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
本文作者:曹如軍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系
一、理論分析
地方高師院校是對辦在地級市或中心城市的師范學院和師范專科學校的統稱。與部屬或省屬師范大學相比,地方高師院校具有“與生俱來”的區域性特征,其基本生存方式就是以知識和人才資源為依托,直接為特定區域的基礎教育服務。正是這種為特定區域的基礎教育服務的職能,把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基礎教育緊密聯系到一起。因為地方高師院校服務質量的好壞,既深刻制約著地方基礎教育的發展水平,同時也昭示著自身辦學水平的高低,影響到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地方基礎教育作為地方高師院校的服務對象,以適當的方式去促進地方高師院校改進辦學水平,事實上也是在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由此可見,在理論上,地方高師院校和地方教育之間理應建立起緊密的互動關系。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教育并不是一種孤立的社會活動,教育發展的內外部規律早已向我們揭示了內、外部環境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基礎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也是深受政治、經濟體制以及教育自身發展變化的制約。這就意味著,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高師院校與地方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在性質、程度和范圍上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以此為據,我們把建國以后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基礎教育的互動關系粗略劃分為傳統時期和轉型時期兩個階段。
(一)傳統時期互動關系的特點。從建國后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為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基礎教育互動關系的傳統時期。這一時期,在計劃經濟體制和集權式教育管理體制的主導之下,雙方的互動關系呈現出單一性和間接性的特點。
(二)轉型時期互動關系的演進。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教育內、外環境的急劇變化,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基礎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進入轉型時期。在現階段,教育內、外環境的變化,已對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基礎教育的傳統互動關系提出了轉型要求,要求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基礎教育之間建立起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雙向建構關系。
二、現狀調查
雖然教育內、外環境的變化,為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基礎教育互動關系的轉型創設了有利條件,然而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基礎教育之間要真正確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雙向建構關系,還須經歷一個漸進的轉型和發展階段,期間必然會遭遇到種種非預期性的矛盾和困難。因此,為揭示在當前的轉型過程中,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基礎教育互動關系的表現形式和存在問題,本課題組以某師范學院開辦有師范類專業的系科,及從該師范學院所在的行政區域抽出的8所中小學校為調研對象,著重通過訪談的方式,對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基礎教育互動關系的現狀做了較深入的探尋、分析和總結。具體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一)互動意識清晰化。無論是在高師院校還是在中小學校,當問及對方參與行為的重要性時,受訪者幾乎都持肯定態度。在中小學校的領導和教師看來,高師院校的參與行為肯定有益于本校的發展,有了高師院校的理論指導,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可以避免重復以往那種“摸著石頭過河”的經驗型模式,可以少走彎路。而在高師院校各系科的領導和教師看來,中小學校的參與行為能促進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從而有利于培養出符合基礎教育實踐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二)互動方式多樣化。通過調研,我們深刻認識到,高師院校與中小學校之間的互動,在方式上業已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向。首先,從高師院校這一主體來看,高師院校對中小學校的參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師資培養依舊是高師院校影響中小學發展的最重要主題,但參與方式除了傳統的職前教育外,函授、講座、報告、短期培訓、專題培訓、校本培訓等形式多樣的職后教育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二,參與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引導中小學校依據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進行課程、教學、評價的創新。第三,參與中小學校主持的教育科研項目,指導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活動,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其次,從中小學這一主體來看,中小學校對高師院校的參與主要也有三個方面的表現:第一,主動成為高師院校的教學實習基地,協助該師范學院組織教育實習活動。第二,參與地方高師院校的教學環節,提升師范生的教育教學技能。第三,指導師范生就業。一些中小學校的管理者定期應邀到該師范學院,通過舉辦講座、召開討論會等方式,向師范畢業生傳授應聘的技能技巧。
(三)互動主體不平衡。高師院校是一個由多學科、多專業建構而成的系統,其內部設有師范類專業的系部均可被視為互動主體。在此,我們所說的互動主體不平衡,首先是指該師范學院的不同系科與中小學校的互動,在頻率和程度上存在差異,其中一些系科與中小學校的互動就遠甚于其他系科;其次,不同類型的中小學校與高師院校的互動,在頻率和程度上也存在差異,在本課題組所調查的8所中小學校中,農村地區的學校與高師院校的合作遠不如城市地區的頻繁,而城市地區的重點中小學校與高師院校的互動又要多于普通中小學校。
(四)互動成效待提高。互動成效的高低,是檢驗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基礎教育合作成敗的關鍵性指標,當前,地方高師院校與地方基礎教育互動的成效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互動缺乏明確的規劃。合理的規劃可以通過明確活動目標和活動流程,使組織成員的力量凝聚成一股朝著同一目標方向的合力,以減少重復的、浪費性的活動,提高效率。然而,從調查結果看,受訪的大多數系科和中小學校都缺乏明確的互動規劃,既沒有一個清晰的互動時間安排表,也沒有對具體活動做出程序性規定。在現實的互動活動中,對方即興式的、應急式的參與反而占有很大的比例。
2、互動缺乏應有的深度。在互動過程中,雙方成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主義心態,形式主義的做法較為嚴重。許多互動活動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真正能夠沉下去的組織成員并不多見。
3、互動雙方對互動的實際成果并不滿意。從調研情況看,對互動實際成果感到不滿意,是互動雙方較普遍的情緒反應。其中,又以中小學教師對地方高師院校舉辦的函授教育和新課程培訓為典型。在中小學教師看來,高師院校的函授教育始終沒有擺脫傳統的理論主導模式,缺乏應有的實踐價值;新課程培訓也是如此,中小學教師普遍感覺能用之于教學實踐的東西不多,通常采用的專家講座再加幾節示范課的做法,被教師們戲稱為“考古式培訓”。
三、問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