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文化論文
作者:王愛芳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從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每一次社會變革,都源于文化的轉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康持續的發展,不僅表明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體制適合我國國情,同時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也能夠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并推動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健康發展。但不可否認,在文化融合、聯結的過程中,這種新型的市場經濟文化必然會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因此,分析市場經濟文化的精神,推動我國道德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就顯得尤為必要。
1市場經濟文化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觀念的沖擊
市場經濟文化是指人們在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現象下,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取向和活動方式。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來,市場經濟文化開始日益影響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并影響著我國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目標和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個人價值觀的盛行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理論,是基于“人是理性的”這一基本假設的研究,作為一種經濟制度,充分肯定和鼓勵個人對利益的合法追逐。在此理論支撐和體制引導下,人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潛能,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通過能力競爭獲得經濟地位開始成為人們個人價值追逐的新舞臺,并且其地位日益牢固。這種文化價值觀念與我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文化形態(自給自足、安于現狀等)、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文化形態(平均主義)不相一致的。這種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個人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正如亞當•斯密所說,在實現個人利益的同時,被一只無形的手牽著實現了社會的利益。但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對經濟利益的過渡追求,導致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的盛行,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人際關系的冷漠,個人對新產品、新關系、新環境的迷失,也使傳統道德文化觀念下的許多“不合理、不光彩、不正當”的行為,變成了天經地義,社會道德水平疏離和滑坡。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于市場經濟文化沖擊了傳統中舊的陳腐的道德觀念;另一方面也侵蝕了主流價值觀念。因為任何經濟行為除了法律約束之外,總還伴隨著道德觀念的制約,而且人們總會對經濟行為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和道德成本進行對比分析,當人們都處于高道德成本狀態下,而有道德人低經濟收益,無道德人高經濟收益時,社會就會趨向無道德狀態,社會問題也會曾出不窮,并會影響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1.2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個人本位”觀的沖擊市場經濟承認個體經濟,提倡通過個人努力獲得經濟收益,鼓勵個人公平競爭。這種富于個人本位的文化精神,打破了對非經濟關系的依附,體現了人的獨立和自由,提倡個人通過創造實現自我價值,有利于引領個體形成獨立的道德人格。對個人的全面發展甚至中國人道德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不可否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受到了英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很大影響,尤其是英美國家極端的“個人至上”觀念的影響。中國儒家文化長期孕育出來是一種很濃厚的“集體主義”文化觀念“,先天下之憂而憂”,強調每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暫且不論那種文化觀念更加優越,在兩種觀念融合的過程中,如不加強道德教育引導,我國的社會道德文化觀念就會呈現混亂的局面,甚至顛覆我國的正統文化觀念。
1.3開放精神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引導現代市場經濟是典型的開放型經濟,市場經濟文化的精髓就在于開放精神。有學者曾認為“,重商、逐利”不是市場經濟的本質“,強買強賣”式的商品交易也不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能夠存活和發展的精髓在于公平交易和持續的創新動力。而這些需要整個世界、社會甚至個人都要有開放精神。市場經濟這種固有的開放性原則,要求我們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必須拋棄傳統的封閉狹隘的文化觀念,開闊視野,樹立開放意識和文化觀念。樹立開放觀念,從市場經濟角度看,首先要有開闊的意識,要在廣闊的市場內建立良好的關系網絡,其次要在市場內建立完全自由的流通機制。在自由、公平的大市場內,通過持續的創新去競爭、去生存、發展。
2市場經濟文化下道德教育的發展
在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必須加強文化建設,實現經濟、文化的一體化發展。加強文化建設,重在學校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能脫離市場經濟的根基,也不能完全迎合市場經濟的需要,應高于現實,應指向未來,引領道德主體的精神追求。
2.1堅持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培養道德主體的超越品格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通過自身努力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精神迷失的現象,既重視功利,又希望提升情感和精神價值,這種人的兩面屬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我們必須警惕由于財富的持續積累而造成的人格萎縮和單面人的出現,預防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個體精神與價值缺失現象在我國的出現,主動引領個體在追尋利益的同時,追求人文情懷。“一個健全的社會必須自覺開辟一塊金錢失效的領域,以便消解金錢尺度的獨斷地位,為道德的存在和進步留下地盤。”這就需要首先堅持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即道德教育作為一種塑造精神的領域,不能被動地適應經濟文化的蔓延,而應具有一種超越品格,站在高于當前經濟形式的角度,全面審視道德主體的完整發展。其次,要培養道德主體的超越品格,即重視對人自身和人的生活的價值屬性的教育。
2.2辨證統一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我國傳統的社會本位觀念教育下,個體往往具有較強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奉獻精神,這對個體人格的發展、權益的維護往往會起到壓制作用,弱化個體的積極進取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而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個人本位觀,則恰恰相反,容易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道德教育,對兩種文化觀念應揚長避短,采取辨證態度,兼顧二者的平衡發展。在馬克思哲學觀中,個人和社會是辨證統一的,在這個統一體中,社會是個人存在的根本,社會規定著人的本質,即“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社會的存在并不是由于人的個體規定性,而在于其自身的社會規定性。而社會又是由個體組成的,當這種社會規定性約束個體的發展時,社會也就止步不前。因此,真正的社會是由完全獨立的、富有個性的人組成的聯合體。從這個角度看,個人和社會并不矛盾,關鍵在于如何統一自我價值和集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