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農業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劉芙 韓越 黎莉 單位:沈陽工業大學
一、遼寧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
遼寧所轄14個市,100個縣(市、區),其中縣(市)44個。全省總人口4375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956萬人,占全省人口總數的44.71%。全省陸地面積14.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5%。耕地面積6128萬畝,人均耕地1.4畝,其中基本農田面積5448萬畝。2009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65.6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576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58元。這些充分說明“十一五”期間,遼寧經濟發展已經奠定了新的格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將接近6000美元,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大開發大開放”的態勢全面形成;沈陽經濟區“晉升”國家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并展開先行先試,相關地區的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努力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堅持科教興農戰略,增強農業科技攻關和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而且要求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任務。這說明“轉方式”不僅是工業的事、城市的事,也是農業的事、農村的事。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是指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積極實現農業經濟的“數量”增長,更要注重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并由以往的數量型擴張向質量型發展轉變。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將農業發展建立在依靠科技積極創新、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節約利用農業資源、保護改善農村環境。
二、遼寧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存在的問題
遼寧雖然是一個工業比重較大的省份,但隨著我國糧食生產重心進一步由南向北推移,遼寧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等方面所肩負的任務將越發艱巨。盡管遼寧現代農業發展具備了一些有利條件,農業經濟有了長足發展,但農業基礎仍然十分薄弱,未來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有待于“十二五”期間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當前遼寧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存在如下問題:
1.由于農產品生產效益偏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較難。在農民享受中央的惠農支農政策同時,各種農資、飼料價格卻也一路飚升,加上原油價格的上漲和工資水平的提高,使農機使用成本、農村畜力的租用價格也相應提高。農產品生產收益沒得到提高反而降低了,糧食直補和取消農業稅費等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這對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2.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經濟發展整體水平較低,競爭力不強。由于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遼西北等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緩慢,與南部、中部地區發展水平形成較大反差,縣(市)與縣(市)之間生產總值最高相差20倍以上。遼寧全省44個縣(市)中還有15個貧困縣,主要分布在遼西北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較高。不同地區間農民收入差距較大,大連、沈陽農民人均純收入比阜新、朝陽高出近兩倍。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強者恒強、弱者常弱,各自為戰,難以形成規模經濟。
3.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還不夠科學,糧食增產現代化水平還較低。在一、二、三產業中,遼寧農業與工業相比科技含量、裝備水平相對滯后,地少人多、增收緩慢、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的現狀仍然存在。在農村局部地區還是一畝地種植一個品種幾十年,品種退化嚴重,產量不高,質量不佳,效益不好。抓好糧食生產,促進糧食增產增收任務仍然艱巨。多年的實踐證明,要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的路子。通過深入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實行良種良法相配套,依靠科技挖掘增產潛力,把專家的產量變成農民的產量,把小面積實驗產量變成大面積推廣產量,真正實現糧食大面積區域平衡增產。
4.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優勢帶動作用的發揮有待加強。農村務農勞動者素質普遍不高,已成為增強農業后勁的重要制約因素,不少農村相當數量的青壯勞力從務農轉到其他行業,務農勞力科技文化素質低,年齡趨于老化,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接受新技術慢,加上家庭經營條件的局限,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亟待加強。從龍頭企業看,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仍偏弱,帶動農戶規模不夠、作用不強,與目前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平均帶動農戶7.6萬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調查中還發現,有些龍頭企業經營規模較大,但生產原料和基地建在省外,對當地農民的直接帶動作用不大。產業集群特色不鮮明,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規模化經營,沒有發揮出自身優勢,對整個產業的支持和推動力度不夠。
5.鄉鎮企業管理水平較低,需要樹立起有市場號召力的特色品牌。遼寧省城市化水平居全國第6位,而農村城鎮化水平居全國第13位。全省包括縣城在內的近600個小城鎮人口不到560萬人,僅占全省村鎮人口總數的26%,鎮均人口不足萬人。一些小城鎮缺少科學規劃,企業產業發育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對周邊農村發展帶動和輻射作用不強,特色品牌數量有限,需要樹立起有市場號召力的特色品牌。
6.環境保護和資源優化配置意識需要加強,軟硬環境建設亟待總體提升。農業生產專業化、組織化程度還不夠高,特色產業布局不夠集中,生產基地相對分散,缺少覆蓋面大的專業化生產基地。農業標準化水平較低,部分農產品質量動態不穩,市場競爭力較弱。農產品加工率為45%,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0.42:1,與發達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農業利用外資和農產品出口規模不大,外向型農業總體水平不高。
三、加快轉變遼寧省經濟增長方式的路徑建議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首先是從加強農業開始的,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應該從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開始。“增長”追求的是規模的擴張,總量在短期內的不斷增大,它更注重總量的增幅以及如何縮短實現這一增幅所耗費的時間;“增長”強調的則是質量的提升以及這種提升的可持續能力,它更加關注總量增大中所投入的成本和所付出的代價。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如何實現遼寧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既是目前學術界正在探討的理論問題,又是遼寧經濟增長中亟待回答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