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創新論文
作者:姜淼 查青林 郭玉明 呂愛平 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 江西中醫學院
科學思維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思維,是科學方法在個體思維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中醫藥學既有自然科學醫學的特性,同時也兼容人文科學的特征。中醫藥科學思維特征主要包括以人為本,強調在人的基礎上研究疾病的分類、發展、干預措施;重視人體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強調用相互關系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人的生理病理過程,用調整的途徑和方法進行預防和治療。當代生物醫學也正向著整體醫學方向發展,強調人體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系統生物醫學、生物信息學、數據挖掘技術的誕生和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當代生物醫學的創新與發展。鑒于中醫藥學的科學思維特點與當代生物醫學朝向有較高的一致性和互補性,因此利用中醫藥科學思維,結合生物醫學朝向和新技術,當能推動生物醫學的創新性發展。
1中醫藥辨證論治理論思維與疾病證候再分類
疾病證候分類是在現代醫學對疾病明確診斷的基礎上,收集所有的中醫證候信息,明確中醫證候信息之間的關聯,利用這些關聯對疾病患者進行再次的證候分類,為患者提供更為細化的診斷,為獲得更為精準的治療方案提供分類學依據。傳統中醫學利用辨證論治理論對四診收集的信息進行證候分類,也是目前中醫臨床診斷的主要模式。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針對某一特定疾病,在收集中醫四診信息的基礎上,利用數據分析技術進行證候分類。例如,我們先前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對類風濕關節炎(RA)中醫四診信息進行了分類分析,發現RA患者常出現的主要中醫癥狀可以分類為4個主要成分因子,分別反映關節局部病情以及中醫證候分類中寒證、虛證、熱證的癥狀,與中醫傳統證候分類規律基本一致,一方面說明中醫四診信息在疾病表型方面的規律性,同時也證明了RA中醫證候分類具有充分的科學基礎[1、2]。當證候分類與某一疾病結合時,證候分類的生物科學基礎研究就有可能被闡明。RA患者C-反應蛋白含量在寒證和熱證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慢性胃炎癥狀組合與黏膜免疫、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聯關系[3];利用“組”學研究平臺和系統生物學技術,發現中醫寒證和熱證RA患者的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信息的差異[4、5],均提示證候分類的生物學基礎將促進中醫證候分類的研究,同時也推動當代生物醫學的分類學研究與發展。病證結合作為中醫學和中西醫結合醫學臨床實踐的主要模式,疾病證候分類方法應該得到廣泛的科學應用。利用回歸分析、神經網絡分析、決策樹分析等方法,對比分析有效與無效病例的中醫證候信息特征,發現中醫治療方法對于類似虛證的RA患者更有效,而西藥組合療法更適合于類似寒證的RA患者,這些結果為通過中醫證候分類尋找適應癥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提供了依據[6、7]。中藥的運用與中醫證候分類密切相關,中藥藥效作用一定是在特定證候情況下才能展示。針對不同證候的6種方劑,在膠原免疫性關節炎動物身上顯示各自有作用特點的藥效機制[8]。同樣,中藥安全性評價也應該考慮到,許多藥物對健康者來說可能是有毒的、不安全的,但是對于具有特定證候的患者來說,則可能是有效的、安全的。“對證”用藥是中藥臨床應用的重要特征。因此,中藥安全性評價要考慮到證候分類的因素。中醫學利用證候分類注重將藥物運用于適合的患者,臨床試驗如果能夠找到藥物的精確適應癥,藥物的療效才能真正被反映出來[9]。藥物的臨床療效不僅依賴于隨機或重復臨床試驗取得的有效率,更重要的依賴于通過連續多次臨床試驗所獲得的更為精確的藥物使用適應癥。隨著藥物精確適應癥的明確限定,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新”藥[10]。疾病證候分類研究不僅對發展中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現代疾病醫學研究的創新也具有指導作用。根據中醫對RA后期的證候分類主要是血瘀和虛證,結合中醫血瘀與血小板數量、虛證與黏膜免疫的相關關系,我們發現RA后期的關節軟骨破壞與血清免疫球蛋白、血小板、血紅蛋白、紅細胞水平存在相關關系[11、12]。另外,不同疾病之間可能存在同一證候,即“異病同證”現象提示:不同疾病之間可能存在某一特定方面的相似性。我們從PUBMED數據庫中收集相關數據,利用文本挖掘技術,發現RA與潰瘍性結腸炎、哮喘和大便秘結之間在生物學通路方面存在一些相似性。
2中藥復方藥物組合與多成分多靶點藥理途徑分析
多成分是中藥特點,因此多靶點和多途徑的藥理作用是中藥方劑的藥效學特征。中藥方劑配伍理論是中醫藥治療學的關鍵理論。藥對是中藥復方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丹參和田七是活血化瘀的主要藥對,廣泛用于治療冠心病、關節炎、糖尿病等許多疾病出現血瘀證候的患者。應用文本挖掘方法,收集PUBMED相關中藥藥效和疾病相關文獻進行文本挖掘,我們同樣發現一些有潛在價值的該藥對的藥理作用網絡。在冠心病文本挖掘的發病相關指標潛在網絡的基礎上,與中藥丹參和田七藥理作用潛在網絡比對,我們發現眾多的該藥對的作用網絡(圖1)。根據中醫同病異治的原則,該藥對丹參和田七也可用于具有血瘀證候的RA和糖尿病的治療,同樣我們在建立RA和糖尿病發病相關指標潛在網絡的基礎上,與中藥丹參和田七藥理作用潛在網絡比對,也發現該藥對用于同時治療2種或3種疾病(RA和糖尿病,加上冠心病)的作用特征的潛在網絡(圖2、3)。
3中醫診療的個體化朝向與個案研究分析
中醫藥的醫案記載是中醫藥傳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辨證論治的中醫藥診療個體化朝向,符合醫學發展的潮流,因此個案分析方法在中醫藥研究方法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雖然隨機對照盲法臨床試驗從群體水平代替了個人經驗的總結,統計學分析方法代替了個體醫生的分析方法,使得醫學臨床結果更加可信、更易推廣;但是醫療本身的目的應該是以人為本,重點研究患病的人,而不是患者的病。從群體得出的有效率是可以推廣、可以相信的結果,是一種最佳治療方案的探索和發現。但是對于患者來說,治療的結果主要表現為有效和無效。有效率的高低只能對于群體,對個體的患者來說,群體性只有一種參考價值,因此對個體醫案進行分析更加符合患者的現實情況,更能反映醫學本身的目的。不僅如此,具體的臨床實踐本身非常復雜,有時顯示非常鮮明的個性特征:疾病的復雜性和干預方式的復雜性都是臨床個體化特征的表現。疾病的復雜性使得患者難于隨機,干預措施的復雜性使得難于重復。中醫藥的證候分類類似當代疾病診斷方法,但更加復雜,中醫藥的復方治療類似當代醫學的藥物治療,但成分也更加復雜,組合方式更加多樣(包括中西藥物的組合)。中醫藥臨床實踐的這些特征要求重視中醫藥個案分析方法,因此與現代需求接軌的中醫藥個案分析方法的研究顯示出高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