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工程論文
作者:范錚 潘志彥 李雁 潘海涵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
教育部制訂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的重大改革措施,它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目的是培養造就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1-3]。現階段,我國經濟、科技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也面臨著環境污染加重,資源短缺等問題,發展科技和培育人才是社會、經濟、環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環境工程學科涉及領域眾多,內涵豐富,社會需求廣泛,因此大力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具有開拓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是環境教學工作者肩負的重要使命。我校環境實驗室在實驗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不斷改革和探索,實驗教學從驗證性實驗為主,逐步發展成理論和工程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創新性、前沿性系列實驗。通過串聯、整合相關知識點,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認識理解,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較為系統的實驗技術理論和技能。在落實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性工程應用人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教學與區域經濟實際相結合
針對浙江中小企業眾多、小而全,普遍面臨著從傳統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從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向生產高附加值產品轉變的特點,作為省部共建的工科院校必須結合地方區域經濟特點進行教學。實驗課程根據浙江區域經濟特點,選取生產、科研的一些實際問題,編制具有區域環境典型特性的污染治理工藝模型,運用計算機技術對多種工藝組合進行模擬處理。課程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質,加深鞏固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開設了“污水池硝解菌活動模擬實驗”、“污水處理模型實驗”等,這些是對浙江省中小型企業非常有用的處理技術,是從國際合作項目《農村分散型污水處理技術、設備及智能控制系統研究》變化加工而來的。實驗過程以基礎工程能力訓練為重,學生分組選用我省生產企業常用的設備,設計合理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和工藝,查找相關廢水、廢氣監測分析方法,實驗結束做數據處理分析,寫出實驗報告。現實多樣性的選擇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也能盡早發現學生自身的特點、專長。通過這些學習鞏固了所學的工藝知識,分析儀器操作規范,為將來的工程師生涯做準備。
2教學與科研互動
環境學科教師們從承擔的國家863計劃,國家、省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浙江省科技廳及企事業單位的研究項目中提煉實驗內容。在實驗教學中大量采用科研項目的要素。教師新穎、前沿的成果經適當改造,充實到本科實驗教學。帶動、提升實驗教學水平,使科研和實驗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驗室依托環境學科擁有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博士點,浙江省環境工程重中之重學科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平臺。開設的綜合實驗如“流化床降解有機廢水實驗”,即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超臨界流體中聚合物單體的熱穩定性研究》,國家支撐計劃子課題《煤焦油高效回收及固液廢物綜合利用技術——焦末綜合利用技術》。“生物接觸氧化工藝處理模擬廢水實驗”是利用《現代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與綠色能源應用綜合研究與科技示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典型行業VOCs生物凈化技術研究》變化加工而來。又如“有機廢氣處理實驗”,取自于863計劃重點課題《硫化氫和惡臭性典型廢氣凈化技術與設備》,這些實驗起點較高,貼近工程實際,使學生受益匪淺。
3復合型工程人才的培養
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不僅僅在于教學中使用了大型綜合的設備和先進的分析儀器,更重要在于知識的傳承,在于細節的把握。如環境化學、環境監測實驗中會用到酸度計測定pH值,用到分光光度計分析測量吸光度等。要測量準確就要把儀器的調零復位、檢測條件、測量范圍確定等動作都認真做到位。教師在實驗中糾正一些錯誤、不規范的動作,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正確的操作習慣。準確結果的獲得會加深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其過程能使學生切實地感受解決污染問題的挑戰性和重要性,也能體會查閱資料文獻的細致和成就感。通過實驗,自己動手將污水、廢氣處理達標,極大地增加了社會責任感。在學習設備結構性能時:實驗提供學生一套小型環保處理設備,如:加壓生物氧化處理實驗裝置、高壓靜電除塵實驗裝置等,能按照小型模擬處理車間進行工作。這個過程使學生熟悉了解環保設備,如反應槽罐、溫度表、壓力表、流量計、計量泵、離心泵等,對其中常用零部件,攪拌器、閥門、管件等進行拆裝,感性了解各設備的性能、工作原理等。在分析儀器操作時:對于小型分析儀器,如pH計、溶氧儀、電導率等,讓學生自己查閱儀器說明書,鼓勵自我學習,掌握使用方法。對大型精密儀器:如PRC、液相色譜、離子色譜等,先在儀器分析課講解練習,然后用于實驗教學。如開展的離子色譜分析“自來水中氯離子的含量”,用PRC做“除草劑阿特拉津對藻類葉綠素產生的影響”實驗。這些使學生更深地了解現代分析測試手段,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索能力。學習運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串聯大量在線監測分析儀器如:TOC在線監測、微生物顯微鏡觀察、電腦成像儀,將溶氧、pH、電導數據輸入計算機,模擬各種典型特性的污染治理工藝進行演算和訓練。通過實驗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
4卓越工程師的能力素養特征
卓越工程師離不開良好的工程素養培育,而卓越工程師應具備哪些特殊的能力、素養也是大家不斷思考的問題。通過實際教學中的觀察體會,我們把工程師素養按以下幾方面進行分解,有意識地強化培養。
4.1創新能力
江澤民同志說:“歷史和實踐證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只有勇于創新、善于創新,才能有效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新問題,才能推動改革開放和各項建設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人們經過學習和訓練會使創造力獲得有效提高,創造潛能得到有效開發。我們認為創新是有規律可循的,在學習了一定基礎知識后,學生首先通過模仿、模擬學習和實踐,再將知識技能遷移,組合搭配,產生新的東西,然后進入更高一級的發明創造狀態。日本創造學家菊池誠博士說過:“我認為搞發明有兩條路,第一條是全新的發現,第二條是把已知其原理的事實進行組合”。許多創造學研究者甚至認為,所謂創新就是將人們認為不能組合在一起的東西組合到一起[4]。因此系列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對畢業生在今后工作中取得開創性的成果極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