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商業保險論文
作者:周曉寧 王佩
為滿足社會各界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需求,我院以部分高端人群以及外賓為服務對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更好的人性化醫療服務為紐帶,于1997年成立了中日友好醫院國際醫療部。我院特需醫療形成了由門診、急診和病房連成一體化的醫療保障服務體系,逐步打造了特需醫療服務的高端品牌。
1我院特需醫療同商業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情況我院國際醫療部是最早同商業保險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的公立醫院特需醫療部門,吸引并積累了大量持商業保險的駐京外籍人士和國內企業高層管理者等高端客戶,奠定了我院長久以來在公立醫院特需醫療服務市場中領軍者的地位。
1.1什么是商業保險所謂商業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的身體為保險標的,保證被保險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傷害時的費用或損失獲得補償的一種人身保險。它不僅在保障范圍和保障水平上更為充足,可以提供社會醫療保險以外的健康保險計劃,而且在支付形式上也更加人性化,“直付”便是一個集中的體現。只要是與我院建立直付關系的保險公司客戶持保險卡和相關身份證明,就可以享受免付費的直付就醫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簡化了就診的流程,方便了患者就醫。
1.2與保險公司建立合作關系我院國際醫療部自成立以來先后與萬欣和、人保、平安健康、中間帶、歐樂、招商信諾、方勝、國際SOS、康眾、安盛、華泰、蒙迪艾爾、威馬捷、威爾比在內的幾十家保險公司或第三方管理公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2010年共接洽商業保險公司22家,簽署合作協議13家。
1.3與保險公司加強交流與溝通我院十分重視同商業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不僅指派專人負責保險相關工作,包括:合約的洽談、審核;保險相關事務的溝通協調;保險公司及客戶的參觀;保險業務培訓等,而且今年還舉辦了同保險公司之間的聯誼活動,創造了雙方直接交流的機會。
2我院特需醫療同商業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優勢
2.1品牌優勢我院是直屬衛生部領導的國家三級甲等醫院,擁有大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和先進的醫療設備。國際醫療部門診除了設有專家門診外,還開設有普通的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骨科、泌尿外科、腦外科、胸外科、心臟外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科、中醫內科、心理科等涵蓋共計48個臨床科室,由職稱在副主任醫師以上的醫生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門診診療服務。正是依托醫院整體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醫療資源,才能更好發揮國際醫療部的“品牌”價值,畢竟醫療水平和安全是商業保險公司和客戶最為關注的。
2.2服務優勢我院是中日兩國政府合作建設的大型綜合性現代化醫院,特殊的歷史背景為我院臨床、護理人員在對外交流培訓方面提供了不少的便利條件和機會。醫院整體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豐富的外事經驗,使得國際醫療部的服務可以更好的滿足高層次的個性化醫療服務需求。
2.3價格優勢對于商業健康險公司,我院特需醫療的價格定位相比較其它私立或外資醫院來說有不小的吸引力,他們更愿意通過積極的宣傳和引導使保險客戶得到性價比更好的醫療服務。
3我院特需醫療同商業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前景
3.1新醫改政策重視發展商業健康保險2009年頒布的《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拉開了我國新一輪醫改的序幕,新醫改方案首次突破性地在政策層面對商業保險地位進行了明確,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同時改革方案將“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予以單獨強調,提出“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險產品,簡化理賠手續,方便群眾,滿足多樣化的健康需求”。新醫改政策對商業健康保險的服務形式作出了具體規定,即“鼓勵企業和個人通過參加商業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解決基本醫療保障之外的需求”。國家在政策層面上對商業保險的支持無疑對醫院和商業保險公司的進一步合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和引導作用。
3.2商業保險合作推動醫院可持續發展提供優質、穩定的客戶來源,直接帶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效益。2010我院國療全年保險直付收入約781萬,占整體收入的8.43%;2011年1~5月,保險直付客戶就診2600人次,保險直付收入約310萬,預計2015年中國健康險保費將突破1200億人民幣,健康險市場的蓬勃發展必將帶來更廣闊的客戶群市場。
3.3提升我院的知名度掌握高端客戶市場的主動性,進一步提升我院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大多數商業保險公司都有外資背景,他們會將簽約的醫療機構列在其全球醫療網絡合作伙伴的名單中供所有客戶選擇參考,這無形中提升了我院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4我院特需醫療同商業保險公司合作所面臨的挑戰
4.1公立醫療機構間的競爭越來越多的公立醫療機構看好特需醫療服務的市場而加入其中,而同商業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已成為參與市場競爭的必然趨勢和手段。
4.2民營、合資醫療機構的發展壯大針對高端客戶,特別是持有商業保險的外籍客戶,民營、合資醫療機構無論是在就診環境、語言溝通,還是特需醫療服務方面都具有更多的優勢。特別是從2011年3月1日起,隨著《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試行)》的開展,符合條件的執業醫師可在本市行政區域內2-3家醫療機構依法開展診療活動,醫生資源的共享無疑為民營、合資醫療機構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逐步縮小了醫院之間醫療技術的差距。
4.3特需規模的限制目前國家的相關政策對于公立醫院特需醫療的規模有較嚴格的限制,這對于持商業保險客戶的就診選擇無疑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和阻礙。
5我院特需醫療的發展方向
5.1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在“以病人為中心”的指導原則下,醫院應當提高醫護人員的醫療技術水平,配套完善醫療硬件設備,提升整體的醫療診療能力,為保險客戶提供更為人性化關懷的醫療和保健服務。
5.2人員培訓醫院對于從事特需醫療服務的醫護人員應在業務知識、外語能力等諸多方面進行定期的培訓,強化人員的服務意識、溝通能力,逐步提高綜合素質。
5.3市場再細分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將特需醫療更深層次的細分,與科研教學相結合,建立各類特色學科群;在服務的各個環節上力求細化,設立多層次標準,在“特色”和“創新”兩點上做文章,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力求開展多樣性、層次性和個性化的醫療服務項目,不斷推陳出新以適應特需醫療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和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