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學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巴圖
近年來,知識經濟成為中外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形態已經在我國初露端倪,鄧小平同志所倡導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知識經濟已經開始了其深刻影響中國社會經濟面貌的進程。
中國的高等教育如何迎接21世紀即將全面到來的知識經濟的挑戰?必須加大科教投入,關鍵是轉變觀念,調整政策,壓縮盲目建設、重復建設,把省下來的錢投入到科教事業中。在新形勢下,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紛紛調整科技教育發展戰略,加大科教投入。
目前發達國家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為2.9%(日本為3.1%),發展中國家平均為1%,而我國只相當于發展中國家的一半左右(1990—1997年)。目前世界各國政府財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為4.6%,發達國家為6.5%(美國為7%),發展中國家為4.1%,而我國1990年到1997年8年中分別為2.8%、2.76%、2.90%、2.77%、2.52%、2.46%、2.44%、2.49%。
與科教低投入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率長期居高不下,1992年至1996年分別為31.1%、37.7%、36.4%、33.7%、34.9%。以上一低一高的比例說明,當前我國發展科技教育的資金短缺問題,主要不在資金本身,而在于資金的分配政策。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實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梢灶A見,中國新一代知識分子在這一全新的經濟時代中,將以這一群體特有的迅捷、活力、敏銳,步向與以往知識分子有所不同的價值實現之路,可能以跳躍式的、超常規的方式在智力、知識升值中實現個人理想和社會評價的動態統一。
中國知識分子也必須面對新的挑戰和要求,應當以神圣的歷史責任感,珍視機遇,認識機遇,分析機遇,捕捉機遇,把握機遇,利用機遇,發展機遇,認真研究社會經濟形態中出現的新變化,重新審視自己的智力內容、知識結構、獲取知識的方式、對知識資源的配置和使用,主動適應知識經濟對人才的特殊需要,建立以創新意識為核心、以敏銳的社會政策判斷、良好的個人修養、創造性思維品質、開放的知識結構、現代科技經濟通用知識、堅實的人文知識基礎、群體的智力協作、現代信息傳遞手段的運用等為主要內容的智力體系,主動建立通往知識經濟“藍色通道”。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課題,高校管理者應當圍繞育人這個中心環節,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有意識地培育知識經濟時代的現代意識,將解放思想置于學校改革與發展的全過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確立以“愛才之心、求才之渴、識才之眼、舉才之賢、用才之能、護才之魂、擁才之德”為主要內容的人才觀,大力倡導“打破九堵墻”的觀念。
這“九堵墻”是教師與學生、教學與科研、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科學研究與產業開發、校園與社會、知識與經濟、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部門經濟科學與人文科學、智力要素與非智力要素,加大各方面的信息交互量,提高信息交互效率,打破封閉辦學的教育格局,以開放、昌明的、前瞻的胸懷迎接知識經濟的全面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