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低碳經濟拓展論文
本文作者:李春波 單位: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低碳經濟要求國民經濟各行各業遵循低碳化發展模式。林業作為我國宏觀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產業之一,如何借助發展低碳經濟之力突出優勢,取長補短,迅速增強產業競爭力,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方向。
1林業產業在低碳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林業是促進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的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行業多門類、多產品的復合型基礎性產業體系,通過培育、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發揮鮮明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效應。林業在低碳經濟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低碳經濟要求增強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這一實現途徑就是碳匯。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樹木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是最為理想的增匯途徑。林木、經濟林產品、花卉的種植都能產生碳匯效應。實現低碳經濟的另一條途徑就是通過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能源的使用減少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這一途徑簡稱為減排。植物種植翻土、森林火災及病蟲害引起樹木枯死腐爛、木材竹材的砍伐、經濟林產品的采集、野生動物排便、木竹等原材料的使用、機器設備的使用等環節都會產生碳排放。林業產業能夠在增匯方面大有所為,在減排方面有所作為,林業產業在低碳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
2基于低碳經濟的我國林業產業競爭力分析
低碳經濟下林業產業競爭力是指某國或某一地區的林業相對于他國或地區林業在碳匯和減排方面所體現的競爭能力。
2.1林業產業碳匯競爭力
林業產業碳匯競爭優勢顯著表現為森林碳匯總量。森林碳匯是指森林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獎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1]。根據目前測算森林碳匯量常用的森林蓄積量換算因子法測算過程分析可知,林業產業碳匯競爭力取決于森林規模和質量兩個關鍵要素。森林規模與林業競爭力存在正相關,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森林規模越大,森林固碳量越大,林業產業增匯競爭力越強。森林質量與競爭力也存在正相關。在面積一定的情況,森林質量越高,固碳效應越佳,林業競爭力越強。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4—2008年)結果顯示,我國森林覆蓋率為20.36%,比1949年的8.6%凈增11.76個百分點,森林已具一定規模。橫向來看,我國森林面積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積量列世界第六位。我國森林規模總量仍然不足,森林覆蓋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30.3%的2/3。森林資源質量也不高,造林良種使用率僅為51%,與林業發達國家的80%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除港澳臺地區外,我國現有森林的中幼齡林比重較大,面積占喬木林面積三成,但蓄積量不及森林蓄積量的一半。林業區域分布極不平衡限制了森林質量的大面積提升。我國林業產業碳匯競爭力水平不理想。
2.2林業產業減排競爭力
林業產業減排競爭力集中體現在以林產品為主打產品的加工制造業中。我國林業第二產業發展迅速,2010年全國人造板產量15360.83萬m3,產值約2663.95億元;木竹加工業產值達2330.49億元;木竹藤家具制造業產值1635.46億元;林產化工產值達328.68億元[2]。林業第二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我國林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木漿造紙、刨花板、中密度纖維板和定向刨花板的企業平均規模分別僅為世界水平的33%、13%、35%和10%[3]。林業企業技術水平較低,除少數外資企業和以進口設備為主的大型企業外,大多數仍處于國際上20世紀60—70年代水平。加工制造以初加工為主,精深加工少,如松香產品。總體而言,我國林業第二產業整體技術水平低。落后或應被淘汰的設備較多是林業產業整體競爭力有效提升的瓶頸,我國林業產業在減排上面臨較大困境。低碳經濟下林業產業減排競爭力依然較弱。
總之,低碳經濟下我國林業產業競爭力弱。究其原因,技術制約是其重要的影響因素。技術相對落后使得造林營林活動效率低下,有限的林業資金注入所帶來的經濟效果不明顯。先進制造技術的缺乏使得機器能耗無法下降,木材綜合利用率較低。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個方面,林業二三產業發展的相對遲緩使其對林業第一產業反促進作用的效果不夠理想。林業產權、稅收、信貸等相關政策改革推進緩慢,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以林農為主的林業建設者的積極性。森林火災、森林旅游服務形成碳排放的事實更多與目前林業經營管理體制有著緊密的關系。
3低碳經濟下提升林業產業競爭力的途徑
3.1促進林業產業科技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林業的實質是發達的科技型林業[4]。我國目前林業產業科技貢獻率僅為20%,遠低于全國其他行業40%的平均水平。技術先進是低碳經濟的本質要求,增強林業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就是要提高科技水平。我國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也提出2015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的發展要求。①林業科技進步的途徑。在開放經濟體系中,林業科技進步主要有技術創新、技術擴散和技術轉移三條途徑。林業技術創新要求相關企業不斷研制出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林業技術創新能夠研發出更符合低碳消費理念的林業產品,生產過程實現低碳化,促進林業產業低碳競爭綜合實力。由于創新具有高風險、高投入和高外部性的特點,需要在人財物等要素上注入激勵力。要重視林業科技人才工作,在林業科技人才培養使用上突出激勵效應,留住推動林業技術創新的關鍵要素。繼續加大林業科技資金的投入力度。在拓寬林業基金來源渠林業產業李春波:基于低碳經濟的林業產業競爭力研究道的基礎上讓基金使用領域延伸到林業科技創新。提供林業技術創新所需的物質條件,改善技術創新實驗條件,促進成果產生。
林業技術擴散是指林業技術在一國范圍內通過一定渠道發生不同領域或地域之間的移動。林業技術轉移則是指林業技術在國家之間輸入和輸出的活動過程。二者都是林業技術的傳播過程,能夠在控制林業科技進步的經濟成本的前提下短期內促進林業產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在林業技術傳播過程中,政府應當好引導員和風險控制者的角色。應健全林業技術擴散機制,獎勵為林業技術擴散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營造技術擴散的良好氛圍,做好林業技術擴散引導工作。在林業技術轉移中,對于輸出的林業技術要注意知識產權的保護,對于輸入的林業技術要注意甄別,選擇有利于我國林業發展、與我國林業實況相符的先進的林業技術。②林業科技進步的重點。應選擇與我國國情相符、較為關鍵又能夠迅速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技術作為工作重點。針對低碳經濟高碳匯和低排放的需求,要著力在碳匯計量、碳匯監測、低碳林產品研發、新能源開發技術研發、管理技術與經驗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