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戰略論文
作者:田海燕 陳志鵬 楊彥成 單位:寧夏林業技術推廣總站 青銅峽市林業局種苗場 中寧縣喊叫水鄉林業站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確定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要求建立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實施“六個百萬畝”林業建設工程,規劃建設的“大六盤生態經濟圈”和“黃河金岸”綠色長城區域循環生態經濟圈等生態建設項目對林業建設主體提出了更高更遠的要求。而作為林業建設主力軍的國有林場應當在這些工程項目,尤其是治沙防沙工作中發揮其獨當一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1寧夏建立大型國有林場的必要性
1.1沙漠治理的需要中衛沙坡頭地區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生態條件極端脆弱,屬國家特殊生態保護區,流動、半固定沙丘(地)面積占沙化土地面積的54%以上,土地沙化形勢嚴峻,治理任務相當艱巨。而沙漠的治理依靠個人和社會的分散力量顯然是不可能、不現實的。寧夏有5個大型國有林場在騰格里沙漠和毛烏素沙漠周圍建址,分別是中衛縣林場、中衛西郊林場、鹽池機械化林場、靈武大泉林場和靈武白芨灘林場,它們在沙漠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并將繼續發揮其生態治理的主力軍作用。
1.2黃河治理的需要黃河貫穿寧夏全境,流程397km。沿黃河兩岸地勢平坦,是全國最大的自流灌區之一,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瓜果,尤以水稻的優質高產久負盛名,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稱。川區分布著14個縣(市、區),土地占全區的41%,因為依托黃河水的灌溉,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是寧夏的精華地區。但近些年來,由于黃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導致黃河成為“地上懸河”和斷流。寧夏有4個大型國有林場在其周圍建址,分別是白芨灘林管局、樹新林場、平羅縣濕地保護林場和平羅縣陶樂治沙林場。它們在實施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平原綠化、黃河防護林、綠色通道等重點林業工程中發揮著種苗供應、營林生產、資源保護等多方面的作用,為黃河兩岸的生態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1.3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的需要六盤山和羅山是寧夏南部山區和中部干旱帶的水源涵養中心。六盤山有常流水60余條,東麓屬涇河水系、清水河水系,西麓屬渭河水系,分別向北、南注入黃河,羅山西麓的地表水經洪溝等溝系流入清水河,最后匯入黃河,其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母親河,更對周邊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對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不但能發揮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綠化美化環境、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等巨大的生態、社會功能,還能對周邊社區的發展起到示范、推動作用,有利于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
1.4山區生態治理和脫貧致富的需要寧夏南部山區有8個縣,地處黃土高原,地貌類型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土地面積占全區的59%,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在國家林業局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緊抓歷史機遇,積極調整發展思路,在南部山區重點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加快了以“兩杏一果”、“興果富民”等產業基地建設步伐,實現了林地面積不斷擴大、林木資源顯著增加、林業產業快速發展。通過林業的發展、生態環境的治理來調整山區的生物多樣性,帶動產業鏈的發展,為山區農民的脫貧致富啟發了思路,開辟了增收渠道。因此,退耕還林地的保護、天然林保護、封山育林等工程建設項目仍然需要國有林場為帶動。
2國有林場在生態體系建設中重要作用
2.1是生態林業建設的主力軍寧夏大面積的荒山荒地和沙漠治理是國有林場通過整合資金、集中治理來實現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大幅增加的,國營林場的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占到了全區林地總面積和蓄積量的1/3,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寧夏鹽池機械化林場20多年來,始終堅持以營造防風固沙林、改善生態環境為主要任務,在荒漠化土地上營造生態防護林2.67萬多公頃,保存面積2萬多公頃;中衛市林場和中衛西郊林場承擔著北部沙區4.3萬公頃天然次生林的封育管護和植被恢復任務,其中管護國家級生態公益林面積1.3萬公頃;羅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1999年以來,已完成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任務0.96萬公頃,其中封山育林0.89萬公頃,人工植苗666.7hm2,使羅山西麓的次生灌木林林緣下線由1910m下移至1884m;封育區東麓由1890m下移至1707m;封育區的灌草綜合蓋度由封育前不到20%增加到了40%,其中灌木蓋度也達到了15%,物種的多樣性有了一定的增加,綜合涵養水源能力得到了進一步鞏固,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強的種群結構逐漸形成,拓展了自然保護區的發展空間,使保護區森林覆蓋度增加了2個百分點;樹新林場經過幾十年來的建設,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16%提高到現在的25.6%,實現了森林植被和蓄積量共同增長。
2.2沙漠化治理成效突出,實現了“人進沙退”的目標沙漠治理一直是寧夏生態建設的一項重任。近年來,寧夏的沙漠治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國營林場功不可沒。如:白芨灘林場堅持不懈防沙治沙,累計造林2.1萬公頃,有效地阻止了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北擴;中衛林場在沙坡頭地區累計完成綜合開發治理面積1.3萬公頃,初步建立起一個喬灌草、帶片網相結合,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高效益的防風固沙體系,防沙治沙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風速5m/s及以上的風沙天氣由過去的每年300d減少到現在的122d,植物種類由過去25種增加到現在的36科215屬470種,野生脊椎動物已達到140余種,黑獾、大天鵝等12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也開始在這里棲息,還出現了斑游蛇、荒漠貓等新的動物種類。治理后的沙區絕大部分地區植被覆蓋率由過去的不足1%提高到20%~30%。
2.3引進項目治理,加強國際合作寧夏白芨灘林場面對境內多為強度沙漠化級干燥型沙丘這一沙漠治理中最難啃的骨頭,發揮林場優勢,積極爭取項目,引進資金,與日本合作實施治沙造林項目,成功創建的“沙漠化地區林、農、牧、種、養、加各類廢棄物—能源—土壤循環立體開發實驗模式”,集沙漠化土地開發、利用和研究于一體,實現了沙漠變綠洲,項目區內植被恢復率達到85.6%,風速降低12%,水分蒸發量減少26%,大氣相對濕度提高9.5%,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199%。該項目成果獲得了寧夏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