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藝術理論
十幾年前,柳青為話劇《等待戈多》創作的戲劇造型成為舞臺美術意象性設計的經典之作,其中白色的空間、黑色的鋼琴以及吊扇下面倒掛的樹像夢境般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而今,他用明代畫家王紱的“似與不似之間”這一經典藝術理論來詮釋他在影片《趙氏孤兒》中的設計理念。如同中國傳統的寫意畫一樣,他的創作和思想真誠揮灑、自由開放、深刻獨到,極富人格化的精神氣質。在和這位青年藝術家的談話中,能真切感受到他身上具有的一種縱橫藝術多領域的大家風范,一種具有深厚哲學底蘊的學者氣派,一種善于用智慧催化銀幕造型創作的勇氣,一種向經典文化母體尋找創新力量的沖動。
起初對于影片《趙氏孤兒》造型設計的定位,柳青的兩個基本的想法是:首先場景造型應弱化和退后,甚至到無彩的感覺,以凸顯人物造型。他也曾嘗試把所有人物造型的色彩消退,用彩色膠片去拍黑白電影的效果,讓所有造型、燈光用色都仿照單色,人為地用彩色膠片塑造一部一種無色彩感的“黑白片”,讓個別色彩跳出來,如紅色,跳躍的紅色可以把影片的暴力主題強化出來。二是想用新的視角重新演繹。
柳青最反感的是現代電影老生常談地去講一個所謂經典的故事,他認為影片是給當代人看的,當代人的審美觀已經有巨大改變,故事本身就已經略顯陳舊沉重,更應該用今天的視角去重新演繹,做藝術尤其是做電影應該時刻站在時代前沿去反觀和理解,因為現代電影是為今天和明天服務的,如果不啟用當今的方式來處理和思考創作就沒有任何意義。
柳青認為藝術的最高境界在于“似與不似之間”。影片《梅蘭芳》的創作重點在于如何處理故事本身和當下的關系,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以改變方式而并非改變內容達到藝術的突破。他說,電影就應該是電影,不能看著像是電視劇或者MV,而且現代的電影,必須具有時代感,尤其是這種歷史題材,革新的態度常常主要體現在技術部門。同時,當代電影是主觀的藝術,應該多些“制造”,有些作品在刻意追求無限貼近歷史和生活的原型,但是人們真正需要的只是那時期的時代靈魂和味道,而不是膚淺地再現和模仿。好的藝術是具有主觀性和唯一性的,這才是柳青的創作概念。
“似”
從藝術工程學來講,藝術理念和造型來源很重要,因此每次做這種大題材,柳青都會做很多準備工作。拍攝《梅蘭芳》之前,他去過北京的很多像八大胡同等歷史遺跡考察和體驗,感覺到那里的地方氣質依然沒變,保留著許多當年的味道,回來以后他把體驗寫下來,每個景點用小5號字寫三行,最后竟然用A4紙打印出了十幾頁。同樣,2008年《趙氏孤兒》拍攝之前他也用了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去了那個時期的一些古跡。他先去了湖北,真切地感受到了曾侯乙墓中真實文物的“能量”;之后去了河南,如安陽的殷墟以及焦作、開封和三門峽,在虢國墓中他看到了“中華第一劍”,在“太子七駕”中他看到了戰車;又到陜西重走了秦兵馬俑,在山西看了法門寺,體驗了西周宮殿的遺址,還去了寶雞的青銅器博物館、太原的趙青墓,隨后到了那時晉國真正的都城侯馬,觀摩侯馬的城市中古代規劃格局的影子。之后柳青還步行去了交通不便的牛村,登上當時晉國的宮殿遺址——當地人叫它“土臺”。他說,只有親身體驗經過考證的真跡才能切實感受到其中的“能量”。再后來他去的是曲沃,在當地居民幫助下參觀了所見過最完整的車馬坑,其中戰車種類繁多:藤條的、木頭的,生活車、戰車、銅甲車及彩繪車,都是秦以前的用具。柳青最后去了山東和河北,一覽齊魯和燕趙的風情,尋找相關故事傳說里蒼巖山中的趙孤山和山西陽泉的藏山,再加上北京房山董村的西周遺址,這些都給他的創作靈感來源提供了直接依據。柳青經常被古人的智慧和情商所感動。他由外圍到中心體驗完古跡后,建立起一個扎實的根基,由此獲得“能量”。查閱資料的工作最重要是看一手史料,避免以訛傳訛,有些東西親眼看過了才能真切地理解,也許在設計中不會直接使用,但需要吸收精髓。比如青銅器,地域不一樣,合成的成分比例也不一樣,晉國的青銅器金的成分多一些,而吳國的青銅器鉛的成分多一些,這些小細節我們都會在體驗中察覺到。對學術應該持嚴謹態度,對歷史和傳統最起碼要理解和尊重,而傳統必然有它強大的基礎后盾。
然而,柳青認為,今天拍攝的歷史片沒必要完全按考古角度來看,需要參考的歷史痕跡只是一個大概,在這部影片的具體運用上,漢之前的造型和風格都可以參照,而其后的時代審美變化過于明顯,中國人氣質感覺以漢為界限,之前是蒼勁的,自唐朝開始風格趨向妖嬈。中國歷史文化如汪洋大海浩瀚無邊,柳青恐怕設計師一旦沉迷其中就不好抽身出來,所以還需要掙脫歷史的一些束縛,保持一種別樣的主觀創作心態——最重要的是要領悟理解其中的精髓作為創作的依據,因為電影美術師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考古學家。
歷史素材雖然看似零散,但它有一個統一的感受,在創作中他追求的細節逼近真實,但整體結構卻并非真實而是精心設計,是用一種現代的方式去解構歷史。壩上的場景拍攝于圍場外面的塞罕壩林場,視覺上的前景和層次建立起一種有速率和動感的環境效果,目的是能讓人感覺透徹明朗。
柳青說《梅蘭芳》的場景就不夠透氣,全是文戲而沒什么外景容易讓人產生視覺疲勞和心理疲憊,他認為電影終究是種視覺大餐,創作者需要考慮到觀眾的視覺和心理感受。
“不似”
當初游覽古跡的時候并沒有劇本,柳青需要的只是個總體印象以及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便于跟導演溝通和商討影片的藝術風格問題。藝術一定要凌駕于現實之上,這是他最根本的理念。最后他要把觀摩到的東西全部隱退,只留下一種意象的感覺,即歷史沉淀出的一種古人的古氣和古味。柳青認為,講述歷史故事絕對要立足今天,幾乎沒有人能具體地站在那個最初古老的地方,所以藝術一切都有可能,它擁有多種形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