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財政發展論文
作者:孫景玉 單位:甘肅酒泉市財政局
一、酒泉市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現狀
酒泉市地處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中端,境內南北祁連、北山兩條全球性的規模成礦帶貫穿其中,全區有較大規模礦帶5條,礦點572處,礦種48個。金屬和非金屬礦藏主要有鐵、錳、鉻、金、煤、石棉等,一些礦種儲量居全國、全省前列。據有關部門測算,各種礦產資源潛在價值965億元。80年代以來,礦產資源開發如火如荼,全市已開發利用31個礦種,形成了有色、黑色、煤炭、化工、建材五大工業部門,各類礦山企業600多家。礦山企業年采礦量450萬噸,礦業年產值達4.5億元,占到全市工業總產量的36%,上交利稅占到全區財政總收入的32%,成為市縣經濟和財政的主要支柱。但是,隨著市縣經濟建設的發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各種問題日益暴露出來,形勢十分嚴峻。
(一)礦產資源保護意識淡薄。從80年代初至今,礦產資源開采盲目無度。省上和市縣沒有形成地方性管理法規,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個人一哄而上,亂采濫挖、采富棄貧現象大量發生。企業只講經濟效益,不講資源社會效益,造成礦產資源的大量損失浪費。舊有體制形成的礦產資源管理條塊分割,缺乏同一開發利用規劃,加劇了資源整體和綜合利用矛盾,國有權益難以得到切實保護。
(二)管理混亂。全市近644個礦產企業單位和個人,采礦沒有科學規范和相應的制約措施。64%的礦山企業生產設備陳舊,技術落后,采礦方法、選礦工藝、“三率”指標均達不到國家規定和要求。相當部分中小礦山企業達不到安全生產技術條件。80%的礦井事故隱患多。多年來,地勘部門與地方政府協作力度不足,近萬份詳查資料和深部勘探成果受資金、地勘商品化轉讓體制等因素影響,造成探采分家,開采缺乏依據和基礎論證,短期行為和決策失誤嚴重??陀^上形成科技工作與礦業結合不緊密,缺少激勵機制。勘探開發科研投入普遍不足,資源項目和企業技術含量較低。
(三)礦產資源利用程度差?,F有礦產探明儲量中,礦量成分好,易選得礦產少,難選、難利用得多,造成大量的采礦遺漏,棄貧不能綜合利用,礦產利用程度差。如金廟溝、紫山子煤礦,塔爾溝鎢礦,阿克塞石棉礦等,儲量均居全國前列,但地質條件、水文條件和開采條件很差,加上市縣達不到相應的技術和建設投入要求,礦產資源被零星分割,不能規模開采。相當規模礦產受區域自然條件限制,保證程度低。如鉛、鋅、錳、黃金等,大部分可利用儲量只有設計規模的5一10年,伴生礦產綜合開發、綜合利用不夠。諸此種種,礦業開發顯示不出區位優勢,礦產資源優勢難以形成經濟優勢。
二、礦產資源問題對財政經濟的影響
在酒泉市,由于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礦產資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相當大程度上制約了市縣企業的發展,影響了市縣財政收入增長,由此而帶來的經濟損失是很大的。據相關部門統計,全市僅資源損失和開發利用程度低,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達2.36億元,相當于年度財政總收入的205%。而全市7個縣(市)中,有5個縣(市)的礦產資源開發收入占到財政總收入的65%以上。
(一)礦產資源破壞性開采造成的經濟損失。僅以貴金屬資源為例,酒泉市是全省黃金大市,據銀行部門統計,由于過渡濫采亂開,黃金資源儲量近年發生了結構性的危機。從80年代初以來的20多年間,區內探明的黃金儲量和礦點開采了近30%和70%。2005年全市礦山企業和個人生產黃金保有量3.25噸,而同期交售國庫的黃金只有2.01噸,流失近30%。而同時,區內敦煌、瓜州、肅北三個產金大縣的骨干生產企業,生產儲量卻以每年20—30%的幅度遞減,輝銅山、花牛山、南金山等國有骨干礦山由于外圍探采和缺少延深勘探資料,資源頻于枯竭。僅以同期上交縣(市)財政的資源稅、礦產資源管理費和其他收入計,每年直接減少收入近3200萬元。礦產資源儲量的減少和盲目開采,使許多礦山企業陷入了資源危機和經濟危機,效益大幅度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縣(市)的財源基礎。
(二)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近年來,因暴雨、山洪、地震等自然災害,使許多礦山企業停產、減產、恢復維修,人員傷亡,造成大量直接和潛在經濟損失。如金廟溝煤礦連續3年發生4次特大傷亡事故,停產整頓時間超過1年,北山煤礦瓦斯爆炸,造成人員傷亡,設備停產維修,白山堂銅礦雨陷坑塌造成礦山無法開采,設備毀損等,給縣(市)經濟建設和工業生產帶來很大影響。初步統計,每年直接經濟損失達3000多萬元。此外,每年還有沙塵暴、冰雪、泥土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損失上千萬元。
(三)管理不善造成的財力損失。粗略預測,按低于國家規定的“三率標準”計算的資源損失,尾礦和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的損失,設備陳舊、技術落后造成的能耗損失、技術改造、治理“三廢”的經濟投入,以及礦山安全事故賠償等,保守估算每年也在1.2億元以上。
三、礦產資源飽和和科學利用是各級財政的重要職責之一
黨的十五大會議上,國家把能源、原輔材料等基礎產業提高到跨世紀經濟發展的戰略地位,并把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瞄準點放在礦產資源開發方面。去年省上、市上已將礦產資源作為實現跨世紀戰略目標的三大優勢依托資源,列入了2006年“十一五”發展規劃,制定了相關措施和辦法,以期加大資源開發利用力度,促進市縣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這對酒泉市礦業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良好的機遇。財政部門要積極配合,充分運行財稅政策,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保護礦產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保護地縣基礎財源。
(一)加大礦產資源稅費征管力度。礦產資源屬國家權益,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資源,國家依據《礦產資源法》征收資源稅,目的在于保護資源,促進資源節約,反對資源浪費,促進資源的再生和利用,彌補礦產資源的耗竭和開發替代資源。加大資源稅費征管力度,一方面可增加國家財政有效財力,促進地勘成果商品化和地勘市場的規范化;另一方面可限制資源開采高能耗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區域結構優化。現階段,市縣礦業發展要注重三個方面,一是對能耗高、污染大、耕地和可開發利用荒地占用較多的產業和企業課以重稅,應用倒逼機制,促其節能降耗,減少和限期處理污染,科學合理布局開采;二是對部分重點礦山和資源制定同一開發規劃,強化政府對礦產資源的合理有效培植,實現礦產資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優化;三是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在一些資源利用領域中限制鄉鎮和個體進入,依法管理,形成相應的開發規模和利用優勢,減少資源的有形和無形流失。與此同時,依法全面足額征收資源稅,用經濟手段促進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國家權益不受侵害。此外,要結合當前推進的“費改稅”工作,清理各種礦山企業和資源的收費項目,對屬于國家和地縣財政收入的部分,依照國家規定,堅決予以征收,形成固定的稅收。加強礦產資源管理費,草原補償費、耕地占用費等各種地方性收費的管理,切實把保護礦產資源開采和支持地縣財源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