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鄉村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舒景祥 單位:黑龍江省民族事務委員會
我省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鄂倫春族是我省10個世居少數民族之一,其人口占全國鄂倫春族人口總數的二分之一。我省在鄂倫春族聚居地區建有5個鄂倫春族鄉和6個鄂倫春族村,鄂倫春族工作主要集中在上述5鄉6村。長期以來,省委、省政府很重視鄂倫春族工作,非常關心鄂倫春族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在過去的10年里召開的3次全省鄂倫春族工作會議,都不同程度的集中力量解決了一批實際問題,有效地推動了鄂倫春族工作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特別是以迎慶鄂倫春族下山定居40周年為契機,省政府統籌的迎慶建設項目(26項)的推出與建成,不僅為成功地舉行定居40周年的隆重慶典增添了光彩,而且也使鄂倫春族鄉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基本條件和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自40年大慶以來的三年多時間里,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發生了和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與此相適應,我省鄂倫春族工作也面臨著新形勢和新問題,需要我們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繼續把全省鄂倫春族工作不斷推向前進。
一、關于三年多來全省鄂倫春族工作的簡要回顧
自1993年全省鄂倫春族鄉村隆重舉行定居40周年紀念活動以后,三年多來,全省鄂倫春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鄂倫春族聚居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有了長足進步。
(一)農業生產穩定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三年多來,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農業強省的號召下,全省鄂倫春族鄉村充分依托當地自然資源條件,不斷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農業生產規模逐步擴大。據統計,到1996年底,5個鄂族鄉的農村社會總產值已達到4035萬元,比1993年增長了1倍,其中發展較快的愛輝區新生鄂倫春族鄉增幅達136%,遜克縣新鄂、新興兩個鄂族鄉農村社會總產值均已突破1000萬元。在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種植業,有了突破性發展,5個鄂族鄉現已開發、耕種土地11.3萬畝,除十八站鄉起步較晚以外,其余4鄉人均耕地已達10~25畝不等。在農業生產裝備方面,也已達到一定水平,5鄉現有大型、中型拖拉機96臺,小型拖拉機523臺,農用汽車17臺,其它農業機械258臺(件),目前在農業生產的主要環節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黑河市的3個鄂族鄉有機戶一般都在20~50%之間。在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鄂倫春族鄉村的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生產也有了新的發展,5鄉創辦企業271個,其中集體辦16個,鄉企總產值達1169萬元,年創利稅219萬元。呼嗎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建起了立鄉企業單板廠、牙簽廠,年產值達150萬元,年實現利稅20萬元。新生鄂倫春族鄉淀粉廠轉變經營機制,重新啟動后,成為鄉里的龍頭企業,帶動了6個村的馬鈴薯種植業(播種面積1100畝)和淀粉初加工作坊以及3個養豬場,每年為農民創收45萬元,鄉財政每年收入3萬元。遜克縣新鄂、新興兩個鄉的鄉村企業,為175人提供了就業機會。近年來,鄂族鄉還充分利用資源,加快發展多種經營生產,養牛、養羊、養豬、養禽業正在悄然興起,并出現了少數養禽大戶、示范戶。在民族鄉經濟的帶動下,鄂倫春族村的經濟得到同步發展,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特別是黑河市的3個鄂倫春族村,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已達到相當水平,人均耕地達到20畝以上。嘉蔭縣烏拉嘎鎮勝利鄂族村在落實耕地的同時,從事人工培育木耳,木耳段始終保持在10萬段以上。
(二)社會公益事業日趨完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可喜成果。在迎慶鄂倫春族下山定居40周年時,鄂倫春族鄉村文化、教育、廣播事業和交通、道路狀況都曾得到改善,近3年來,各民族鄉又在“普九”、學校達標方面增加投入,進一步改善了鄂倫春族鄉學校的辦學條件。如遜克縣政府為兩鄉中心校累計投資60萬元,塔河縣政府為十八站鄉中心校投資30萬元。截至目前,全省5個鄂族鄉均已安裝了有線電視、程控電話,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加之,鄉村文化館站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有效地占領了農村社會主義文化陣地。鄂倫春族鄉村與外界的信息交流明顯加強,鄂族群眾在吃、穿、住、用方面,有顯著改善。講衛生、講文明逐步成風,生活方式和消費意識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社會事業的發展,鄂倫春族鄉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可喜成果,一些鄉村和單位被評為文明單位:新鄂村被評為市級文明村,新生鄉被評為區級文明單位,白銀納鄉被評為省級文化工作先進單位,白銀納村被評為縣級文明村,十八站鄉醫院(塔河縣二院)被評為省級文明醫院、省一級甲等醫院。
(三)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社會保障條件改善。在發展經濟特別是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鄂倫春族群眾每年都可得到比較穩定的貨幣收入,加上政策上的優惠照顧(減免稅費等)也使鄂倫春族的生活更加殷實。1996年,全省鄂倫春族農民人均收入較高的黑河市3個鄂族鄉已達到2500元以上,最高的達到2944元;大興安嶺地區的2個鄂族鄉有10%的農戶人均收入也已達到2000元以上。黑河地區的鄂倫春族貧困戶(按人均850元以下)比例已降到10%以下。在大興安嶺地區,鄂倫春族村的社會保障工作力度較大,受到大興安嶺地區行署及其所轄兩縣政府、林管局、地縣民政、財政等部門的高度重視。兩鄉社會福利院開辦以來,常年收養鄂倫春族鰥寡孤獨老人、兒童20~30人不等,使這些人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實保證。塔河縣政府近3年來為十八站鄉社會福利院補助生活費15.6萬元。民政部門三年來撥出救濟款(物)23萬元,十八站鄉創辦的福利木器廠承擔了本鄉26名鄂族殘疾人的生活補助費,每人每月100元,每年支付生活補助費3.1萬元。呼瑪縣財政為生活困難的鄂倫春族群眾解決糧食、豆油、被褥、棉衣等物資折款6.3萬元,白銀納鄉政府還派出鄉長關金紅等10名干部包扶貧困戶,一包3年。
(四)鄂倫春族干部茁壯成長,在推動經濟社會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省有鄂倫春族干部212人,占鄂倫春族人口的6%,其中50%左右工作在鄂倫春族鄉機關,這些同志在貫徹黨的各項政策,帶領群眾戰勝困難、改變鄂鄉面貌過程中,表現出民族干部著眼于團結進步大局、心系群眾、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有些同志還先后被當地黨委、政府選拔到縣、鄉領導崗位。呼瑪縣最近成立了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干部領導小組。經大興安嶺地委批準,關金芳同志被任命為呼瑪縣政府副縣長(現在中央機關掛職鍛煉);塔河縣也任用了鄂倫春族干部為兼職縣長助理;遜克縣委在近3年內先后為2個鄂族鄉充實鄉級領導干部8人,將6名鄂族以工代干人員轉為國家干部。在干部培養提高方面,各有關縣區組織部、統戰部、民委,都將鄂倫春族干部列入培訓計劃,進行了全員培訓,使鄂族干部思想文化和政策理論水平、干部整體素質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