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交通管理論文
本文作者:高婷婷 鄧旭 劉燁 單位:吉林大學交通學院
我國交通管理信息化現狀
交通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公路的快速發展,給人們出行等提供了方便。但隨著我國人口增加與經濟的騰飛,車輛保有率和道路交通量急劇增長,已遠遠超過道路的增長,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加劇,部分地區出現了嚴重的交通阻塞。這就要求建設更多的道路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但由于資金、土地資源等諸多條件的限制,公路建設速度遠遠落后于車輛增長速度。許多研究發現我國現有路網的利用率不高,因此需加強對現有道路的管理,必要的手段之一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利用現有資源,挖掘路網潛力。交通管理是對參與交通的人、車、路、環境四者的統一管理,即相關部門運用各種手段,對交通流進行合理的限制和科學的組織疏導,以處理好人、車、路、環境之間在運動中產生的矛盾,保障交通安全、有序的運行。交通管理信息化則指建設交通管理綜合信息系統,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交通管理的各方面,為交通參與者中的人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務,全面提升交通的管理水平與服務水平。我國約于30年前著手公路管理信息化工作,迄今為止已對建立全國公路數據庫的可行性進行了調研,自行研發了路面管理系統、橋梁管理系統等并推廣應用,為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基礎。目前,全國初步實現了公路基礎數據資源的計算機管理,并實現了公路屬性數據與GIS的交互查詢,建立了不同比例的電子地圖,為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支持平臺。
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有效解決我國交通供需不平衡的途徑是增加供應或減少需求,即使道路通行能力適應交通量的需求。增加供應的方法是道路建設,提高交通網絡容量。但道路建設投資大,占用土地面積大,建設周期長,且當路網基本完善后,新建道路能產生的效益很低,在有限的資金和土地資源條件下這種方法現已經陷入瓶頸狀態。減少需求的方法之一是控制交通需求,即通過限制或禁止某些交通方式的出行,減少出行量,以緩解交通壓力;之二是道路交通系統信息化管理,通過一系列的基于信息化管理的交通組織控制交通流量,使交通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都趨于均勻,有效地避開交通擁堵時刻及阻塞地段,提高網絡運輸效率。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與建設道路和控制交通需求相比,運用信息化的管理技術充分發揮現有路網的潛在功能,全面提高路網效率,緩解道路交通緊張局面,更具有可行性。通過向用戶提供交通信息,實現有效的交通誘導,就可以降低交通成本,尤其是發生突發性交通擁擠的情況下,實行信息化的交通管理可以為交通參與者帶來更多的效益。通常實行交通信息化管理后,路網中的交通參與者會根據道路狀況選擇合理的道路,使得擁擠系數大的道路上的交通量減少,增大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從而降低了交通擁堵成本,即節約了交通擁堵時給出行者及社會帶來的時間和貨幣的額外支出費用。以上只是定性推導,下面將用解析模型在線性成本函數的條件下研究公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對交通行駛成本的影響,從定量的角度簡要分析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模型與分析
個人平均行駛成本設道路r的行駛成本函數為(公式略)行駛時間節約成本(TTC)將出行者在路網中消耗的時間以貨幣來衡量。TTC即為出行者在收到實時交通信息后,由于選擇了合適的道路而節省的時間的貨幣體現。根據行駛時間乘以單位時間價值的行駛時間成本建模方式,行駛時間節約成本計算公式為:(公式略)
結論
本文從定量和定性兩個角度分析了交通管理信息化對交通成本的影響,從而更加理性的證明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根據我國現狀,除了應普及推廣應用多相位信號燈控制系統等實用技術外,還應著重對計算機網絡系統和通訊系統進一步完善,充分發揮信息系統和網絡的實時發布作用,實現及時向公眾提供人性化的出行信息服務,如公路基本情況、堵塞、斷交、封閉、施工等信息,確保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暢通,從而有效緩解交通網絡存在的供需不平衡問題。