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
本文作者:萬光新 單位:金陵中學河西分校教師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優良的教育傳統和不可動搖的師生倫理規范,但隨著改革的大門逐步敞開,教育倫理也吸收著西方的民主、平等意識,這是對過去過分強調師道尊嚴的反正,體現了在“人”的觀念下的教育倫理的價值和行為的標準。然而,在民辦教育的背景下正常的教育倫理關系受到了挑戰。眾所周知,民辦學校的投資者不能不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這樣,當功利的色彩涂滿了人的眼睛的時候,不要說傳統教育倫理已經成為古董進了博物館,就連剛剛學習的西方的民主、平等的理念也常常被扭曲成畸形。在此情況下,民辦學校教師背著比公辦學校教師更多更沉重的有形無形的包袱———尤其是教育倫理的悖反———給他們在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上帶來了難以說盡的苦澀。毫不夸張地說,當今在民辦學校工作的教師承擔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其中主要因素恐怕就是民辦基礎教育為了生存而不得不追求雙重功利(學校經濟利益和教學效益)的行為,扭曲了正常的教育倫理。
一、民辦基礎教育畸形倫理關系透視
———學校與家庭的畸形關系
學校與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雖然分工不同、責任有別,但都負有教育的義務和責任。但是,現在不少家庭因為孩子上不了重點公辦學校或認為民辦校抓得緊,出于對孩子升學的極大希望,于是花大錢把孩子送到民辦學校。相當部分的家庭認為,自己花了大價錢,就應該能買到自己的希望。而民辦學校因為沒有政府的經費投入,正常運轉均要靠學生收費,其中還包括投資者相應的經濟回報,于是學生就成了民辦校的衣食父母,就成了上帝。既然是上帝,他們的話也就是“圣旨”。于是家長一個電話,學校就誠惶誠恐,生怕家長把孩子轉走;教師的一切行為就要圍住學生轉。這時候什么以人為本、什么尊重教師、什么促進教師的發展、什么允許教師有創造性的勞動等等,統統免談。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與家庭之間正常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倫理關系必然畸形化。而其中部分家長完全把握了學校的心理,學校因此只好委曲求全。試想,在這樣的畸形倫理關系下的學校如何本著百年樹人的理念去實施教育教學,教師又以怎樣的心態去教育學生和進行教學工作?
———學校與教師的畸形關系
既然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崇高的神圣的倫理關系攙入了比較多的物質的交易成分,那么學校也就成了為“上帝”服務的機構。學校也必然不太可能以促進教師的發展為目標,不太可能給教師充足的人文空氣。學校需要的是能讓學生滿意的教師。因此,招聘到民辦學校工作的教師必須首先要轉換角色。因為民辦校的“理念”不同于公辦校,尤其是教育倫理與公辦校有比較大的差別,如果教師做不到這一點,他就難以受到學生的歡迎,也就很有被解職的危險。在此情況下,不少教師缺乏自信心理;缺乏崇高感、光榮感;他們無法把教育當成創造、當成藝術,他們不得不抱著打工的心態,只要不出問題,暫時做穩老師就是一種幸運。一個教學二十多年、市級骨干教師、受到學生和社會廣泛好評、著述頗豐并在原市有較大影響的資深教師到了一所民辦校,居然學生的滿意率只有百分之二點七,這不禁讓人發問:到底是什么變了?至于學校對教師的考核更是形形色色,“妙招”迭出。先看出勤考核:教師病假要扣工資,而且扣得很重,如果生了大病,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和休息,就很可能失去工作;病假如是,就更別談事假了;有的學校教師工作時間從早上6點學生起床到晚上10點學生休息,教師如果不按照這個作息制度上班,就要被扣工資。再說教學實績的考核:有的學校以學生成績的高低為主要依據考核教師;有的學校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作為考核教師的重要依據,也不問學生為什么滿意和不滿意;有的學校還有保失率的考核。可以說所有這些考核的本質只有一個,那就是就“利益”。我不知道在這樣的教育倫理關系中,在這樣的學校教育倫理實踐中,教師又如何能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去教育教學?如何去創造性地藝術性地教育教學?
———學生與教師的畸形關系
不可否認,同等檔次上民辦校的學生比上公辦校的學生整體素質要差,時常有那么一部分學生對教師不夠尊敬,其語言行為超出了教師心理承受的能力。也許有人要說,什么時候都有不尊敬教師的學生,公辦學校也有。此話確實不錯,但是只要我們更現實一點就不難看出:這種現象出現的頻率要遠遠高過公辦學校,其程度也要重于公辦校。更為關鍵的是學校家庭對這種現象的態度和做法:如果在公辦學校,學校的態度可以強硬,該教育的教育,實在教育不了的可以勒令其退學,家長也不好說什么;但在民辦校則不然,有的學習習慣差成績差的學生,他不說自己沒好好學,回家為了應付家長,就說教師講的不好,家長自然著急,一個電話打到學校質問;有的學生行為習慣差,教師出于職業道德和習慣總是要管的,有時候也許管得急了點,那好了,學生立馬投訴到學校。面對這些情況,有的學校的做法是不分青紅皂白把責任全推到教師頭上。對此情況,教師往往是忍氣吞聲,因為說出來還是自己的責任,只能說明自己無能,因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
———教師多重的心理負擔
從上面的情況看,民辦校的教師的心理無疑承受著非常人能夠承受的負擔:一是學校由于生存壓力而不得不把負擔轉嫁到教師頭上。二是由于學生道德倫理素質的差異,使得教學過程實施的困難及部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畸形的倫理關系給教育帶來的困難和面對這些困難而無可奈何的心理負擔。三是家長期望值過高和家長對子女的溺愛也極大地制約著教師按照教育規律實施教育教學,而另一方面又要保證升學,教師往往是出力而無功。四是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民辦學校教師與公辦學校教師有著很大的區別,尤其是養老保險,以一個工作25年到30年的教師來說,民辦校教師的退休金(應該說是養老保險金)只有公辦校教師退休金的三分之一,他們自然在心理上極不平衡。所有這些,統統形成了一種無法解脫的心理包袱,沉重地壓在民辦校教師的心上。
二、解決畸形倫理關系的對策
想一下子從根本上解決這種畸形的倫理關系,減輕民辦校教師心理上的負擔,自然是不容易。它需要全社會的真情關注和理解,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后盾,需要整個民族優秀文化基因強有力的遺傳。眼前至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