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播學論文
作者:孫文娟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傳播學視域下的“文化傳播”研究把社會信息的傳遞視為是文化保存、傳承、蛻變、增殖的過程。“文化”與“傳播”關系密切,有文化則必有傳播,傳播是文化得以存在的首要條件,有傳播則必有文化要素的交流互動,文化傳播是人類傳播活動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類型。在信息的傳播和交流過程中,依托的是媒介,它是信息傳播和接收的載體。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活動,一定要借助于載體,也就是要通過一定的媒介。媒介作為一種傳遞的渠道,作為一種傳播的手段,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的工具,是傳播過程完成的前提條件,任何傳播都離不開媒介,并且任何形式的傳播都要依賴一定的媒介。技術是媒介發展的前提條件,社會因素則是傳播完成的必備條件。任何傳播都離不開媒介,媒介在廣泛使用的時候,說明技術在適宜的社會條件下使得媒介得以在較大的范圍內普及。
古代的文化傳播與交通狀況是分不開的。社會歷史的發展進步,處處與交通密切相關。自先秦時期,人們就鑿崖斫壁,修筑棧道,結束了秦嶺南北老死不相往來的歷史。從秦昭襄王到我們這一代人,從修筑艱險萬分的秦嶺古棧道算起,到修筑貫通秦嶺南北的高速公路,時間跨度竟長達兩千多年。《戰國策》記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古棧道是秦入蜀的重要通道。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發揮過獨特的作用,是巴蜀文化與關中文化的傳遞帶,秦嶺古棧道對南北文化傳播作用不可小視。不與秦塞通人煙古棧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保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之一,比古羅馬大道的歷史更為悠久。有專家指出:古棧道不僅是中國唯一,也是世界唯一。由天梯云棧構連形成的古老棧道,在數千年間穿越著秦巴大山,如同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一樣穿越著中國歷史文化的重重關山,在人類的生存、爭戰、遷徙、郵傳、貿易、交融等諸多領域積淀著一份厚重、獨特又有些神秘的文化。秦嶺的高大、閉塞,沿途的驚險,難以翻越,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先人們難以逾越自然的阻隔。秦嶺造成了歷史文化的阻隔,因為自然環境、地理環境、時代背景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南北方不同的文化。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出現了秦嶺本土的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秦文化、宗族文化、山水崇拜、出世文化和神仙文化等等,這些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枝節,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秦嶺綿延千里,橫斷三秦,是阻礙關中與大西南溝通的一大屏障。兩個久負盛名的“天府”,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它們之間橫亙著秦嶺,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要翻越秦嶺這座大山是非常困難的,大詩人李白發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并說“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自然障礙把關中與漢中以及巴蜀地區隔開了。“秦雖有心,蜀雖有情,五萬年間,愛不相接”,只有到了秦惠王將要伐蜀,開通了石牛道,秦蜀之間才開始交通。”回望遠古時代,尚未出現鐵器,也未發明火藥,現代的開山技術、設備更是空中樓閣般虛幻。艱險萬狀的地理條件給溝通巴蜀秦隴等地區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懸崖絕壁,千溝萬壑,令軍旅、行人苦不堪言。秦嶺南北最窄處也一百多公里,沒有人煙,食宿無著,當時注定植被茂密,古樹參天,完全可能迷路。我們的先祖很早就在秦巴大山中尋覓、踩踏、開鑿道路,最早可以追溯至商代末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最有力的證據是蜀人參加牧野之戰,說明居住在四川盆地的蜀人在商末已走向中原。此外“一笑傾國”的美女褒姒生長在秦嶺南麓的古褒國,而周幽王的國都卻在今關中長安縣斗門鎮附近,可見險峻的秦嶺并沒有完全隔斷人類的婚姻聯系。從古到今,翻越秦嶺山路艱險,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閉塞。閉塞有兩重性:一方面,因閉塞而保護了自然環境;另一方面,卻因閉塞而影響了發展。閉塞的環境,在農耕時代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閉塞環境就轉化成新時代的劣勢。因為閉塞的地理環境制約著它的發展。關中也是如此。農耕時代,秦國的地理優勢是人們十分羨慕的。荀子曾說,秦國“國塞險,形勢便,山川林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自秦至唐,關中幾乎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是,隨著時代的前進,關中卻漸漸冷落了。
秦嶺古棧道融南北文化精髓在歷史進程中,秦漢移民、戰爭等原因,南北方開始有往來。棧道在南北方的交往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南北方的交流往來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促使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古代,邊關告急、官吏升降、王命急宣、公文下達只能依賴驛道。暢通的棧道為溝通中原與大西南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積淀了一份厚重的歷史與文化。棧道是我國古代交通史上的一種創造性建筑,一般在河岸、巖壁鑿孔架木而成,是古代山區險要地段交通的主要形式。《辭海》的解釋是“我國古代在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木、鋪板而成的一種道路。”根據現藏于漢中市博物館的漢代摩崖刻石對褒斜道沿途設施記載和近年實際考查得知,棧道五里一郵,十里一亭,三十里則置驛。這些凌空飛架的棧道蜿蜒于崇山峻嶺之間,湍湍綠波之上,時而一廊,時而一閣,時而一驛。
自先秦時期,人們就鑿崖斷壁,修筑棧道,為文化的相互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秦嶺棧道歷經滄桑,促成了南北的統一,促進了西南西北各民族的團結和發展,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紐帶作用。從成都至西安相距兩千多里,秦嶺、巴山兩大山系及其支脈橫亙其間。這種地理環境使蜀地與中原的聯系極為困難。為了謀求發展,秦蜀先民千方百計,不懼艱險,前赴后繼,在崇山峻嶺中開鑿出石路棧道,溝通了秦蜀間的聯系。古代流傳的五丁開山,石牛成道,武都擔土,山分五嶺等神話傳說,生動反映了蜀道開鑿的歷史過程。南北不同族群的人類活動生成了差異的文化,連通中西交通的棧道對于南北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成為了信息傳輸的媒介。文化通過交通充分地傳流、擴布,促進本地文化對其他素質文化的吸收,并為本地域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增添新的活力。通過對秦嶺古道在歷史時期聯通中西交通地位與作用的考察,可以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包容,更可以認識秦嶺古道為主的關中通西北交通的進步對于我們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秦嶺古棧道不僅是文化交流的產物,更是文化進一步交流的橋梁。中國歷史上周、秦、漢、唐等幾個盛世的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和文化發展都首先是以完善交通運輸系統為前提的,都對關中通西北的道路建設投入了更多的心力。飛棧連云的秦嶺古棧道,凝結著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沉積了豐富的歷史故事,保存有眾多的名勝古跡,使得歷代墨客騷人為之詠嘆不已。千里蜀道和萬里長城、大運河一樣,是一項偉大的創造,是中華民族勤勞的見證和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