。課外幫助敬老院擦玻璃、掃院子,給孤寡老人講故事聽。在家里幫助媽媽洗碗、拖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多開展一些有意義的主題隊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大有益處的。
三、經常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訓練
當前從整體來看,學生的道德認識是比較貧乏的,是非觀念是比較淡薄的。這就要求教育者教育學生逐步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社會主義道德標準,應該怎樣去做。在提高認識的同時給學生創設一個反復實踐道德認識的環境,學生就會產生相應的行動。我的養成教育工作是這樣做的。我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與《小學生守則》教育結合起來進行,培養學生的文明言行。為了使思想教育系列化,具體化,同時也為了便于少年兒童記憶,我向學生提出了“請你這樣做”十五條。歸納起來就是:使學生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會上做個好少年。
1、在學校做個好學生:上學校,要整潔,尊敬老師懂禮貌;課堂上,專心聽,回答問題要立正;不打人,不罵人,團結友愛理應當;課桌椅,不亂涂,公共財物要愛護;種樹木,栽花草,學校環境要愛護。
2、在家做個好孩子:自己事,自己做,家務勞動要主動;尊長輩,愛弟妹,“請您”、“謝謝”要常用;有事情,說一聲,告訴大人要出門;客人來,笑臉迎,讓坐端水要熱情;對鄰居,講文明,關心他人要真誠。
3、在社會上要做個好少年:在校外,切記牢,優良作風要發揚;去野外,走正路,愛護莊稼和樹木,果皮紙,別亂扔,隨地吐痰不衛生;看影劇,要安靜,公共場所不起哄,殘廢人,要同情,扶老攜幼學雷鋒。
四、幾點建議
幾十年的摸索與實踐,對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我提出幾點注意的地方:
1、起點要低,要從最根本的品德和行為習慣要求抓起,扎扎實實地為學生打基礎,如兒童入學第一周就要教他們坐,站,聽,寫和答的要求,教師要一邊要求一邊指導兒童做,在此基礎上,經常進行強化訓練,正確的坐姿,站姿,寫姿聽姿和答姿就養成了。
2、坡度要小,抓行為教育,就從容易做到但又往往最容易被忽視的小事抓起。教學生懂得在學校進辦公室或與教師說話要輕聲,不要妨礙其他教師辦公,在家庭如有人工作,學習,生病或睡覺時,說話要輕聲。這種小坡度的要求和訓練,即培養了小學生講文明的良好習慣,又培養了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
總之,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強化的過程,我在工作中始終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從點滴做起,堅持不懈,強化訓練,加深烙印,習慣成自然,來促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
作者:喬云華 單位:吉林省磐石市朝陽山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